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月无端 发表于 2018-5-20 23:07:17

南宋休宁进士程大昌考论

  核心提示:休宁程氏乃徽州望族,其流衍可上溯到东晋新安太守程元谭。因在任期间政绩卓著,为当地百姓爱戴。晋元帝顺应民意,赐第于此,程氏一族由此繁衍开来。至南宋时期,以程大昌为代表的程氏家族投身于科举仕宦的时代潮流,人才辈出,风头不让徽州“十姓九汪”的汪氏大族。文章试图通过以南宋时期休宁县程大昌家族为案例,勾勒出当日徽州大族科举之情形及其后仕宦浮沉。  众所周知,明清时期,徽州科举兴旺,名门望族聚居。“新安在万山中,兵燹少经,虽多旧族,汪、程两姓尤为著。程祖陈将军忠壮公,汪祖唐总管越国公”。程氏先祖以辅佐琅琊王起,到忠壮公程灵洗后,程氏一族抑武崇文,成功转型。经过北宋时期的长期积淀,到南宋,休宁县程大昌家族崛起,累世科第,显宦辈出。  南宋休宁程氏家族科举  程氏为徽州大姓,但北宋时期科举并不突出。据龚延明、祖慧《宋登科记考》所列,北宋时期徽州共有267人登第,而程氏家族仅有26人登第,远不及汪氏、胡氏、俞氏登诸大族,婺源县汪氏进士26人,胡氏进士14人,而程氏仅有1人;歙县俞氏进士就有13人,而程氏仅1人。进入南宋以后,程氏登进士者超出其他大族,为诸大族之冠,其中休宁程大昌一族尤为卓著。  程大昌(1123-1195),十岁即能写文章,《新安文献志》卷首《先贤事略上》:“程文简公大昌,字泰之,休宁会里人。绍兴二十一年进士。”出为浙东提点刑狱、江西转运副使。淳熙二年(公元1175),召为秘书少监。三年,权刑部侍郎。累迁权吏部尚书。出知泉州、建宁府。光宗即位,徙知明州。庆元元年卒,年七十三。谥文简。有《程文简集》二十卷,已佚。今存《诗论》、《演繁露》、《考古编》等。  程准(生卒年不详),字平叔,程大昌长子。淳熙二年(1175)进士。以文学知名。  程覃(生卒年不详),字会元,程大昌第三子。  程卓(1153―1223),字从元,程大昌侄子。《宋诗纪事》卷五十五:“程卓,字从元,大昌从子,淳熙十一年进士。历官同知枢密院事,封新安郡侯,赠特进资政殿大学士,谥正惠,有集。”  程以升,字务忠,程卓侄子。登嘉定十三年进士第。  这些仅是休宁程大昌家族的代表人物,实际上其家族科举兴盛的情形持续了五六代,几乎终南宋一代。程大昌家族何以能将举进士的盛况绵延数代一直是吸引研究者深入探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氏家族能由文入武,顺利转型,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据载,程大昌祖士彦“延礼名儒,训迪子孙”、“士有来即学,皆馆粲无倦,由其家塾以成名者甚众”。程大昌父畎“通文史,能继其志”。程大昌弟程世昌(即程卓之父)“以家事自任,而成其兄文简(程大昌)之学”。程卓少年时即“颖悟绝人,纯静无他好”,程大昌深奇之,“尽以其学传之”。四代相承,没有程氏家族自上而下对学术的追求和对后辈教育的关注督促,就不可能有程大昌家族科举人才辈出的情形。  其二,学术南移。宋室南渡之后,随着全国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南移,学术中心也随之南迁。大批文化学者聚集南方,以苏州、杭州为中心的江南学术圈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徽州靠近京城,文化繁荣,书院兴盛。程大昌以“名儒”闻名之后,在休宁修建了西山书院,传道授业解惑,吸引了众多有名望的学者前来。无疑这为程氏后辈创造了一个耳濡目染的良好学习环境。  其三,与其他科举大族的联姻。宋朝以后,科举之家逐渐成为社会新贵,程大昌家族不仅自身极其重视文化教育,在婚姻上也注意与其他科举大族的联姻。其通婚对象,除了乡闾大族,更有其他地域的诗书之家,如咸宁金氏、高平陈氏、齐安朱氏。这些名门望族的女性受过良好的教育,嫁入夫家后,都能“谨靖贤淑,事舅姑至孝,礼无违者。从公宦游勤俭撙节,以需宾馈,延礼师儒,未尝少为私奉”。有这样的妻子和母亲以身作则,程大昌家族的兴旺也就不难理解了。  仕宦业绩  程大昌以学者闻名,在政治生涯中他也将自己考究典章、注重规范的学术特点运用变通,体现了“经世务实”的为官风格。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登第后,初授吴县主簿,因父卒,未赴职。