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如画 发表于 2018-5-26 10:07:41

刘和珍:“为了中国而死的”徽州女青年

 导读:《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刘和珍君  在歙县徽州府“名人广场”,有一尊镌刻有“现代革命家——刘和珍,1904—1926,徽州人”的石雕像。这个雕像,就是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称赞的“为了中国而死”的徽州才女、当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青年大学生——刘和珍烈士。  被毛泽东称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的鲁迅,是我国近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这么一位伟大的作家能不惜笔墨撰文纪念一位青年学生,可见刘和珍的了不起。刘和珍,原籍徽州歙县,牺牲时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因时局多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父刘九皋随祖父由原籍徽州歙县迁往江西南昌,后娶江西南昌人氏何氏为妻。1904年刘和珍在南昌出生,因自幼“秉性烂漫,天资颖聪”,深受父母惜爱而视为掌上明珠,故以“和珍”为名。由于生长在江西,所以在考取女子北师大后,刘和珍就随母改籍贯为江西南昌籍。刘和珍命运多舛,14岁丧父,后来外祖母和妹妹、一个弟弟又因家境贫寒、患病无钱医治而相继病逝,家中仅剩下她和母亲、一个弟弟。  刘和珍成长、学习时期正值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时期,这给她的思想世界带来很大影响。苦难的民族、困苦的家境、多舛的经历,磨练了她吃若耐劳、好学上进的精神和胸怀大义、关心民族的理想,以及坚强果敢、英勇无畏的性格。1918年秋,刘和珍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时值“五四运动”前夕,她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之中。“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她不顾学校当局阻挠,起而奔走呼号组织同学走上街头讲演,抵制日货,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1921年,刘和珍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公开宣战,在江西首倡女子剪发,被勒令退学。同年冬,刘和珍等人在南昌发起组织进步团体“觉社”,并主编《时代文化》月刊和《女师周刊》。1923年秋,刘和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入女师大英语系。学习期间,她经常到北京大学旁听李大钊讲授的《社会学》《女权运动史》等课程,回校后广为传播。她也是鲁迅先生作品的忠实读者。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不久,湖南进步青年女学生杨德群也由国立武昌高师转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就读,很快成为刘和珍的密友和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骨干。  1924年11月,由于女师大校长杨荫榆极力维护封建礼教而引起进步师生的不满,于是爆发了“驱杨运动”。刘和珍作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她受同学们的委托起草“驱杨宣言”,撰文揭露批判。在教育总长章士钊的指使下,刘百昭竟然率领军警闯进学校,雇佣流氓打手百余人殴伤学生,断电、断水、断炊逼迫学生离校。8月10日,教育部颁发命令停办女师大。但在鲁迅等著名教授积极支持下,“停办”的女师大继续在西城宗帽胡同开课。在广大进步师生的大力支持下,刘和珍等学生联名呈文向京师地方检察厅公诉章士钊等人。经过艰苦斗争,女师大终于回师驸马大街旧址复校上课。  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驶入我大沽口挑衅,继而纠集列强各国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进行无理要挟。北京各界无比愤慨,刘和珍说:“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军阀不倒,教育事业就搞不好,打倒军阀后,我再当教师不迟。”3月16、17日,在北京以徐谦、李大钊主导的的国共两党负责人开会,决定组织各学校和群众团体在天安门集会。3月18日,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北京市党部、中共北方区委、北京市委、北京总工会、学生联合会等团体,与80多所学校共约5000多人,在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刘和珍不顾感冒病痛,以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名义积极组织动员学生参加集会、游行。大会结束后,李大钊率领游行队伍,从天安门出发,前往段祺瑞执政府门前广场请愿。刘和珍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她把标语小旗分发给同学们,然后高擎校旗带队出发。段祺瑞担心局势失控,命令执政府内的预伏军警以武力驱散游行队伍,结果造成当场死亡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刘和珍身中数弹,倒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同学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也被枪弹击中倒地,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刘和珍致其当场牺牲,年仅22岁。李大钊和陈乔年等也负伤。惨案发生后,段祺瑞执政府又嫁祸反诬徐谦等人假借“共产学说”谋乱,下令通缉徐谦、李大钊等人,李大钊、徐谦、鲁迅等人被迫转移,国共两党的领导机关则迁入苏联使馆。4月,在强大的民意压力下,段祺瑞执政府被迫颁布对死难者家属“抚恤令”,国务院“阁员总辞职”,段祺瑞执政府倒台。  “三·一八”惨案的发生,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愤怒,国人纷纷谴责这一“暴政事件”。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段祺瑞屠杀人民告全国民众》书,揭露和声讨这一“凶残杀戮”(刊载于3月27日出版的第147期《向导》上)。《泰晤士报》称这次事件是“兽性”的“惊人惨案”。鲁迅义愤填膺,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以“离奇的愤怒”写下了“长歌当哭”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于4月12日在第74期《语丝》发表,痛悼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歌颂她拥有“虽陨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赞扬她是“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同时,无情地揭露和抨击段祺瑞执政府反人民、卖国求荣的暴行,控诉“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谴责当局“屠戮妇婴的伟绩”,发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呼喊,号召“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篇文章后来被编入鲁迅文集《华盖集续编》,建国后被编入高中语文课本作为正面教材,教育广大青年坚持正义,热爱国家,捍卫真理,反抗强权,反对压迫,不怕牺牲,激励国人为建设美好的祖国而努力奋斗。  刘和珍是“为了中国而死”的英勇烈士,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是中国青年的骄傲。她的雕像不仅至今仍然矗立在她的原籍故乡歙县徽州府“名人广场”,也被刻铸在北师大五四纪念广场,让后人瞻仰纪念。她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远镌刻在追求进步、正义的人们心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和珍:“为了中国而死的”徽州女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