斜月吟风 发表于 2018-7-5 10:30:54

渐行渐远徽州山村之——历溪

                                                                                                   

历溪是个美丽的村落,位于祁门县牯牛降主峰南麓山脚下,历溪河绕村而过,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十分丰富。古有历溪十二景,村中的古桥、古祠、古碑、古庙、古戏流传着许多古老而神秘的传说。尤其是历溪古树林,千年古木成片,规模宏大,在徽州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其中的千年古樟历经千年岁月,依然英姿勃勃,它树干苍古,树冠华盖,枝杆挺拔;饱受风雪冰霜,仍旧葱茏吐翠,活力四射。如果把很多世外桃源般的村落比作高尔夫球场,那么历溪就是其中的果岭。

历溪村以王姓为主,是五代十国时王壁后裔。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乱的时期,天下大乱,民无宁日,水深火热。史载“王壁好骑射任侠。时值唐季,王璧率众戢民安境,民所赖之”。此时吴国的建国人扬行密为宣歙观察使,听说王壁神勇,召他入伍,璧随之东征西伐,屡建战功。杨行密建立吴国后,拜璧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扬行密死后,他的儿子杨渥淫虐无道,贬王璧为祁门县令,王壁家族自此在祁门落栖,并最终在现在历溪定居。


王壁后人才人辈出,最出名的当属王典。史书载“王典,字邦贡,号意庵,历溪人。自幼研读《素问》诸书,得医学之奥妙,治病不泥古方,有神效。明嘉靖间游京师,治愈皇子病,授太医院官,直圣济殿事,加授登仕郎”。前祖是名臣,后代是是名医。一个是平天济世,一个是悬壶济世,都甚了得。

王典因医好了皇太子的病,得到了御医的封号和玉鼓赏赐,更得到皇帝的特命,敕建五凤楼。五凤楼就是合一堂,后来演变成了王家宗祠。

合一堂的特点有三处,其一是奉旨建设,规格高。祁门这边流行这么一句话:“大不过‘贞一’(堂)、花不过‘维一’(堂)、高不过‘合一’(堂)”。王琠不但医术精湛,而且是个孝子。圣上曾亲赐匾额,赞誉王琠“孝行可封”、“孝贤考封”。岁月湮尘,嘉靖皇帝亲笔题写的圣匾早已不知去向。如今挂在大厅门楣上的“圣旨匾” 传说是是王琠后裔、当今黄山青年画家王焘的墨迹。其二是一对用汉白玉大理石雕琢的抱鼓石,更是美妙绝伦,上面刻有“龙狮戏球”、“麒麟送子”、“天马驰聘”、“鳌龙倒海”等图案,相传为嘉靖皇帝御赐之物。其三是大堂悬挂的匾额,题匾的有明朝著名道士尚书汪公、清朝乾隆皇帝御笔亲匾、晚晴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等。就我个人感受,最著名的莫过明朝谏臣扬继盛。


杨继盛是何许人也?

杨继盛(1516年6月16日 -1555年),明代著名谏臣。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人,最高职务就是兵部武宣司员外郎,什么级别?相当于现在一个副司级干部。


扬继盛可以说是终身与严嵩为敌,先是上疏弹劾严嵩死党仇鸾开马市之议,被贬为狄道典史。后又遭嘉靖皇帝垂青,进京任职,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遭诬陷下狱。在狱中备经拷打,终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遇害,年四十。明穆宗即位后,以杨继盛为直谏诸臣之首,追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世称“杨忠愍”。

这么说明白没?


如果就这么介绍,那太对不起扬继盛了。弹劾严嵩后,严嵩假传圣旨,将杨继盛投入死囚牢。廷杖一百,皮开肉烂,一位同僚实在看不下去了,托人送给杨继盛一副蛇胆,告诉他:用此物可以止痛。但杨继盛拒绝,曰:“椒山自有胆,何必蚺蛇哉!”。一个月高风急的夜晚,杨继盛借着牢房顶上洒下的一缕月光,用碎瓦片慢慢地割着身上被打烂的腐肉和烂筋,整整三斤,断筋二条,吓傻了看管他的狱卒。他在这人间地狱存活三年之久,并自挽绝笔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杨继盛刚烈勇猛、刚直不阿、一代楷模。连后来清朝的顺治帝都说:“朕观明有二百七十年,忠谏之臣往往而有,至于不为强御,披膈犯颜,则无如杨继盛。而被祸惨烈,杀身成仁者,亦无如杨继盛”。

什么是汉子?杨继盛才是汉子。杨继盛和王典是朋友,他给王典题的内容是:“汗简流芳”。一个真真铁骨的汉子和一个温情脉脉的医生结合到一起,那就有点意思了。


王典从一个小山村走出,一直走到京城,荣归故里,靠的是什么,是医术?也不完全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不完全是一个人的学识,更重要的是他的道德修养;看一个人的品位,不是看他的财产和文凭,而是在于他有什么样的朋友。王典和杨继盛同朝为臣,相互认识是必然的。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杨继盛和王典意气相投,那么王典也就是杨继盛这样的人。他医者仁心,有高超的医术,更是侠道热肠,正气凛然。这么一想,王典的形象立刻高大起来、丰满起来。

几百年来,历溪人在合一堂下备受王典的庇荫。时至今日,各种疾病越来越多,治疗技术越来越高,医闹纠纷却也蓬勃兴起,孰之过?回观今天的历溪,曾经的王典似乎近在眼前,却真真实实远在天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渐行渐远徽州山村之——历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