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比特仑苏 发表于 2018-6-17 10:25:11

《古城·古镇·古村》之歙县古城

                                                                                                    皖南的古城、古镇、古村是我比较偏爱的风格,我曾经多次去过皖南,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随着经济和旅游的发展,皖南的各项配套也日趋完善,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欣赏到皖南角角落落的古镇、古村。









这次的行程主要是歙县的几个古镇、古村,高铁加租车出行,出发之前简单的做了一个针对性的攻略,黑色线条为原计划路线,红色线条为实际行程线路。









从合肥南站坐高铁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黄山北站,网约的司机已经早早等待在车站。黄山北站现在已经有了EVCARD共享电动汽车,会员可以扫码自驾皖南,很是方便。



第一站的是呈坎古村,呈坎是至今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东汉八卦风水古村落,民间经常把呈坎叫做“八卦村”,“风水村”。也有“登黄山天下无山,游呈坎天下无坎”之说。






钟英街是呈坎的主街,住的都是当官的人家,又称官街,比其他街巷都要宽敞的多。它两侧全是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置身于此,仿佛时空转换回到了古时,领略到徽派村落那原汁原味的古韵。















一座古民居深深地吸引了我,堂屋正中摆放着一个木头椅子,一位慈祥的阿婆在旁边的八仙桌子上卖些茶叶蛋。我买了两个茶叶蛋,与阿婆攀谈起来。阿婆告诉我茶叶蛋是土鸡蛋,自己煮的,特别香。






堂屋正中那把木头椅子是德国进口的,理发专用椅子,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他先生的父亲祖传下来的。看到墙上发黄的黑白照片,得知这是一个理发世家,能够在100年前就是用德国进口的椅子理发,那还是很了不起的,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洗剪吹”。






隆兴桥在村南的一条小河上,它是当地商人罗弥达在明弘治年间,捐资千万两黄金所建,取名隆兴桥,实则暗寓自己的生意兴隆。隆兴桥是皖南最大的单孔桥,气势古朴、雄伟。












呈坎四周环水,众川河边有一些学生在写生。旁边的这座古桥叫环秀桥,始建于元代,距今有700年历史。传说是一名善良的妇女,用自己一生帮别人纳鞋底、缝衣服攒的所有辛苦钱,建了这座便民石桥,并以自己已故丈夫的名字命名为环秀桥。桥上的木制凉亭是清代修复的。















古村有一种特色小吃,叫石稞饼,用一块圆石压住饼在油锅里烙,梅干菜馅儿的,味道不错,就是吃起来有点儿烫嘴。






罗东舒祠建于明嘉靖年间,共四进四院,规模、气势及建造工艺十分精美。
呈坎还有一款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就是罗氏毛豆腐,喜欢的朋友可以品尝一下。






离开呈坎,经过一段山路,旁边是绿油油的梯田,来到潜口古镇。潜口民宅是徽州明代传统民居的徽派建筑群。按照“原拆原建、集中保护”的原则,将散落于歙县民间,且不宜就地保护的明清古建筑进行集中保护,建成了“潜口民宅”,一座古建筑专题博物馆。潜口民宅门前的池塘里一片残荷,别有一番风味。





















潜口古镇马路边上有一座古塔,古塔叫下尖塔,为八面七级楼阁式砖塔。塔内匾额上有“大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十月初三日,潜川竹溪翁汪道植谨立”。



潜口古镇给我最大的惊喜是“金紫祠”,金紫祠素有“中国民间第一祠”的美誉,是古徽州望族潜口汪氏的宗祠。到达金紫祠的时候,已经是快要下班的时间了,负责人得知我也姓汪,特意允许我免费参观,并热情的给我做了简单介绍。















金紫祠赐建于宋隆兴二年,明正德九年迁于现址,嘉靖、万历时间扩建,清康熙三年大修。金紫祠因仿北京故宫太和殿样式建造,作为徽州第一大姓——汪姓,精心为本族营建的祠堂,体现当年高大上的气质和汪氏家族的富庶。












整个建筑群沿中轴线对称布局,由南至北依次为:牌坊、三源桥、棂门、戟门、碑亭、仪阖、露台、驰道、回廊、享堂、寝殿。寝殿后是汪华公庙,为祭祀汪氏先祖越国公汪华而建。






金紫祠是目前发现的古徽州境内最大的祠堂,其建筑融合了皇家宫殿风格与徽派艺术形态,建造技艺精湛,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旅游价值,是徽州明代祠堂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






