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来无恙 发表于 2018-5-21 08:49:06

从碑刻看徽州社会历史

光阴荏苒,物换星移。随着时间的流逝,徽州的村落和建筑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但在徽州的山间小道、祠堂边上、庙宇之中,仍有很多碑刻百年如一日地伫立着。这些碑刻内容涉及民俗、经济等多种主题,深刻地反映了徽州居民的历史。  与徽州文书相互印证  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馆长陈琪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徽州碑刻调查和研究,他告诉记者,徽州碑刻中有很多“罚戏”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惩罚赌博、违规开矿、忤逆长辈以及危害风水林保护等。这些内容都是引发社会治安矛盾的根源,而“罚戏”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请戏班子要花钱的,被罚者经济会受到损失;演戏受众很多,被罚者名誉会受到损失。罚戏比纯粹的罚款以及到祠堂中打板子要文明得多,而且还能令当事人记忆深刻,很好地发挥了再教化的社会作用。”陈琪说。  这些碑刻的记载见证徽州社会的发展历程,与徽州文书的内容相互印证,二者互为补充。陈琪向记者举例道,祁门县历口镇环砂村有一块嘉庆二年(1797)的“永禁碑”。清嘉庆年间,滥砍滥伐现象较为严重,更有甚者则纵火烧山开荒。环砂村20多人联名立了一个详细的条约,其中不仅规定了禁止砍伐开荒的四至范围,还规定了砍树、挖树桩的惩罚方式等。村民们把这个乡规民约报到县政府,县令看了以后大加赞赏,所以村民将这一乡规民约连同县令的批文一起刻在碑上。这些批文、乡规民约和碑刻就从不同的角度记述了这件事情。  此外,徽州涉及山林、土地买卖的碑刻也会记录土地的四至范围,与徽州文书的鱼鳞册相似,也可以在研究中相互参考。  加强徽州碑刻的保护工作  徽州碑刻与徽州文书是异曲同工的。“徽州文书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徽州碑刻目前还没有被重视起来。”陈琪不无担忧地告诉记者,徽州碑刻与徽州文书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徽州文书毕竟多数被收藏在室内,能得到一定的保护,而碑刻却仍在田野中经受风吹、日晒、雨淋。  随着徽州文书市场的拓展,徽州碑刻也开始被一些人带进市场。“不久前调查的碑刻,后面再去校对的时候就没有了。”陈琪说,徽州碑刻多数为民间纪事碑刻,与书法碑刻也有差异。书法碑刻会将石碑打磨光滑,一般都会有碑亭、碑廊加以保护,但民间纪事碑刻只是把石头打磨成平面,裸露地立在古道、庙宇、山林中,这给保护和研究都带来了难题。  陈琪强调,即便徽州碑刻面临种种难题,也不应收集在一起集中放置。碑刻记录的内容一般指的是特定环境,如某条路、某座庙,像徽州古民居一样,脱离了原生地就失去了根,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也会有所折扣。  多年来,陈琪已调查整理公布了250多块碑刻。在调研和研究中,他将碑刻所处的环境、位置以及碑刻的内容等进行了图像记录和文字说明。陈琪表示,研究碑刻需要去碑刻所在地进行实地调查。虽然碑刻是“死”的,但它刻立的地点、方位、时间和环境是多种多样的,身处碑刻所在的环境之中,研究者的感受、思路也会有所差异。“当你站在碑刻面前,读着碑刻上的文字,当年的情景仿佛就会浮现在眼前,这时的信息才是活的。”他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碑刻看徽州社会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