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小笼包 发表于 2018-5-22 09:59:11

徽州良匠精神的文明启示


  耐心、缓慢、坚持、精细、回馈……说到工匠精神,我们脑海里可能会浮现这样一系列的词。在李克强总理把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国人对工匠精神回归的呼吁,越发变得频繁和迫切。时下,“工匠精神”包括哪些内涵,本文试以明清徽州工匠为例,解读良匠品格、文化内涵,以期对徽州文明的健康发展有所启示。

  徽州工匠的成就与影响

  徽州工匠的大量出现,是在明代万历年间。据明谢肇淛《五杂组》记载,此时“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镪即银子。当时的徽商中有不少是百万富翁,二三十万的一般商家比比皆是。这些徽商席履丰厚,对器物要求极其精美,对工匠要求极其严苛。徽州工匠呕心沥血,创作出了大量罕见其匹的作品。为此,万历年间编修的《歙志》专门设置一卷“艺能”,记载了工匠们的成就和贡献。徽州工匠的成就表现在很多方面,鲍义来先生在《徽州工艺》一书列举了四十几项,其中以文房四宝、徽州三雕、版画刻书等成就最为突出。

  徽州工匠的技艺,有的已经失传,有的今天还在发挥着影响。徽州众多的地面遗存,就是后人学习借鉴、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至2015年底,黄山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5人(全省743人,占20%)、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66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清徽州工匠艺术的巨大成就和深远影响。

  徽州工匠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明清之际徽州之所以出现大量工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生存环境的压力。明末学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说,徽州山多地少,“壮夫健牛,田不过数亩,粪壅缉栉,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以故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徽商出现的原因是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工匠的出现又何尝不是这个原因? 《徽州府志》载,“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

  二是文化教育的熏陶。与其他地方的工匠不同,徽州工匠这一群体有太多的“读书识字”机会。宋元以后,徽州成为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所谓“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明代中叶以后,徽州教育更加兴盛,除设府学、县学和书院外,还设立了大量的社学和塾学,以教乡里子弟。徽州工匠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如明代歙县的漆匠黄成,不仅髹漆技艺超群,而且还亲自撰写了《髹漆录》一书。

  三是社会思潮的影响。明中后期的一百多年间,阳明心学统治了徽州学术讲坛,也影响了徽州乡里的日常生活。王阳明认为“治生亦是讲学中事”,如果治生时能“致良知”,就不存在职业上的高低贵贱之别,身为商贾也“不害其为圣为贤”。在王阳明的弟子中,王艮是打银器的工匠,本名“银”,后来从王阳明问学,王氏替他去了“金”旁,改名“王艮”,字汝止,号心斋。他的悟道名言是“百姓日用即道”。大量徽州工匠在这一时期享名于世,与这种社会思潮的传播是有关联的。

  徽州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现代意义

  一是人格独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地位低下。庄子笔下的庖丁,虽然解牛时“神乎其技”,但连姓名也没有(庖丁就是伙夫);传说鲁班为楚国“造云梯之械”,鲁班也不是真正的姓名,鲁班指的是鲁国木匠。到了唐代,韩愈仍然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到明代,随着商业文化的兴起,社会对手工艺品的需求显著增长,一时间名匠辈出,百工争胜,名家名作成为竞相收藏的对象。按照惯例,刻工的姓名多数是以记号替代,但歙县的刻工可以堂堂正正地署名了。诸匠之所以能留名于世,除了手艺精巧之外,人格之独立也是重要特征。当时竹刻高手濮仲谦,名气很大但有脾气,如果对求购者感觉不契,再有权有势也不愿出手,“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明张岱《濮仲谦雕刻》)。匠人这种人格独立的精神,来自于匠人的自我觉醒。

  二是读书明理。匠,是一种熟练灵巧的技能,但如果要让技能再上等级、出神入化,则需读书明理。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说:“明理之人学技与不明理之人学技,其难易判若天渊。然不读书不识字,何由明理?故学技必先学文。 ”郑振铎《明代徽州的版画》一文是这样评价徽州刻工的:“不错,他们是刻工,是以雕刻版画为生的‘匠’人之一流。但他们和士大夫时时接近的结果,他们是完全浸润于明末士流的风尚之中了。他们知道自己之所作是艺术品,是可珍重的,和诗文词曲小说以及图画是一样可珍重的。 ”

  三是精益求精。一些人认为,精益求精的动力在于市场竞争,无竞争则无精益求精。但在一流的工匠眼里,精益求精的动力更是来自内心的追求。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陶庵梦忆》中评述:“竹与漆与铜与窑,贱工也。嘉兴之腊竹,王二之漆竹,苏州姜华雨之梅箓竹,嘉兴洪漆之漆,张铜之铜,徽州吴明官之窑,皆以竹与漆与铜与窑名家起家,而其人且与缙绅先生列坐抗礼焉。则天下何物不足以贵人,特人自贱之耳。 ”竹匠、漆匠、铜匠与窑匠,工种虽然被世人瞧不起,但只要工匠不自贬自贱,则能精益求精,创作精品。自贬自贱是精益求精的最大宿敌。

  传统的手工工匠虽已淡出了现代人的生活,但“工匠精神”没有过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精益求精,依然是我们需要的品质和追求的目标。培育“工匠精神”是社会传承与积淀的实践过程,也取决于个人的修养。如何塑造和发扬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徽州工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视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州良匠精神的文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