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阳光 发表于 2018-7-4 23:46:23

徽州行:鲍家花园,园林之绝唱

清晨,在鲍家花园刚刚打开园门的时候,我和贺姐第一个走进了这座被成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最的花园。鲍家花园原为清代鲍启运家的后花园,位于安徽歙县,也就是古徽州府境内。作为经营盐业官商的鲍启运,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较高的审美情趣,他所创建的鲍家花园徽州文化教育氛围极为浓厚,在历史上是一座著名的江南私家林园,与苏州的掘政园、留园、狮子林和无锡的蠡园、梅园齐名。原来的鲍家花园清末毁于战火,现在的花园是根据图纸重新修建的,被称为“园林之绝唱,盆景之离骚”。走进大门,“徽州人家”盆景迎面而来。以青灰边、白墙为衬托,以名山造型制作的山石盆景,高两米,长数米,既秀丽又大气,也许就是徽派盆景的特征。园内这种大型盆景很多,如千峰竞秀,蛟龙探海。最大的是长达十几米的“江山如此多娇”,囊括了黄山、三峡等数处秀美风光,既像盆景,又如假山,还起到了墙壁的作用,可谓一举数得。 盆景徽州人家 花园是典型的江南园林风光,青石铺成的小径蜿蜒曲折,每走一步,眼前就出现了画幅般的风景:在青翠草地之中,在苍松翠竹的环绕之下,竹篱茅舍静立于一湾清流之前,有潇湘馆的清幽,有杜甫草堂的古朴,这是鲍启运为女儿修建的观赏风景之处,使女儿足不出户就能看到江南各地的美景。往前走,在巨大的假山石后,一座圆形的园门出现在我们眼前,门上“徽风”二字古朴典雅,门的两旁遍植绿竹,还有一丛的红枫,那红叶只是一闪,就传达了浓浓的秋意。更奇特的是,门的里面就是“千峰竞秀”的大型盆景,从门口望进去,竟是园中有园,画中映画。沁风轩是园内的主体建筑,三层的小楼,掩映在花木之中,登楼可以饱览全园的秀色。楼前有一片小小的荷塘,莲花虽谢,荷叶半枯,“留得残荷听雨声”,仍是说不尽的诗情画意。 徽风园 徽风园内收藏着数百盆名贵的盆栽植物盆景,“容岭南、两湖等名家盆景之所优,广纳各方花草滕树之名贵”,有本地的黄山松,有岭南的小叶榕,有苏州的绣球迎风,有杭州的梅影疏斜,还有我记不住名字的名贵品种,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里的盆景,有的是鲍家散落民间的旧藏,新园建成后从民间收购回来,有的是园林工人新栽培的。在盆景栽培园,看见用铁丝和绳索绑缚的盆栽植物,看见工人在剥去松树的部分树皮以达到某种效果…..不免想起了清代龚自珍写的《病梅馆记》。以植物之病态扭曲,来满足人们审美之需求,这对植物来说,也无异残忍的刑罚,而这种畸形的审美,并不只存在于清朝。 植物盆景 园内花草茂密,亭台水榭秀美,山石园林精致,令人赏心悦目。更难得的是,因为我们来的早,别的游客还没有进园,在旅游景点而能享受独处自欣赏风景的清静,本就是难得的体验了。我们走出花园时,已经陆续有游客进来。在徽风园门口,一个显然也是爱好摄影的游人,趁前一批游客离开、后一批还没有进入镜头的时候,赶紧跑着选好角度拍了一张照片,他说“我等他们走开已经等了好久了,取这枝红叶当个前景。”等他拍完后,我和贺姐都站到他刚才的位置,从那个角度一取景,一枝小小的红枫“一枝红艳露凝香”,果然别有意境,我们都乐了“无意中又学了一招,以后我们也注意取小前景。”举一反三,后来的好些照片,我们都注意前景、背景等的点缀作用,构图确实有所完善。摄影是需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我在书上看到不少关于前景、背景、远景、近景的论述,却不如他这一句话启发的收获更大。                2006年10月20日晚沁风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州行:鲍家花园,园林之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