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 发表于 2018-5-27 16:02:48

民谣看徽商

中国历史上有十大商帮,一统中国商界。在明代,“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山西)”;到清代中前期,徽商已赫然成为十大商帮之首,足迹遍天下,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徽商,指由古徽六邑(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婺源)之人组成的从南宋时开始兴起,至明清鼎盛,清末后衰退的具有典型封建性和乡谊性的经营商业之帮。

  作为位居明清两代全国十大商帮之首的徽商,拥有很多良好的精神和传统,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这些精神和传统通过徽州流传下来的民谣可窥知一二。

  1、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这句话看上去有点无奈,出于谋生的需要,徽州人不得不从小背井离乡,外出创业。异地的陌生、商路的艰险,无不从肉体到精神残酷地折磨着他们。但素以“勤于山伐,能寒暑,恶衣食”著称的徽州人,都能肩负父兄、家族生存发展的重负,义无返顾地“离世守之庐墓,别其亲爱之家庭”,“近者岁一视其家,远者不能以三四岁计”。许多人“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扰未厌焉。”这些不仅给许许多多徽州人锻炼出了敏锐的商业眼光、也给他们培养了进取的人生态度。

  明正德、嘉靖间歙县商人程澧出吴会、尽松江、走淮扬、抵幽蓟,“万货之情可得而观”,他虽“坐而策之”,四十年后却“加故业数倍”就是一个典型事例。所以《江南通志》说徽州商人“善识低昂时取予”,“以故贾之所入,视旁郡倍厚。”歙县商人许荆南在荆州贸易,生意亏本自感无脸回家;其子许尚质继承父业,“浮游四方,取什百之利”,前后在四川活动二十年,虽家资百万,也“不竞芬华”。正是他们这种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百折不回的勇气和经历,为徽州人树起了不朽的“徽骆驼”纪念碑。

  2、“三代不读书,好比一窝猪”、“娇子不娇书,娇书变养猪”……

  这实在是土得不能再土的民谣了,却也突出了徽商“贾而好儒”的特点。他们虽投身茫茫商海,却是名副其实的儒商。在徽州人的内心深处,“天下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徽商经营致富后,不仅对自己子孙的教育舍得投资,而且不忘回报乡里和社会,对家乡的文化教育尤其格外关注。为此,他们不惜斥巨资用来兴办学校和书院,鼓励读书,培养人才。如清代大盐商歙县棠樾人鲍志道一次就为该县紫阳书院膏火捐资8000两白银。徽商对徽州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注,直接推动了徽州文化的繁荣与发达。

  徽商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业绩,靠的是人,是一种精神,有人以“徽骆驼”来比喻。它至少反映四个层面的内容。一、不甘穷苦,矢志千里,勇于开拓的精神。二、不怕挫折,执著追求,锐意进取的精神。三、不辞劳苦,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的精神。四、不作内耗,整体一致,团结协作的精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谣看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