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小丸子 发表于 2018-5-22 13:57:01

敬畏之心助推徽商兴盛

徽州商人之所以能成为“徽商”,源于他们内心的敬畏,敬畏是徽商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支撑他们信念强大的动力来源。

  对祖先的敬畏。水有源、树有根。徽州几乎所有的古村落、所有的宗族都有祠堂。祠堂是什么地方?讲究孝的地方。 “子欲孝而亲不待”,到什么地方去行孝,祠堂。把村庄中最重要地段,尽可能以最大面积、最好的建筑材料拿来建造祠堂,然后接下来是徽商们的勒紧裤腰带。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像呈坎的罗东舒先生祠,前后花了70年。所有这些,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那就是徽商们对祖先的敬畏。

  对自然的敬畏。粉墙黛瓦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好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图画。对于徽州民居,我们通常的理解是徽州先人们善于利用自然,在村落布局、规划选址,以及房屋设计上充分顺应自然规律。或许还可以深层次地理解为徽州人、徽州商人对大自然的敬畏。我们经常会在一些古村落里的民居中看到,在某个墙角嵌进去一个石碑,上面刻上“泰山石敢当”几个字。因为只有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气魄才能镇得住,才能驱邪、辟邪。在许多古村落的村头,我们称之为水口的地方都有许多古树,俗称“水口树”,几百年、上千年,为什么没人砍伐盗伐?因为有神灵的庇护,砍了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对文化的敬畏。这个文化可以理解为“儒”或者“仕”。徽商号称儒商,是有文化的商人,这也是徽商最大的标签。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最低,卑微的商人如果想要真正得到主流社会认可,唯有读书习儒,给自己贴上文化的标签。所以徽商们不遗余力地好儒求学,并把大量的金钱用于买书、读书和建书屋,目的不是为了装门面,而是内心充满了对文化的敬畏。马曰琯马曰璐兄弟的小玲珑山馆、鲍廷博的知不足斋、吴用卿的余清斋、胡正言的十竹斋、汪泰安汪梧凤父子的不疏园等等,无一不是这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敬畏之心助推徽商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