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爷们儿 发表于 2018-5-21 09:13:50

徽雕:亦商亦儒写风流

古徽州地区文化鼎盛一时。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商“贾而好儒”、“亦商亦儒”,在中国商界称雄明清数百年。当前,安徽正致力挖掘发扬徽商精神,再振徽商雄风。5月18日,安徽省主办的国际徽商大会将在香港召开。届时,海内外专家将在研讨会上纵论徽商及其营商之道。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明清时期,徽商达到鼎盛,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盛况。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东南亚、西亚甚至葡萄牙。其商业规模为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人数众多势力较大

  据史载,明代王世贞说过:“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即是说,徽人从商,十居其七。到了明代,徽州商人已经形成一个人数众多、势力较大的商帮。清代前期,徽商达高峰,尤其是在两淮盐场,徽商的经济实力几乎位居诸盐商之首。

  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皖南徽州逐渐成了华夏名区,徽州文化正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集成。南宋以来,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

  树立一代儒商形象

  与其他商帮显著不同的是,徽商“贾而好儒”,“贾儒结合”。作为一支重要的商帮,徽商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商能力之强,从业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雄踞中国三百余年。

  徽商的成功,除独特的经营方式和较好的商业道德外,善于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作为一个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的商帮,徽商大多自觉用儒学思想来规范自己的经营活动,讲究义利之道和诚信商德。他们大多在致富后重视文化,捐资兴学,刻书藏书,培养子弟读书入仕。自明清以来,徽商创造了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成就,树立了一代儒商的形象。

  荣归故里修建豪宅

  古徽州履福堂厅堂里有一幅这样的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徽州人虽然重视文化教育,但人多地少的环境使徽州人选择从商。经过几年学校教育后,大多数徽州人就会外出学习经商。直到今天,徽州人家客厅条案上,还摆着东瓶西镜,中间自鸣钟,寄寓着家人对在外经商亲人“永远平平静静”的愿望。赚取大量金银的徽商,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大量资本投入到自家宅院的建设中。西递和宏村等古村落保存了完整的明清村落建筑群样式,浓缩了徽商鼎盛时期的历史,成为建筑史上的绝唱。

  经商亦可谋功名

  明清时期,社会意识普遍贱商,商贾居四民之末。但徽商没有对传统的价值观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而是加以改造、变通、融合,使儒家文化为自己的商业发展服务。徽商借用儒家文化中的“功名”二字,认为经商和读书一样也是功名,同样是人生的正途。新的价值观鼓励着徽商理直气壮地去参与竞争,去争取事业的成功。

  徽商所创造的大量财富,成为徽州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明清两朝的徽州馆塾、斋舍、书院大多是由商人出资兴建或重修的。尤其是讲读层次较高的书院,其规模和数量都大大超过往昔。徽商更重视培养子弟“业儒”。歙县商人鲍柏庭有句话说:“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资财何益乎”。明清两朝,徽州出身的名儒名宦很多,如汪道昆、戴震、王茂荫等人均是商人的后代。

  徽学研究成地方显学

  另外,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徽州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进入1980年代后,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或“徽州学”)概念广为传播。国内不少城市及美国、东南亚等国家都相继成立专门的研究组织或机构。

  1990年代后,徽州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雕:亦商亦儒写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