参观完潜口,途径唐模,来到棠樾。棠樾村是鲍氏家族的聚居地,村头的七座牌坊记录了明清两朝鲍家的杰出人物事迹。









七座牌坊按照“忠孝节义结孝忠”排列,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牌坊的结构和石雕的精巧也值得细细观赏。透过牌坊也可以看出古代徽州人在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教化上的重视,这厚重的文化沉淀,造就了徽州这一方伟大的人民。









牌坊群旁边是鲍氏支祠,里面墙上的“忠孝廉节”由朱熹题写。鲍氏支祠对面还有一座女祠叫清懿堂,清懿堂这三个字由曾国藩题写,有“清白贞烈,德行美好”的寓意。专门的女祠,这在男尊女卑的古代是极为罕见的,可以想象,棠樾的女人们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与牺牲,才换来这样一座祠堂。









晚上下榻歙县古城,歙县古城始建于秦朝,是一座具有独特“城套城”风格的古城,是我国四大古城之一。古城内古民居群交织在一起,像一座气势磅礴的历史博物馆,行走在其中有浓烈的历史沧桑感和厚重感。












许国石坊,是古城最精华的部分,是国内罕见的大型石牌坊和全国现存的唯一一座八脚牌楼,由重达四十五吨的大块石料雕刻而成。中国目前这样的古牌坊仅此一座,牌坊主人的显贵身份可见一斑。它是为明代大学士、皇帝的老师——许国而建。
这座牌坊有三绝:形式上呈口字型,在所有的牌坊中独一无二为一绝;在许国生前就立此坊为二绝;在石头上仿木接榫为三绝。牌坊四面八柱,十二只形态各异的石狮紧靠着八根柱子,宏伟壮观,凸显了徽派石雕的精湛技艺。






徽州府衙是古徽州最具符号意义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历史上徽州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



古樵楼是宫殿式三层楼阁建筑,此谯楼最早建于宋宣和年间,现存的古谯楼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 如今,这幢构造独特的古谯楼,是歙县博物馆。



晚餐在歙县古城“许国石坊“边上的“龙凤徽菜楼”,品尝了徽菜中的精髓——臭鳜鱼。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臭鳜鱼,店面不大,有很多回头客,都是来品尝他家臭鳜鱼的。钟爱臭鳜鱼的朋友,如果专程为这家小店而来,我保证你不会后悔。





第二天按照原计划去新安江边的阳产土楼,从歙县古城去阳产土楼其实可以走高速公路。我经过研究,决定沿着新安江边的县道,经深渡新安江山水画廊,去阳产土楼。
沿途的美景让我惊呆了,名副其实的山水画廊,新安江的水面特别平静。江边古色古香的徽州人家藏匿于青山中,白墙黛瓦,烟雾袅袅,宛若仙境。远处的山体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浓谈相宜,形成了一副美丽的山水画卷。









对于新安江的美丽,诗人孟浩然有诗赞曰:“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诗仙李白也有“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境中,鸟度屏风里”的佳句。









新安江边的三潭枇杷已经结了果实,三潭指江边的三个村子——沦潭、樟潭、绵潭。司机师傅告诉我,五月下旬是枇杷成熟的季节。那时这条县道一到周末就很忙碌,人们携家带口自驾过来采摘枇杷,顺便欣赏美丽的新安江山水画廊。





偏离新安江,爬过一段崎岖、狭窄的山路,终于到达了阳产土楼。阳产土楼位于歙县深渡镇的群山之中,是一个依山而筑的小山寨,房子以土楼为主。这里由于地势高,交通不便,数百年来,山民就地取材,用青石铺路、架桥,取红壤、木材筑巢而居。









阳产土楼与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风格迥异,别有另一番景象。土楼依山就势、千姿百态、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炊烟袅袅,体现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土楼有一种乡土的美感,具有浓郁的山区民居建筑特色,为中国徽派建筑的画卷添上了与众不同的色彩。我很喜欢阳产土楼,是我极力向朋友们推荐的皖南古村之一。









离开阳产土楼后去了胡主席的家乡龙川,龙川属于安徽宣城,因为本文的主题是歙县古城,所以龙川就不作介绍,待日后详述。








在古徽州,遇到了八卦古村呈坎,遇见了汪氏家庙金紫祠,遇见了新安江山水画廊,遇见了美味的臭鳜鱼,遇见了与众不同的阳产土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城·古镇·古村》之歙县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