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元的塔普 发表于 2018-5-28 14:53:06

科甲连第洪源里——洪坑村进士浅说

  徽州区洪坑村古称洪源或洪源里,自唐代开宝年间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该村向有学风绵长、科甲连第的美誉,不少人直呼其为“进士村”。村中有“世科坊”、“状元厅”及洪氏宗祠等文化遗迹,也有一批保存尚好、透着浓郁书卷气的明清古民居。因此常有专家学者慕名前来观瞻考察。但洪坑村历史上究竟出了多少位进士,所见仅柯仲俊先生主编之《徽州区英才录》一书论及。此实为肇始之举,启迪之功大焉。现借助柯先生及徽州区地志办提供之资料,也就洪坑村进士浅说一二。

  首先进士称谓。按科举制,必须是通过礼部会试,取得贡士资格,再经殿试“赐出身”者方为进士。这是特定意义上的进士,也是我们普遍理解的进士。在古代还有一种一般意义的进士,即地方向朝廷贡献或举荐的人才。(如近人许承尧《歙事闲谭》引《初月楼闻见录》云:鲍子韶,名夔生,歙人。父叔裔,以乡进士知广东始兴县。)在此意义上,凡有资格参加礼部会试者都可称为进士。随文所附简表两份,科考进士(表一)即为特定意义之进士,“世科坊”进士(表二),除与(表一)重复之四人外,余者均为一般意义之进士。

  其次进士人数。据1995版《歙县志》之《教育科技篇》所附“进士录”:全县(含徽州区)自唐长安元年(701)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总共1203年间有文科进士683人。洪坑村自北宋景德二年(1005)至清嘉庆十四年(1809)总共804年间至少有文科进士17人,占2.5%(按全县512个村,每村仅1.3人)。又据许承尧撰《歙事闲谭》卷十一:清代歙县有状元五人,洪坑村即有一人(洪莹);榜眼二人,洪坑村又有一人(洪亮吉)。可见人称洪坑“进士村”,信不诬也。“世科坊”进士除洪远、洪琮、洪王干、洪亮吉四人外,余皆贡生或举人。按明清科举制度,府县学生员(秀才)经考选拨贡入京师国子监(最高学府)学习,即具正途出身资格,不必参加乡试会试,肄业后经“咨吏部议叙”,也可充任较低级官吏(举人入监肄业者有“选班”,待遇从优)。
洪坑“世科坊”为明代弘治初年熊信任知县期间(1495年前后)所建,榜文系陆续镌刻。榜上洪宽、洪远、洪通、洪价为祖孙三代,其中洪远、洪通为兄弟;洪璟为洪亮吉高祖,洪亮吉为洪饴孙父;洪之霨为洪纯父;洪远为洪价父,又为洪亮吉八世从祖,“世科坊”之所以名于斯可见,学风绵长、科甲连第的美誉也不为虚。


  再次对后世影响。1995版《歙县志》人物传记有洪亮吉,人物简介有洪远、洪梧、洪莹,新版《辞海》有洪亮吉及其著作《洪北江诗文集》条目,洪亮吉对后世最具有影响。需要指出的是,有历史人物既非科考进士,又未上“世科坊”,但其对后世影响也甚大。如洪朴之弟洪榜,1995版《歙县志》谓其“乾隆举人,授内阁中书,精经学,著述甚多,刊行的有《新安大好记丽》一书”。许承尧先生对其也极为尊崇。朴、榜、梧三兄弟中洪榜影响最大。又如王畏三(1881—1933),乃洪坑王氏名人,1995版《歙县志》有其传。谓其赴日留学,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与安庆潜山张恨水相识,亲如兄弟,后投身新闻界,任侠敢言,为黄宾虹先生所重。民国二十二年(1933)在南京遭暗杀。

  囿于资料和识见,洪坑科考进士或有所遗。而“世科坊”所列迄于1798年,其后当有缺漏,而此前已似有所佚。如民国版《歙县志》“明清贡生”注明为洪坑(洪源)人者17人,仅6人列入“世科坊”。未列入之11人为:洪光辅、洪正修、洪良骥(叙州府推官)、洪德嘉(玕父)、洪德吉(福州府同知)、洪凝禧、洪公倕、洪玙(开化教谕)、洪绍濂(绩溪教谕)、洪榜、王鼎祚。又如洪濯康熙戊子、洪立进(濯子)康熙辛卯、王遇雍正甲辰(与洪之霨同科)及洪榜乾隆戊子均应乡试,并不见“世科坊”,或取或舍,此中必有缘由,惜不之识也,录此俟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甲连第洪源里——洪坑村进士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