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若兮 发表于 2018-5-27 17:23:40

从明代徽派坊刻经营看徽商精神

徽商精神的内涵极其丰富,这里仅从明代徽派坊刻业发展这一视角作浅显分析。

  徽州刻书业可以追溯到北宋甚至更早,南宋时有比较突出的成就,但直到明代初期,均一直延续官刻和家刻两个系统,刻书不为赢利,意在传世留名。当然,由于校勘精湛,不计成本,留下了不少精善本。

  徽州刻书业的辉煌时期在明代,尤其是在明隆庆、万历时期,一批徽商和士宦的介入使坊刻骤兴。徽州人不仅在本府境内建立刻坊,更走出乡邦,在寓居地南京、杭州、苏州、扬州等重要的出版城市占领图书市场,形成了庞大的徽派坊刻网络。分析徽派版刻业成功的原因,可以从一个侧面管窥徽商的经营之道。

  首先,依仗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选择一般坊刻商无力完成的大部头著作,如正史、丛书、类书、文集等作为自己的主营业务,通过市场细分,迅速占领市场。

  其次,通过集团作战,与徽州同乡的通力协作来大大缩短出版周期,及时供应市场,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如万历间吴勉学校刻《资治通鉴》294卷,附《释文辨误》12卷,装帧达100册,就是合作的典范。

  第三,重视质量,精益求精。最根本的保障是培养了一批一流的技术人员。当时徽州刻书业遍地开花,真正达到“家传户习”、“村墟刻镂”的程度。其中虬村黄姓一族最为突出,有“徽刻之精在于黄,黄刻之精在于画”之说。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绩溪人胡宗宪在任职地杭州组织刻印《筹海图编》,用的是家乡徽州的黄姓刻工。一流的刻工队伍加上一流的管理,徽派刻本具有版本善、校勘精、印制好的特点,与同时代其它坊刻本形成鲜明对比。

  第四,紧扣时代脉搏,掌握消费者需求。徽派坊刻商根据市场动态,选择当时流行的戏曲、小说和实用书等品种,特别是配以精湛的插图,广受读者欢迎。

  第五,注重技术创新。最值得一提的是徽州版画雕印技艺。它脱胎于徽州刻书技艺,又代表着徽州刻书技艺发展的最高水平。明代徽州聚集了丁云鹏、吴左千、郑重、汪耕等著名画家,为版画创作提供有力支撑。徽州版画以线描为主要表现手法,构图饱满,少有空白,追求诗情画意。既有名家画稿,又有精细刻工,绘镌双绝,相得益彰。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数以饾版印刷工艺为代表的彩印技艺的发展与成熟。

  从明代徽州版刻技艺蓬勃发展的这一局部就反映出徽商精神中的一些方面,如敏锐的洞察力、合作意识、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还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协同创新精神等。这些当然只是徽商精神内涵的一小部分,但可以解释徽商称雄商界的奇迹发生的内在原因,对于当代徽商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明代徽派坊刻经营看徽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