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的浪漫 发表于 2018-5-17 14:58:23

明清时期徽商在芜湖的崛起

明清时期的芜湖,其繁荣程度用明清笔记中明人的话形容说是“天下大码头”,此时芜湖的工商业日益发展,建成区日益扩大。芜湖的发展,徽商功不可没。芜湖是徽商外出经商的跳板。以芜湖为基地,从芜湖走向全国的徽商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明代的阮弼和清代徽墨四大家中的“胡开文”。

  徽州商人与芜湖

  芜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商贸中心,在“无徽不成镇”的明清时代,徽商的足迹几乎遍及天下,地处“皖南门户”的芜湖,自然成了徽商风云际会之所。徽商经常往返于芜湖和徽州之间,也有相当多的人移居落籍芜湖。他们在芜湖的活动,不仅反映了明清时期徽商的努力和徽儒的鼎盛,而且也给明清时期的芜湖历史增添了色彩。

  古代的徽商外出经商,除了北上走芜湖之外,还可以东走杭州,西走饶州,且北路有丛山关、新岭关之险,而东西两路却有新安江、昌江、婺江可供舟楫之便,然而徽商赴芜湖经商的兴趣不减。这是因为,地处万山丛中的徽州,北上固然需要翻山越岭,但是东西两路的交通实际上也不便利。徽州的地势较高,向东向西的河流,水量甚小,水流甚急,大都不便于航行。据志书记载:徽州“川在万山中,东涉浙江,其滩之险有三百六十,西通彭蠡,其滩之险有八十四,其岭之危有五。”单就旅途难易而论,东西两路实在并不比北路优越。但是两淮的盐利,长江的水运,北方各省发展商业的广阔天地,都吸引着徽商。他们要想利用这些条件为其商业活动服务,就非北走芜湖不可。据徽州府首县《歙县志》记载:歙县人一般会说两套话,一套是当地方言,用于本地人之间的交际;另一套则是近似芜湖话的“普通话”,用以与外地人交谈。这说明芜湖是徽商重点经营的地区。

  芜湖距离徽州不足二百公里,是距离徽州最近的长江商埠,其间虽然有山岭阻隔,但自古就有大道相通,交通并不困难。在古代,芜湖就有两条通往徽州的道路。一条是从芜湖沿西津河(水阳江)乘船至宁国河沥溪,然后登岸南行,越丛山关,入绩溪达歙县;另一条是从芜湖沿徽水(青弋江)乘船至泾县,然后登岸南行,经旌德,越新岭关,入绩溪达歙县。芜湖扼江控河,上可至川、鄂、赣,下可达苏、沪;经运河可达扬州、北京。许多徽商往来于大江之上,奔走于川、楚、吴、越之间,从事商品贩运活动,地处“吴头楚尾”的芜湖,就是徽商从事江上贸易的理想天地,又是他们远处经商的跳板。一旦事业上立了足,便可以芜湖为基地,进一步向长江上、下游发展,赢利四方;万一失利也便于返回故乡,不致坐困他乡。

  徽商在芜湖除了经营木材、米粮和浆染业之外,还从事盐、茶、布、绸缎、纸张、笔墨、药铺、书画、餐饮等行业。徽商为了维护同乡在芜湖的利益以及接待来芜的家乡人士,出钱修建了“徽州会馆”,并捐助活动经费。清光绪末年,会馆又在“新安大好园”内兴建校舍,创办徽州公学、徽州小学。建国后,改名柳春园小学。在芜湖,徽商不仅建有豪华的“徽州会馆”,而且还在青弋江边的沿河路(原新安街附近江边)开辟了“徽州码头”,专供徽商停泊船只。明清时期,徽商雄踞芜湖商界300余年,许多人经商致富。他们在芜湖的活动,不仅加强了徽州与芜湖的联系,而且也促进了芜湖经济的发展。

  阮弼和浆染巨店

  阮弼,号长公,徽州岩寺人。虽然出身于殷实之家,但他的父亲每每助人为乐,甚至不惜借贷钱物接济他人。天长日久,不但耗尽了家财,还背上数百两银子的债务。阮弼幼时就塾读书,后因无钱缴纳学费,不得不改业学医。可是当地习医者比比皆是,而求医问病者反倒寥寥无几。眼看行医以求温饱是难以实现的梦想,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他被迫走上了经商谋生之路。

  明嘉靖年间,阮弼看到当时市场上各种染色纸供不应求,便在芜湖开设手工染色纸作坊。当他垄断了芜湖的染色业后,便以芜湖为基地,沿着长江和运河把染色纸运销到吴(江苏)、越(浙江)、荆(湖北)、梁(河南东部)、燕(河北)、豫(河南)、齐(山东)等地。阮弼还在这些地方设立分店,直接经销染色纸。阮弼以客商和坐商的身份,经营着庞大的生产、运输、销售网,并在经商的同时,又雇工生产,成了我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结合的典型,也是资本主义在我国萌芽的典型代表。

