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禁锢 发表于 2018-6-7 11:19:50

祁红溯源 ,古镇茶路亦疾亦徐

祁门红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时出现的主角,祁门微旅游连载《祁红溯源》,向世人娓娓道来一个祁红茶人关于祁红古往今来发展的点滴故事。


茶叶基地
再访将是历口古镇。实话实说,笔者事前做功课,知道历口目前几无茶旅活动,去与不去,效果似乎一样。然笔者考虑,此是祁西古镇,历为四乡集散地。村分两片,东冯西许,有老街数百米。光绪初,黟人余干臣过此,设茶庄,行茶事,接沥水茶贸通道,直下汉口,爆表历口颜值,创为祁红发源地之一。乃至传民谚:小小祁门县,大大历口街,想必遗址多多。其中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曾驻历口茶业改良场,在此孕育了忠义救国军,那该是怎样地方?还有古镇风貌如何?老茶号有吗?总之,一切的一切,充满诱惑,令笔者欲罢不能。再问茶姑能否作陪,茶姑欣然应允,于是再启车程,一路缘河而下,车行仆仆。
快到历口,途中茶姑忽然唤停车,说祥源公司茶园基地也值一看。笔者下车,见路旁有茶园,硕大一片,足足几百亩。园中有一群游客,正是问茶的。红衣绿袄,飘荡翠绿茶园中,仿佛彩蝶纷飞,再加人声叽叽喳喳,满园那个沸腾,也是风景。笔者过桥,轻松 登山,见一垄垄齐整茶园满目翠, 茶基地一片片茶旗迎风展,一颗颗芽头朝天立,置身其中,那盎然生机,不看也醉。游客正在听讲解,解说者说是茶园管理员,一手指芽,一手抓土,说上等祁红原料有三靠:靠良好生态,靠优质土壤,靠槠树良种,其深入浅出,话语通俗,像是科普上课,游客听津津有味,笔者也受益匪浅。再看四周,茶园还插有介绍气候和茶肥等导视牌,有学生模样者甚至对着牌牌抄录,说明基地布置有效果。还有美女游客饶有兴趣在采茶,口中轻唱: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且采且珍惜,此茶味中仙。那场景煞是迷人。笔者踩木梯拾级而上,沐和熙春风,听潺潺水声,看茶农采茶,望远处风景,自身仿佛走在画图之中,心情万分美好。其感觉是久处都市钢筋水泥森林人,无论如何体会不到的。茶姑似也感动:说这茶园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栽种的,想不到如今成了风景。这里茶风就是多故事,还有人说祁红是历口茶农发明的,你知道吗?笔者感惊讶,说:只知道有个余干臣,还有茶农故事?这可不知道,说来听听。茶姑信手拈来,道出一则传说:
说是清末某茶季,历口有个吴志忠老汉,一天在高山上采下几十斤生叶,没想天气太热,到家鲜叶被捂红,无法做绿茶了。老汉不忍扔,依旧做成干茶,可是茶条全发乌,老汉只好硬着头皮挑去卖,然连走数家茶号,均说是坏茶,不收。老汉垂头丧气往回走,路遇一外国传教士,教士随口问:老汉挑什么东西?老汉满心愁,没好气回道:乌龙。没想乌龙二字,使教士来了劲,非要看看不可。老汉打开茶袋,竟是浓香扑鼻。教士说:好茶,我全买了。并叮嘱老汉,以后有多少乌龙,他都全包了。老汉喜出望外,回家回忆乌龙制作过程,次日又做出一批,那教士早已备好银洋在等候,就这样,祁红诞生了。
笔者听毕,心有感触,随口道:万事发生,都是有原因的。譬如样板戏《沙家浜》中的忠义救国军,人说就是在你们历口孕育的。茶姑急问:什么?忠义救国军与历口有关?笔者说:到历口改良场再告诉你。说话间,历口就到了。茶姑说,要看改良场,过新大桥路最近。笔者遵命左折,果然穿桥就到。然眼前是新房排排,毫无古建之影,仅一牌“茶厂牙科”四字,算是细微信息。笔者不甘心,穿过新房寻找,在山脚终见几栋老屋。老屋破败不堪,龟缩一旁,然灰砖黑瓦,紫红门窗,满身斑驳沧桑,显出岁月包浆。茶姑说:这些房屋是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所建,时称祁门茶业改良场历口分场。计划经济时期,这里叫祁门茶厂历口初制厂。改革开放后,茶厂改制,初制厂停机。新世纪搞房地产开发,旧厂房拆剩无几。笔者问:知道戴笠故事吗?茶姑羞涩一笑,答:不好意思。还真不清楚呢。笔者于是按记忆照本宣科介绍:抗战爆发,上海沦陷,戴笠奉老蒋之命,很快组织游击武装,参加淞沪会战。然会战失利,所剩2500 余人辗转来祁门,准备集训,再上战场。其时祁门县长武汉建议,县西历口梅山殿有一改良场分场,群山环抱,地势隐蔽,交通方便,恰茶季已过,最宜驻扎。于是 2500 余人来历口,总部设此改良场,其余分驻汪在宽茶号、杨山、武陵等处。1938 年元月,戴笠化名汪涛,从九江出发来历口,在许家祠堂宣布成立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教导总团,戴笠自任总团长,俞作柏任副总团长,并在此度过春节。一切运转正常后,戴笠将指挥权交俞作柏,自己离去。两月后,俞率教导团迁屯溪,扩大队伍。俞离开历口时,地方绅士为谢军队抗日之情,专在利济桥东堍立下一碑,叫去思碑。碑有行见将来收复失地,完成复兴中华民族之使命等语,期待他们积极投身抗日。俞所率队伍,5 月在武汉改名为忠义救国军,俞为总指挥。茶姑听罢,似有所悟,说:差不多。小时候,我来这茶厂玩过,里面好大好大,车间仓库一应俱全,住上千人没问题。利济桥“去思碑”也听说过,说是因老桥改公路时迁移,不小心断成两截,后被文化站收藏了。笔者问:利济桥还在吗?茶姑说:在啊。我们这就去看。


