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动人 发表于 2018-5-27 21:15:12

歙县:璀璨的新安文化

歙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身踞世界著名风景区黄山南大门,是东至杭州南往千岛湖,西去瓷都景德镇,北向江城芜湖、铜陵的枢纽,且处于全省“一线两点”的经济发展圈内,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全县总面积2122平方公里,人口50.7万,是最具开发潜力和价值的皖南旅游经济区之一。

  建置沿革

  据下冯塘、新州等地出土石器证实,旧石器时代,本县境内已有人类活动。

  春秋,属吴。战国,初属越,后属楚。秦置歙县,先属会稽郡,后属鄣郡。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属楚国;六年,属荆国;十二年,属吴国。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属江都国。元狩二年(前121年),鄣郡改为丹阳郡,本县仍属之。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遣贺齐取黟、歙,并置新都郡。三国,属吴新都郡。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本县仍属之。梁承圣二年(553年),划出新安郡所辖歙、黟、海宁三县,置新宁郡。陈天嘉三年(562年),撤销新宁郡,仍属新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并入海宁县(今休宁、屯溪);十一年,复置歙县并置歙州以辖。大业三年(607年),改歙州为新安郡。义宁(617年—618年)中,汪华迁郡治于本县乌聊山。直至清末,郡、州、路、府治一直未变。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改新安郡为歙州;天宝元年(742年),歙州又改为新安郡;乾元元年(758年),新安郡仍改为歙州,本县隶属不变。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称徽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称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称兴安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兴安府为徽州府,直至清末。本县隶属一直未变。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属芜湖道;17年8月,废道,直属安徽省;21年10月,属安徽第十行政督察区;29年3月,属皖南行署;同年8月,属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区;抗战胜利后,皖南行署撤销,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28日,本县解放,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同年5月13日,属徽州专区;1956年3月,属芜湖专区;1961年4月,属徽州专区;1974年以来,属徽州地区。

  人文历史

  歙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秦末置县,古称新安、歙州、徽州。唐宋以后,徽商崛起,理学盛行,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是经济学家王茂荫、著名画家渐江、黄宾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故里。新安画派、新安医学、皖派汉学、歙派篆刻、徽派四雕、徽派建筑、徽派盆景、徽墨、歙砚、徽菜、徽剧等都闪耀着新安文化的灿烂光芒,在中国文化中独树一帜。

  古时歙县乡俗“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明清时期,有进士623人,状元6人,在全省全国名列前茅。这些人中,有13人的著述收入《四库全书》。清康熙年间,全县有学社、书院127所。“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和“父子尚书”的佳话不时传为美谈。歙县文物灿烂,古迹众多。全县有570处地面文物,许国石坊和棠樾牌坊群以其雄伟与壮观,被誉为“东方凯旋门”,遍布全县城乡的古牌坊、古祠堂、古居民等“古建三绝”以及古桥、古寺、古塔等,构成了古典建筑艺术博物馆。

  “徽州学”已成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并立的三大地方学之一。

  歙县山水秀丽,风光旖旎,文物古迹遍布乡村和城镇,现有地面文物613处,其中国保单位3处,省保单位21处,就其数量来讲,约占全省的1/5,素有“文物之海”之美誉。古徽城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井、古坝、古楼、古牌坊、古城墙、古谯楼,映射着古城徽文化发祥地的繁荣;四乡村镇,处处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被誉为“古建三绝”的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更是数量众多,保存完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歙县:璀璨的新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