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味牛奶 发表于 2018-5-22 15:38:10

徽州藏书家故事

 历史上,徽州人不但重视读书,还喜欢藏书。而且,他们的热门藏书不仅有名著,还有宗谱、宗教图书,更有你想不到的“契约文书”。70%的徽州藏书家是商人,他们不仅藏书,还乐于与人分享珍藏……

  徽州人大兴藏书

  记者:徽州的私人藏书何时开始兴起?

  林旭东:史书上说:“宋代,徽州学风日益昌盛,徽州人大兴藏书。”明清时徽商财富回归故里,特别是清朝,徽州私人藏书达到一个鼎盛时期。

  记者:明清时期,徽州出了多少藏书家?藏书的数量有多大呢?

  林旭东:我国著名古籍版本专家刘尚恒先生在专著《徽州刻书与藏书》中统计过,明代徽州藏书家有39人;清代有事迹可考者117人。另据安徽大学图书馆研究员薛贞芳统计,明代徽州藏书家有48人,清代有事迹可考者达到170余人。

  明代藏书万卷的有歙县岩镇的方氏、王献芝的东皋草堂、吴桢的清鉴堂、休宁吴琼等。清代藏书万卷的有歙县黄修溥的黄山楼、方椿、方骞,休宁姚叶、叶良仪,绩溪葛士光、章策,婺源程均。歙县汪启淑藏书号称十万卷,祁门马曰琯藏书十余万卷,休宁汪由敦藏书十万卷。

  记者:藏书对徽州文化有何影响?

  林旭东:保存、传承了地方文化。徽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形成了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新安医学、徽州三雕、徽派建筑、徽州园林以及珠算、徽剧、徽菜等等。文人雅士都有“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神往。

  古徽州人喜藏宗谱

  记者:明清时期,徽州私人藏书有没有什么地方特色?

  林旭东:古徽州私人藏书喜欢珍藏宗谱、宗教图书和契约文书三类书。

  修谱、藏谱在古徽州可是家族的大事。宗谱成为宗祠宝典,孝子贤孙必须典藏宗谱,不丢失、不外借、不卖出。一般小户藏几册,大户多达几十卷册。

  记者:有多少宗谱还保存至今?

  林旭东:现在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所藏善本族谱之中,徽州的善本族谱占了一半左右。学界推测,目前存于国内外收藏机构的徽州家谱估计有1000余种,其中一些大部头的统宗谱、会通谱只有徽州地区才有,非常珍稀。此外,徽州民间至今还保存有相当数量的宗谱。

  契约文书也是宝贝

  记者:藏书家把契约文书当宝贝,契约文书并不是书啊!

  林旭东:这是徽州藏书的一大特色。徽州有很多的契约文书。珍爱字纸、惜墨如金的徽州人,把载有文字的册页都称作是“书”并加以保存。尤其是契约文书,签约的双方都十分重视这些契约文书,珍藏着这些文书与契约,防止一方破坏契约规定的内容。主要保存在徽州民间的大量契约文书,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上“第五大发现”。目前已经征集发现和尚待整理的约有50万份。

  为《四库全书》提供书源

  记者:明清徽州的私人藏书对社会有什么贡献?

  林旭东:徽州私人藏书家们既重典籍的珍藏,又将藏书与家族读书相结合,还与个人著述相结合,与校勘研究相结合,与刻书排印相结合,衍生出诸多的文化效应与社会效益。

  徽州的私人藏书,给四库全书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的书源,极大地丰富了四库全书馆藏书。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开馆,乾隆下旨采访遗书,诏书明示征书以藏书家为重点。

  当时全国进献500种以上的私人藏书家有四人:马裕、鲍士恭、汪启淑、范懋柱。其中,除范氏是浙江宁波人外,其余三家均是徽州籍藏书家。歙县人鲍士恭献书626多种,而且大多是宋元旧版;侨居浙江钱塘的歙县人汪启淑向《四库全书》献秘本524种。

  喜欢与人分享书籍

  记者:徽州藏书家应该不会把书束之高阁,一藏了之吧?

  林旭东:当然不是一藏了之。刘尚恒先生指出:“历史上徽州私人藏书家中,大多数在聚集藏书的同时,注重藏书的利用,藏和用相结合”。这印证了来新夏先生“中国藏书文化”的核心理念“仁人爱物”。“仁人”就是把书与人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使藏书尽量发挥其培育人才的社会功能。明清徽州的藏书家继承了先贤建书院和开放藏书楼的好传统。

  记者:古代藏书家是怎样开放藏书楼的?合肥的大孔祠堂里就有藏书楼呢。

  林旭东:比如,明代歙县岩镇方大治自祖父三代藏书。人称“万卷方家”,经常将藏书借于同乡阅读。祁门李与廉、休宁程文海也将藏书楼开放,造福族人。

  到了清代,徽州私家藏书的对外开放性更大,就是今天的公共图书馆的雏形。

  徽州藏书家多商人

  记者:古徽州藏书家都是何人?

  林旭东:梳理明清徽州私人藏书家,除了官僚、学者之外,居多者竟然是商人。在徽州的历代藏书家中,出身徽商的超过百分之七十,这一比例有别于全国其他地区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州藏书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