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讲你 发表于 2018-5-26 10:40:13

徽州庙会:民俗传统文化载体

徽州区岩寺镇每年正月初九举行庙会纪念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俗称“上九会”。

  在徽州,热闹隆重且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当属庙会了。她是哺育、滋长、呵护徽州人成长的精神温床。徽州人的一生,需要经过各种庙会的“洗礼”,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神鬼合一菩萨老爷的保佑。庙会伴随着每个徽州人成长,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徽州文化中宗族凝聚、祠堂祭祀、徽戏传播、民风净化,甚至徽菜的演变和发展。

   庙会是最能体现民间性、集体性、群众性的民俗文化载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庙是追远祭祀的一种设施,是安息祖宗阴灵的场所。在庙前集会,或在祠堂中共同向祖先表达敬意,祈求亡人的邦助和保护,目的在于得到精神上的某种慰藉。因此,庙会是祭祀神灵,娱人娱神的一种聚会。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庙会活动中宗教的、迷信的、政治的色彩渐渐淡化,实用性、家族性、娱乐性和时代性增强。

  这为徽州人展示个性,宣扬人性,生产文化,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庙会主题的选择,形式的要求,内涵的包装,则是徽州百姓学儒共同打造的结果。徽州大部分先民,都是中原世家望族之后,非常善于通过文雅的形式,培养训化民风。庙会最初只是为了达到与祖先同乐的目的。但后来的功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反映的是村民的一种复杂心理。既希望得到神灵的保佑,又充满了对个人安宁幸福生活的憧憬。《绩溪县志》载,“唐宋时期,迎神赛会多源于崇祭山野鬼魅,祈求地方平安。明清时,官方毁淫祠,禁妖会,头人逐弃邪神、厉鬼,奉佛教、道教和名垂青史的忠臣名将为神,依规制建庙。”徽州的庙会,大致包括四种即:节令庙会、娱乐庙会、祭祖敬神庙会、褒功施恩庙会。节令庙会,是一种最常见的庙会。包括清明祭祖、安苗跳旗、中秋望月、元宵游灯等。由于庙会受到徽州宗族势力的鼎力推荐和财力上的大力支持,逐渐成为徽州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在徽州各地,庙会名目繁多,宗旨不一,规模不等,内容相互交错,有数十种之多。

  如绩溪主要有“花朝会”、“目莲会”、“观音会”、“大年会”、“太子会”、“施孤会”、“黄河会”、“社屋会”、“五猖庙会”、“明经会”、“船会”、“祠堂会”等。

  庙会大多数在农闲时进行。后来由传统的“赶会”向“赶集”转变,成为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资交流会。如岩寺每年正月初九的“上九会”,就是由纪念唐朝忠烈许远和张巡演变而来。相传正月初九是许、张的殉难日。岩寺人每年此日集会以示纪念,会期三天,最后形成一种庙会集市。这是庙会民俗性的具体表现。民俗性,一方面表现为主旨的原始性与形式的大众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影响的区域性和发展的自由性。如镇邪压灾,是民间最初的庙会原始动力。热闹有趣,则是一般人追求的社会效果。物资交流,则成为派生的载体。无论男女老少的积极参与,造就了这一活动的广泛群体。只要达到“闹”、“乐”的氛围状态,同样的内容主题,不同年代可以用不同形式展示。这就是徽州庙会的生命力所在。

   徽州庙会,集宗族祭祀、群众喜庆、演艺竞争于一身,颇见地方特色。徽州人的庙会,是土著山越人与迁居移民,融合过程相互渗透的结果。或与先人始祖功德有关,或与传说神话有关,或与农业生产有关。庙会从焚香跪拜,围祠绕庙行走模式,逐步向游街行进,加入有动作的傩舞、徽州傩,杂技玩耍,工艺、体育、戏剧等项目。如绩溪十五都头庙会主要有三种,即“大年会”、“花朝会”、“施孤会”。“大年会”定于有闰月的年份举行,宗旨是纪念唐朝忠臣张巡、许远等名将,死守睢阳孤城、保障江淮百姓的丰功伟绩,所以又称“保安会”。该会起初只是头许姓子孙,祭祀先祖许远忠君报国。后来发展到绩溪乡村轮流举办,自正月中旬至十月,各村之间或明或暗形成比赛赛会性质。主要节目有洗河流、清洁街道,登舟,斋五帝、禳火赞红灯、祭旗、凯旋待宴、送圣等。“花朝会”和“太子会”,是徽州人为纪念地方神汪华及九个儿子而进行的活动。有的称“汪公会”、“汪帝会”。各村社也有太子庙的敬神活动。由于汪姓子孙在徽州繁衍成大族,因而各邑各社汪公太子庙的敬神活动,持续时间长规模大。有列仗、锣鼓、秋千抬阁、焰火、舞青衣、游烛龙,有“汪公坐轿”,“相公骑马”游行活动。施孤会又名“三元会”、“十帅会”,源于儒、佛、道三教合流。主旨是为了施孤济贫、追荐祖先的之灵。内容有施粥、和尚念经做法事、挂亡人榜、箱担过佛堂、演目莲戏,赴会烧香的为妇女诸多。一般而言,徽州庙会,主要依靠宗族祠堂的经济实力来举行。会费有按人丁摊派,也有私人捐赠。先是推选会首,再由会首招聘能人,族民人人参与,花样年年有翻新。由此可见,后期庙会具有了纪念、聚会、娱乐、教化多种功能。

   庙会是徽戏之母。迎神赛会,成为徽州人在生产力低下和科学不发达的社会中,表达人们美好愿望、发泻情感的一种主要方式。徽州庙会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要请戏班做戏酬神。其中庙与祠,始终是与祭祖联系在一起的。为了达到与祖宗同乐,与神灵共享,徽州人往往把戏台做在宗祠傍。明清后,随着徽州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兴盛,庙会喜庆活跃的氛围,在搭台做戏的兴奋中显得愈来愈浓。演徽戏,唱徽戏,成了庙会活动的惯例。在一些文书中,有徽州人在庙会活动中请戏班做戏的安排,以及摊丁派费的帐目记载。故乡村中,庙会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很高的位置。徽州的许多村子,都有“万年台”。没有万年台的小村子,平时也有台柱台板,随时可搭台唱戏。普通民众对庙会中的“戏”非常热衷。凡遇演戏,莫不扶老携幼,可彻夜不眠,也可夸夸其谈数日。若遇有钱的徽商斋官值年,争强好胜,肯花大钱,常常请两个以上徽班来对台唱戏。由于徽戏中武戏部份十分精彩,尤其是高台动作难度大,观众的情绪就更加高涨。在绩溪县岭北上庄一带的“七月会”。太子菩萨在每个村要“坐朋”一天。“坐朋”结束后,要连演三天三夜徽戏,如“打金枝”、“郭子仪拜寿”、“武家坡”等,场面十分热闹。徽戏就是伴随着庙会的扩散而成熟的。每一次庙会都是对徽戏的一次检验。也是对徽戏的一次普及。人们借助迎神庙会,心身也得到了充分的放松和休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州庙会:民俗传统文化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