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得来世福 发表于 2018-5-27 17:01:58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绿茶制作技艺

  申报单位:黄山市徽州区、黄山市黄山区、六安市

  黄山毛峰

  高山出名茶,黄山自古以来就是名优茶的生产基地。早在明清年代,就有僧人采制高山野茶,就被山民接受,手工制作了历史名茶北源茶、紫霞茶和黄山云雾茶。

  清光绪元年(1875年)“谢裕大茶行”创始人谢正安〔1838—1910年,徽州漕溪(今徽州区富溪乡)人〕集他多年种、采、制茶之经验,带领家人于“清明”前后到充头源一带高山名园,选择一些肥壮嫩芽叶,经过“下锅炒(杀青)、轻滚转(揉捻)、焙生胚(毛火)、盖上圆簸复老烘(足火)”的精心制作,制成形似雀咀,汤色清澈,沁人心脾的新茶叶。由于“白毫披身,芽尖似峰”故先取名“毛峰”。“毛峰”运到上海被英国茶商称赞,名扬上海,并打通外销渠道,成为“名震欧洲”的佳品。后来“毛峰”产地扩展及整个黄山南北麓,“毛峰”也改名为“黄山毛峰”。解放后,黄山毛峰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195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2年获商业部名茶称号,1983年获外经部“荣誉证书”,1986年被外交部选定为礼品茶。

  黄山毛峰制作工艺的价值在于其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使用价值。黄山毛峰自创制至今已有1百多年的历史,它超群的自然品质和精堪的手工制作工艺使黄山毛峰逐步成为烘青绿茶中的佼佼者。它的制作工艺对后期烘青类绿茶的研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为徽州人独特的茶礼、茶仪、茶艺、茶会、茶德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是山区茶农的重要经济来源。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谢正安的玄孙谢一平,继承祖业辉煌,1993年于黄山毛峰发源地的漕溪创建了黄山市徽州漕溪茶厂,并于1995年向国家商标局注册了“漕溪”商标。

  “漕溪”牌黄山毛峰于2002年获得了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并连续荣获“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安徽名牌产品”、“安徽省著名商标”、中国(芜湖)国际茶博会“茶王”、第四届国际(韩国)名茶评比金奖、中国(上海)精品名茶博览会绿茶类茶王等一系列的荣誉和称号。并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QS食品安全认证、有机产品认证。

  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中国烘青绿茶(尖茶类)中的极品名茶

  产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主产地高峰鼎立,群山环抱,林木苍郁,翠竹婆娑,常年云雾缭绕,宜茶环境得天独厚。

  太平猴魁创制于清末,此茶品质为尖茶的魁首,又首创于太平县猴坑,故定名为“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采摘之考究,标准之严格,在我国名茶中亦属魁首。清晨朦雾中上山采茶,雾退即收工,一般只采到上午10时。采茶拣尖要做到“四拣八不要”。制作工艺分采摘、拣尖、摊青、杀青、整形、烘干等八道工序,烘干又分子烘、老烘、打老火。全部手工作业,投叶量极少,手势轻巧,还要适时调整火候,变换手法,使茶叶形成独特扁直状。

  太平猴魁色、香、味、形别具一格,有“刀枪云集,龙飞凤舞”的特色。每朵茶都是两叶抱一芽,俗称“两刀一枪”。成茶扁平挺直,魁伟壮实,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兰香高爽,滋味醇厚回甘,有独特的“猴韵”,汤色嫩绿明澈,叶底黄绿匀亮,芽叶成朵肥壮。品饮时能领略到“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

  太平猴魁以其优异的品质,驰名中外,屡获殊荣。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赛会上,荣获金奖。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作为国家礼茶调拨。195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2004年在中国(芜湖)国际茶博会上摘取“茶王”桂冠,轰动茶界,名扬四海。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的外形似瓜子表的单片,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匀整、不含芽尖、茶梗,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传统手工制茶杰出代表。根据六安史志记载和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所列名品,六安瓜片出现在清中叶,是由六安茶中的“绿大茶”演变而来。清朝,六安瓜片列为名品入贡。

  六安瓜片茶生产地位于大别山北麓,裕安区黄巢尖周围。海拔400—600米的气温、光照、降雨、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别适宜六安瓜片茶树的生长。极品“六安瓜片”主要分布在裕安区西河口乡龙门冲、十八盘村,独山镇长竹、石板冲村及石婆店镇河家湾等8个村。

  六安瓜片采制过程分为采摘、扳片、炒生锅、炒熟锅、拉毛火、拉小火、拉老火七道工艺,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拉老火”。“拉老火”是最后一次烘,对形成六安瓜片特殊的色、香、味、形影响最大。由于六安瓜片生产技术难度大,工艺复杂,特别是拉老火的技术掌握非一日之功,年轻人不愿学,后继乏人。六安瓜片适制品种为六安独山中小叶种,由于其它茶叶品种引进,而独山中小茶叶树品种提纯复壮工作进步缓慢,适制品种退化严重,原汁原味的六安瓜片几近消亡,面临濒危状况,亟待保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绿茶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