  嘉靖年间,倭寇自闽浙登陆,一直入侵到芜湖边境,芜湖的守城兵将一时束手无策,想不出应对办法。正在这紧要关头,阮弼挺身而出。他召集芜湖商人中一些年轻力壮的子弟,再招揽当地的壮丁共数千人,并且杀猪宰羊举行了誓师仪式,誓与倭寇血战到底。由于芜湖军民已经做好了准备,倭寇到了芜湖后不敢贸然进犯,只到了青弋江南岸就退兵。在这次倭寇袭击中,其他地方都是损失惨重,而芜湖却安然无恙。数年后,为了长远之计,芜湖修筑城墙。阮弼积极捐资参加修城,并且独资修建了芜湖西门城楼。由于西门城楼为阮弼独资所建,为德义之举,所以取名“弼赋门”。

  在明代,芜湖的浆染业在阮弼精心经营下,一直旺盛不衰。他去世后,子孙承继祖业,在原基础上改进工艺,使浆染业有更大发展,享誉三百多年。明代芜湖的浆染业分为生产色纸的色纸业和染棉布的浆染业两种,染布的浆染业尤为出色。松江织布,芜湖染色,已是当时棉布业商人的习惯做法。芜湖逐渐成为全国的浆染中心,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指出,当时“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其所著的《中国历史纲要》中说:“明代全国形成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工业,苏杭的丝织业,铅山的造纸业,景德镇的制瓷业和芜湖的浆染业”。

  徽墨胡开文沅记

  1995年出版的《安徽省志·商业志》中称:“‘胡开文’几乎成了‘徽墨’的象征”。胡开文墨业创始于乾隆三十年(1765)。“胡开文”不是人名,而是墨业的店名。胡开文的创始人是绩溪县上庄村的胡天注。胡天注先在休宁创设胡开文,后来又在屯溪开设胡开文分店。胡天注有八个儿子,他在世时曾立下分析阄书,规定休宁胡开文墨店和屯溪胡开文分店,分别由次子胡余德和七子胡颂德掌管执业。1852年,胡天注派下的六房懋德孙胡贞一在芜湖南正街开设“胡开文沅记”,以“沅记”和其它胡开文区别,这是走出徽州的第一家胡开文。1870年(同治九年)前后,“胡开文沅记”已拥有雄厚的资本,先后在九江增设“胡开文亨记”、在两江总督府所在地南京增设“胡开文利记”,派自己外甥曹认仙担任经理;在湖广总督府所在地武汉(汉口)增设“胡开文贞记”,派其侄儿胡祥善担任经理;在安徽省会安庆增设“胡开文立记”,派其侄儿胡祥龙担任经理;在芜湖下长街陡门巷增设分店“胡开文源记”;胡贞一用“沅(元)、亨、利、贞、立”作为自己创立的胡开文的店名,是因为在《周易》中“元、亨、利、贞”四字,“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功”。将“元、亨、利、贞”和“立”(存在、生存)看作一个整体,可以表示“天”生生不息的功能,这也足见胡贞一对其新开墨店的兴旺发达寄予了很大的祈望。

  胡开文沅记的销售对象主要是书生和官场中的人物;其次是商贩,他们批一笔货,背着到邻近县镇去兜售。前两种顾客是封建统治者及其知识分子,他们需要的是高级墨,不但讲究质量,还要装潢精巧美观,古色古香;后一种是推销普通墨的小商人。高级墨以门市为主,普通墨以批发为主。清末民初,科举废除,新式学校增多,普通墨的需要量日渐扩大,胡开文沅记的销售方式改为大宗批发。销售区扩大至皖北皖西以及河南郑州、开封等地,有几十家批发户和特约代理店。在这几十家批发户和特约代理店中,就有芜湖对江安徽桐城的李润伯。李润伯开始是贩运胡开文墨到成都销售,1924年由于同乡关系结识了名书法家方旭(字鹤斋),在方的支持下他在青石桥街创设了专营笔墨的商店,还与胡开文沅记立约专销所产徽墨,使用“胡开文”的招牌,成为成都第一家文化用品专业商店,后来以它为中心,在青石桥、卧龙桥一带,逐渐形成了成都产销文房四宝的专业市场。

  解放以后,1956年芜湖的四家胡开文墨店联合申请公私合营,成立了公私合营芜湖市胡开文墨厂,其中胡开文沅记占其定股的百分之七十五。胡开文沅记的胡天注六房七世孙胡恩森任公私合营芜湖市胡开文墨厂厂长,后调任市工商联主委。公私合营芜湖市胡开文墨厂后来先后改名为芜湖市油墨厂和芜湖长江油墨有限公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清时期徽商在芜湖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