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楼花吹雪 发表于 2018-7-2 11:37:03

走进目连故里——环砂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在绵绵的细雨中,我们来到了目连故里——环砂。雨中的环砂,美丽而又神秘。听当地人说,环砂村因湘东河萦绕,久而久之,形成一条沙带,因而得名。     当我们走上村口大桥的时候,印入我眼帘的是那徽派建筑的标志——马头墙,真可谓是古风古韵,古乡古色。在路的一旁有一排供游人小憩的休闲椅,听说这种椅子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美人靠”。“美人靠”是徽派建筑的一种式样。徽州民宅讲究四水归堂, 这就有了天井,人就坐井观天。女人足不出户,又怕男女授受不清,于是就束之高阁,在楼上呆着。建筑师在楼上天井四周设置固定的靠椅,让美人有所依靠,这就有了 “美人靠”。美人靠幽雅、舒适,又是木制,与人有亲和感。听到这个名字,我想,前来的游人都会忍不住要上去小憩一番吧!当然我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沐浴着绵绵的细雨,欣赏着心怡的景色,感觉真的很不错! 如果你有机会来游环砂,一定也要来靠一靠。     祁门谚云:目连戏出在环砂,写在清溪,演在栗木。据已故诗人吴建之实地考察,目连戏的背景取自环砂,环砂村即戏中的傅家庄,戏中的“会缘桥”、“三官堂”均在环砂。来到“叙伦堂”,让我对目连戏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叙伦堂”是村中的一座古祠,前后三进,一二两进是程氏宗祠,第三进为傅氏宗祠,一祠而两姓共有,在我们皖南绝无仅有。。在古祠两侧的墙壁上挂着目连戏的来历及其发展史。叙述了主人公傅萝卜(目连)为了去地狱救母,遍经十殿,百折不回,终于感动神明,救母脱离地狱。孝顺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字经》中就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我想,目连戏之所以流传至今仍经久不衰,也和目连感天动地的孝心分不开吧!     祠中围墙上嵌有“永禁碑”一块,乃清嘉庆二年,村人为保护山林,严禁乱砍滥伐,公议立约的禁山碑。“永禁碑”高2米,宽1米,厚0.3米,刻成于清嘉庆二年冬月。碑文分两部分,上部分为当年祁门县正堂赵敬修的亲笔批示,下部分为立约正文、所禁四至界线和立约人程加灿等二十二人的姓名。“永禁碑”虽系乡规民约,在当时的确制止了牯牛降山脚一带乱砍滥伐,破坏山林的歪风,确实起到了保护山林资源,减少山林纠纷 ,发展林业生产的积极作用。尽管数经百年,但爱林护林的意识早已在村民心中铸就了一块永不枯朽的丰碑了。正因为如此,环砂村一直保存着完好的古树林。走进古树林,让人仿佛回到了侏罗纪。葱郁繁茂,荫天遮日的天然林,以碧绿的色调涂抹山壑。每一棵树木都是那么苍劲挺拔。它们不像人工林那样整齐划一、枯燥单调。乍看杂乱无章,细看却是浑然天成,井井有条,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古老的树林从来就是鸟的天堂,这里也不例外。鸟鸣从远山到近岭,从幽谷到丛林,由独唱到合唱,汇成一首铿锵和鸣的合奏曲。     一条新铺不久的鹅卵石步道,有些像龙身鳞甲。于是,我们踏着龙的脊背拾阶而下, 去了 “放生池”。说是“放生池”,实际上就是一条小河。虽然看上去,它和普通的小河没什么两样,但仔细一看,你就会为之陶醉。这里的水碧澄清澈,几乎看不见任何杂质。河水清冽,泛出幽幽绿光,宛如一块天然雕饰的绿翡翠。那绿是酽酽的,让人不由得想起王母瑶池的琼浆玉液,想起人间珍藏的千年陈酿。潺潺的流水声似穷琼佩相碰,更似珠落玉盘。我想,这“放生池”莫不就是一张巨大的绿色唱片吗?正是这张唱片正在演奏着优美的音乐!在河里,我们看到了一条条红鲤鱼在水里快乐地游着,它们是那样悠闲自在,无忧无虑。此时,我们才明白了这“放生池”的真正含义了。河边还停靠着供人游玩观赏时用的小竹筏。如不是时间紧迫,我是肯定要享受一下泛舟漂流的惬意体验的。     游完“放生池”,我们又来到了“八卦井”。听当地村民说,“八卦井”的得名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清朝时,有一天,环砂村突然来了八个强盗,这八个强盗无恶不作,非奸即盗,使百姓受尽折磨。有个姓程的武状元决定除去这八个强盗。一天晚上,他藏身在井里,等强盗来时,他越身而出,一口气杀死了这八个强盗。当地的村民把井口砌成八卦的形状,以镇邪气。从那以后,村民才有了安宁的日子。沉浸在古老而神秘的故事里,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不知不觉中已近黄昏。此时,放眼远处的苍山,山雨欲来,雾气翻卷,把群山托出地面,任其浮动。斜雨飘忽,白雾越聚越浓,漫山遍野,迷迷茫茫,升腾变幻的浓雾,沿山盘旋,绚染山姿,使青山只有一个朦胧的轮廓。在烟雨飘渺中,座座山峰都隐没了,消失了,只留下一片想象的空白……                     大自然的巧夺天工,铸就了环砂的美丽多姿;众多的故事传说,赋予了环砂的神秘色彩。日落西山,我们一步三回头,离开了美丽而又古朴的目连故里---环砂村,心却仍然陶醉在其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进目连故里——环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