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小笼包 发表于 2018-5-25 20:58:53

徽商精神”之求解

今天,我们提炼“徽商精神”,我看要找到一条历史上徽商精神与新徽商精神的楔合点,既要挖掘出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又要倡导时代核心价值观念,起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积极效果,换句话说,历史上的徽商具有什么钙质值得今天新徽商吸收,新徽商传承了哪些历史上徽商的基因。

  徽州是一个移民社会,历史上徽商人文的源头大多是中原世家大族、官僚士绅,他们大多是避难迁徙到地处皖南山区的徽州,这些人直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这就是徽州文化的“母乳”,比如,胸怀天下、尊礼崇德、重教兴文、诚信和善等等;再加上徽州崇山竣岭,土地贫瘠,山多地少,耕地不足, “生齿日繁,则生计日隘”。因而,这两个条件,决定了徽州人敢于走出和必须走出,这两者缺一不可。徽州人走出去主要是通过经商,这就是徽商的起源。

  徽商走南闯北,在成功事业的历程中,他们自身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养成了开放的性格和包容的品质,世界之大、天地之阔,他们见识了,人口之众、人心之向,他们感悟了。实践使他们懂得,精进事业必须有宽广的胸怀和恢弘的气度。开放包容应是徽商的一大特质。

  徽商成功的基石或前提在于他们甘于吃苦的“徽骆驼”精神,作为位居明清两代全国十大商帮之首的徽商,曾经盛极一时,我们今天只是看到他们成功的一面,成功背后的辛酸,却往往被淡忘了。想当年,在那交通闭塞的农耕社会,为生存计,他们只有离乡背井,走出大山到大山之外的世界去闯荡、去谋生,拓展生存的空间,不管路途是多么遥远,他们也要一往无前、跋涉前行,这里面有无奈、有胆识,有不畏艰难险阻、不怕吃苦困顿的生命力量。正所谓徽州谚语云: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勇往直前应是徽商的一大特质。

  徽商的成功得益于祖先的文化底蕴,文化是徽州人挥之不去的烙印,在徽州人的内心深处,“天下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读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景象、文风兴盛的气象就形成了。徽商经营致富后,不仅对子孙的教育舍得投资,而且回报桑梓,他们不惜斥巨资兴办学校、兴书院,鼓励读书,培养人才。重文兴教应是徽商的一大特质。

  徽商虽投身茫茫商海,却贾而好儒,是典型的儒商,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勤俭持家、孝友礼让,重族谊、亲故旧,恤孤弱、厚人伦,成为徽州宗族文化、乡土文化的重要特征。儒家伦理思想得以弘扬,良好家风得以形成,这为徽州人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徽州虽处穷乡僻壤,却充满了勃勃的人文生机与活力,社会保持着良好的和谐状态。向善和谐应是徽商的一大特质。

  徽商成功的密码在讲诚信,这里仅以作为徽商成功的杰出代表胡雪岩为例,他视信用是人的第二性命,他创办了著名中药堂胡庆余堂,我们今天在杭州的胡庆余堂还可以看到两块挂匾,一块向着顾客,上书“真不贰价”四个字,另有一块对着员工,上面是胡雪岩亲手所书“戒欺”两字,旁边还有一段小字:“凡有贸易均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不可欺。余存心救世,誓不以劣品代取厚利”。童叟无欺、诚信为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诚信为本应是徽商的一大特质。

  精神是由文化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文化特质就形成什么样的精神气质。安徽省影响最大的当属徽文化,徽文化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徽文化孕育的徽商精神至今仍闪烁着光辉。徽商精神是多维的、立体的,综合起来可概括为:开放包容,勇往直前,重文兴教,向善和谐,诚信为本。在发展需要文化支撑的今天,弘扬徽商精神将为安徽的现实发展注入强大安徽力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商精神”之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