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梦里 发表于 2018-5-22 10:39:24

鲍叔牙后裔徽州繁衍的轨迹

  徽州地处万山之中,陆路交通不便,少兵焚之虞。中国历史上,由于中原地区战乱,曾出现过三次人口大规模南迁高潮,中原大族多迁至此。徽州宗族不断发展、繁荣,成为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清代学者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卷十一《故老杂记》中有记:“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他们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开发徽州山区。  鲍叔牙的后裔迁至今安徽徽州地区,历代皆有。尤其是三国以后,越来越多。明清时期已经成为开发徽州、发展徽州、建设徽州的的重要社会成分。  徽州鲍叔牙后裔繁衍的历史轨迹  鲍叔牙,出生今安徽颍上县。晋张处度《列子·力命》注:“管仲、鲍叔牙并颍上人”,颍上即今安徽省颍上县。  鲍叔牙的父亲,鲍敬叔,夏禹的后裔,仕齐,有采邑曰“鲍”,“因氏焉”(《元和姓纂·鲍》)。鲍敬叔仕齐之前,曾仕“杞国”,故而有“杞国封邑”,称谓“鲍邑”。可见,鲍敬叔并非一开始就仕齐。最早应该活动在颍上一带。鲍叔牙出生在这里。  鲍敬叔仕齐,鲍叔牙仍然在故里颍上,他和管仲成为挚友,合夥经商,即开始在这一历史时期。大约因为鲍叔牙的父亲鲍敬叔在齐国为官,管鲍也一同归齐。从此,鲍叔牙居于齐国,后裔繁衍于泰山一带,史载“望出东海泰山、河南”。  鲍氏后代名人辈出,明代著名姓氏学人凌迪知编纂《万姓统谱》,是一部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很高的史书,其中鲍氏后代入选的名人很多,达54人。  “鲍牵,为齐卿”(齐惠公时期);“鲍牧,齐大夫,与诸大夫立公子阳生”;齐桓公、齐惠公以降,鲍氏后代繁衍发展,移居全国各地。  汉哀帝时期,“鲍宣,字子都,渤海髙城人,好学,明经,举孝亷,为郎,累官谏大夫,董贤用事,抗论不已,哀帝以宣名儒,优容之,后地震,宣复上书言灾异,拜为司隶校尉,寻以罪下廷尉,太学诸生千余人守阙上书,乃减罪,王莽秉政,宣遇害。”  东汉,鲍氏后裔在全国各地为官,居住地逐渐变化。“鲍永,字君长,屯留(今山西长治)人,性至孝,更始中迁尚书仆射。”其中鲍骏一姓向南发展。“鲍骏,九江人,与桓荣齐名。”九江郡,秦朝建置,治所今安徽寿县。“鲍轲,广东提刑,皇佑中,侬智髙反,轲驻南雄,击贼有功。”“鲍靓,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为南海太守。”  三国两晋南北朝向河南淮南发展  三国两晋时期,鲍氏一部分后裔向南迁移。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盘踞江南,开发山越,建置“新安”,土著山越人民,迅速走向山外,也有大批中原人民迁入新安。  鲍氏家族在这一历史变迁中,进入今徽州地区。梁武帝时期,步兵校尉“鲍行卿,东海(今江苏连云港)人”;梁元帝时期,博涉史传,有文笔的通直侍郎“鲍泉,东海人。”鲍昭、谢灵运并称的鲍昭,也是东海人。  宋元时期向东南和徽州发展  宋元时期,鲍叔牙后裔,大批迁徙到东南沿海地带,包含今安徽徽州地区。  宋代,“鲍云龙,字景翔,歙人。幼嗜书,至忘寝食。长博通经史,易学尤精。从师闵后甫,试郡庠。踰年分革,当升职。云龙乞以让其师,郡。博士嘉之,遂两升焉。乡试中亚选,偕同里郑芭待试国庠,将入棘闱,郑疾卒,云龙不就试。倾赀护芭丧以归。闻者义之,居乡教授生徒,潜心理学,有《天原发微》若干卷。”(《万姓统谱》卷84)  元代,“鮑同仁,字國良,歙人。泰定元年试蒙古翰林院,授全州学正,屡转巢县、南康县簿。至正九年,升承事郎,邵武泰宁尹,以承事郎会昌州同知致仕。凡所至皆有治迹,性慧巧,旁通针砭之术。凡四末受邪瘫疽瞶?治无不中。終于家,得年八十。有《通玄指要》等,《二赋注》及《经验针法》藏于家。子深。”(《万姓统谱》卷84)  “鲍寿孙,歙人。至元丙子,盗起,与父皆被获。父子争相代死。贼哀之,忽大风起丛林间,贼疑兵至,骇散。父子俱免,称为慈孝鲍家。”(《万姓统谱》卷84)  “鲍元康,字仲安,歙人。少嗜学,自经籍子史及百家之书,无不研究。及从郑玉游,得闻正学,尤尽心于《易》。好收恤遗孤,赈济穷乏。至正间,郡中被蕲黄贼乱,元康倡义兵,从官军克复,以劳卒。” (《万姓统谱》卷84)  “鲍深,字伯原,婺源人。至正间,红巾贼乱,深倡义捍御。未几,官军至,逻卒执深等至军门,欲杀之,深从容言曰:‘山林遗民,亦举义图全耳。’将军奉命行师,奈何用不以律,掠民而槩杀之,主将为动容,咨以安徽之策。至正末,为‘师山书院’山长。卒,乡人祀之。” (《万姓统谱》卷84)  明代徽州鲍氏的繁衍与发展  明代,鲍氏流寓徽州的后裔,繁衍昌盛。  “鲍颎,字尚絅,歙人。元山长深之子。从学乡先正张子经、胡孟成、郑彦昭诸先辈。洪武初,荐入尚宾馆编修《元史》,授博士厅典籖,改除编修官,升翰林修撰、承直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出为耀州同知。洪武四年秋。西安府经厯常达坐事,诬指逮颎,卒于狱。” (《万姓统谱》卷84)  “鲍宁,字廷谧,歙人。少诵《小学》、《四书》,辄能领其要。于是通习《经》《传》,旁及子史诸书,日开月进。大夫士之贤者,咸相礼焉。正统初,御史李公、郡守崔公相与荐之,力辞不就。景泰甲戌,朝廷下命纂修《郡志》,邑请从事,晩年著《天原发微辨》二十五篇。于诗文不事藻饰,有《谧斋集》。至阴阳、地理、医药诸家之说、无不究。尝谓《祀先之礼》《家礼》,于所载以西为上。朱子尝欲定议,复昭穆之制,而未成。乃酌古制更其式而行于家。庶不乖夫事生事存之理。方拟著笔,以疾卒。” (《万姓统谱》卷84)  “鲍弼,字以忠,歙人。好义,能诗。尝游宋梁吴越,偕李空同、孙太白结社谈文,逺近称为梅山先生。著有《梅山集》。又尝捐粟设策,御姚源寇乱,郡人德之。” (《万姓统谱》卷84)  “鲍象贤,字复之,歙县人。嘉靖己丑进士,厯官戸部尚书。” (《万姓统谱》卷84)  “鲍道明,字行之,歙县人。嘉靖戊戌进士,厯南京户部尚书。” (《万姓统谱》卷8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鲍叔牙后裔徽州繁衍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