后撰写《十论》分析时事,献于朝廷,宰相汤思退重其才华,擢为太平州教授。次年,被召入太学,任太学正,参加馆职考试,为秘书省正字。孝宗即位,迁著作佐郎。孝宗即位后,“锐意事功,命令四出,贵近或预密议”。程大昌上奏提出皇帝所传旨意须有三省复核方可执行,得到孝宗肯定,有效防止了矫诏行为的发生。  程大昌为官关注民生。在浙东提点刑狱任上,遇到丰年,酒税逾额,抵制“挟朝命”随意增加税额,表示“某宁罪去,不可增也”。在江南西路转运副使任上,积极兴修水利。清江县破坑、桐塘两堰经程大昌主导维修后,防江四十里,护田一千三百七十顷,堰内陆地三百顷。江西发生饥荒,“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  程卓是程大昌家族另一位政绩卓著的人物。他继承了程大昌关怀普通民众的优良传统。淳熙十一年(1184)试礼部第一,授扬州司户参军,历知崇仁、龙泉县,颇有政绩。不久升宗正寺簿、司农丞。知嘉兴府期间,有不法之人伪造通判厅印纸,与奸民交易,假冒契券。官府发现后,为了有利于州县财政开支,主张不论真伪一一验证。程卓从普通民众的角度出发,提出“罪止造者,无它坐民”,极大地维护了当地的稳定。  七年,知泉州,以该地银坑闭废,申请豁免供银,并建议广南地区流通会子,以利商贾。当地百姓为其立生祠。傅伯成评价:期年政成,民以大和,咏谣四起。于是士祠公于学,商贾父老祠公于衢,缁黄之流祠公于梵刹。尚书杨公炳、侍郎李公谌,皆先朝耆德寓是邦,敬服公曰“古君子”也。  学术成就  程大昌一生著述不辍。《宋史?程大昌传》称,“大昌笃学,于古今事靡不考究。有《禹贡论》、《易原》、《雍录》、《易老通言》、《考古编》、《演繁露》、《北边备对》行于世。”其涉猎领域极为广泛,包括地理学、历史学、经学、语言学,他的著述在南宋当代即被指定为学校的教科书,淳熙四年泉州学宫彭椿年刻程大昌《禹贡山川地理图》二卷,泉州军州学刻程大昌《演繁露》六卷。到了后代,明代《永乐大典》大量收入和引用程大昌的各种著述,而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更是著录了程大昌全部17部著述,由清人编纂的《全宋词》选程大昌诗词共46首,足见其在学术界的地位。  程大昌的地理学研究著作是《禹贡论》、《后论》、《禹贡山川地理图》、《北边备对》、《函潼关要志》。其主要治学方向一是以经学文献《禹贡》、《水经》为纲,演绎历代地理。据载,程大昌讲演《禹贡》,对经文中的“阙文疑义,疏说甚详,且多引外国幽奥地理。”二是将地理学研究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其著作《北边备对》即是程大昌向孝宗皇帝寄意南宋边防的边境地理结晶。  《易原》、《易老通言》、《诗论》是程大昌在经学方面的治学著作。程大昌继承了周易朴素的辩证观,叙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用他的理学思想解释了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  程大昌在史学方面的代表作是《考古编》、《演繁露》和《雍录》。其史学观经历了一个从“无为”到“有为”的过程,具有经世致用的特点。在进行史学研究时,他很注重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其史学著作《雍录》既可以看作一部优秀的关中城市史,又可看作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  以程大昌为代表的休宁程氏家族在南宋崛起,人才辈出。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透视出徽州大族适应时代变化,完成了“由武入文”的转变。而从内部探索,则可以看出,程氏家族注重家庭教育、崇尚诗书、多与名儒往来、和科举大族通婚都有利于其走上科举举士的康庄大道。在进入仕宦之途后,他们也都秉持“安民”思想,在坚守自身原则的同时造福于民,在青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宋休宁进士程大昌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