祁门红茶核心产区
去利济桥需穿街而过。历口街现有两条,一为靠山公路街,街面繁荣,店铺连绵。然年份不长,也就几十年,应属新街;一为临河步行街,年岁久远。然铅华褪尽,热闹不再,沧桑淡定,满满的老态龙钟。笔者想寻老茶号,当然走老街。有关祁红茶号,据了解,多属祁红精制机构,其从收初制湿坯开始,经烘筛撼拣拼等工序,制成茶品外售,数量随市场行情而增减。说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祁红茶号百十余家,民国 19 年(1930年)90 余家,二年后增至 135 家,以西乡南乡为多,其中西乡近60家,历口肯定不少,但愿能寻到遗址,窥其风貌一二,以饱眼福。老街颇长,虽平坦,然石板不再,一脚水泥,老屋也少,新房多多,也就找不到感觉。一路问多人,均说老茶号早没了,惋惜更是塞胸。


历口商标
终于见到利济古桥,五孔全青石,其中水面四孔上方,分别嵌万古千秋四字,风格古朴,气势雄伟。茶姑说:发起建桥老板就是彭龙同昌号汪广英,时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说是集资数十万。笔者上桥看,桥面还有 4 根如来柱,既像装饰,又似栏杆,别有创意。至于立去思碑的东堍,现为公路,旧迹荡然无存。茶姑说:原来桥东还有观音庙,西有惜字炉,桥头有对联:洞分四清用三界,力向中流降百川。可惜后来毁了。笔者说:桥是历口茶风见证,存在就不错。过桥左拐是许村,老街颇有余韵,然路面不长。回程出村,一路不少茶店,至大青线三岔口,提袋拎兜卖茶人更多,临时撑起大棚沿路布,红绿蓝顶,色彩斑斓,摩托篾框尼龙袋遍地,男男女女穿梭其中,讨价还价,人声鼎沸,交通几至梗阻。终见业茶仍是历口主题,心中颇安慰。同时明白,历口茶路亦疾亦徐,此一时非彼一时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祁红溯源 ,古镇茶路亦疾亦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