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耳听风 发表于 2018-5-26 12:18:43

无徽不成商

史志记载,大通唐始设水驿,曰“大通水驿”。南宋时期,“日出而市,及午而散”的集市活动已由“镇”替代,诗人杨万里在《舟过大通镇》中有“渔罾最碍船、鱼蟹不论钱”等诗句,为渔乡留下了生动的写照。明洪武初年,大通设巡检司、河泊所、驿运站等机构;清设大通水师营,“辖枞阳以下水东至获港水面”,同治初年,兴建大通参将衙,驻参将统帅水陆清军近千人,还设有“纳厘助饷”的厘金局和专征江西、两湖及安徽中路盐稅的盐务督销局。降至清末民初,大通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为安徽四大商埠之一。

  特别是抗战以前大通和悦洲“小上海”,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当时以水路交通为主,徽商云集此弹丸之地,造成商业的空前繁荣,盛时人口逾十万,计三街十三巷。有千家店铺,三家报馆,八大银楼,八大商帮,四大码头,四大洋教堂,四大佛教寺院、邮政局、发电厂等,茶楼戏院不胜枚举。据说影院与上海同步上映新电影,繁华兴旺可见一斑。大关口的盐业收税机构,挑高土墩设盐仓作为盐业集散地和中转站,在大通——和悦洲江面设上卡、中卡、下卡及北卡即羊山矶江面对过六百丈,设数船只在江面来回穿梭,收取过往船只的税收,如今已成为当地的地名。

  大通的八大商帮赛会一般择秋后举办,赛会时,沿江上达汉口,下临南京、上海,东到徽州,西及江淮皖江一带纷至沓来,通河两岸街市人流如潮,商店为招揽来大通采购的会客,皆在店门前搭出看台,免费提供茶水、点心及水果,一则延绵乡风,方便旅人,二则也为店铺招揽了人气,虽然如此,“出会一年,各店所获其利,纵两年经营利所不及。”老辈人总是说:“和悦洲三街,平民住宅区茅屋甚多,起火烧房是常有的事,被火烧的平民,流落街头,无家可归。总是当地商会出面上门安抚救济,施舍煮饭及木料及其他搭棚芦席,使他们安全过冬。贫苦人家死了人,无钱安葬,商会也会出面差人送几块银元帮其安葬。其余生病无钱治病,开药店的少付药费或者免费更是寻常事。”当时经商致富后的商人处世好义乐善,在老百姓身边传闻甚多,被人们传为佳话。他们系属徽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全国各地,也把乐善好施的精神带往了各地:如果说“无徽不成商”是徽商对经济促动的贡献,那么,“无徽不成镇”更包含着浓浓的人文关怀,和传统的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

  徽商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人们总说徽商是儒商,一个“儒”字,概括了他们独特而灿然的精神特质。他们秉承的“敢为人想、骆驼精神”、“诚信为本、以义取利”在新时代的今天,尤不过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无徽不成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