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治的红唇 发表于 2016-11-21 14:48:07

深入婺源最北端——休婺古道全程记录


婺源的看点,是古村+花海,每年的三四月,各路采花大军云集于此,徒步赏花拍照,乐此不疲,热闹非凡。但婺源很多村落已沦为景区,旺季人满为患;大部分古道被公路覆盖,时断时续,七零八落。我们这次九人小分队,另辟蹊径,避开婺源县城方向来的大量人流,从安徽方向翻过觉岭,深入婺源最北端,一路经过官坑、虹关、沱川等十几个村落,最后越过平鼻岭,返回休宁的石屋坑,全程3天50公里。这条线路大部分石板路保存完好,淳朴清新小村落如珠玉般串联成线,需翻山越岭,上下穿行于休宁和婺源的交界地带,被称为“休婺古道”。

队伍在黄山集合,包车南下入休宁地界,近溪口镇,右边出见一座红庙,我们让司机开过去,是一座古老的关帝庙,斑驳的绛红色墙面,衬着蓝天格外显眼。


旁有古亭,虽然不大,却是重檐庑顶,梁柱林立,檩椽交加,屋顶漆面剥落,一块横枋上写有“毛主席万岁”,有时光交错之感。


继续往前,过率水,马路边一座废弃的古桥,桥面上开满油菜花,很是别致,我们连忙让司机停车,冲过去一阵乱拍。


车子长驱直入,直达呈村,在此下车。这里本不是休婺古道起点,但有一大片油菜花,远处的白墙黛瓦点缀其间,美景当前,不可不拍。

从呈村沿着公路,没多会就走到了凰腾村,在此处和安吉来的青空等四人汇合,大家整理装备,正式开拔。

一行人沿着村尾的石板古道前行,春日暖阳照在身上,冬天残留的枯草随风摇曳,一副泛光欲舞的景象。


沿途可见参天大树,小路在林木间蜿蜒。


路过一片高大茅草,仔细一看,茅草下是人工砌起的石墙,可能是为防止水毁道路。


往前林木渐密,箬竹中藏有石亭,只剩一半墙体,上半部分的木梁,早已朽烂。


之后爬上一段小坡,就到了觉岭垭口。


翻过垭口,已是婺源地界,石板路变得很规整,呈之字形下降,两旁树木夭矫多枝,张牙舞爪。




又过了一间废弃的石亭,老藤缠绕,一片荒凉。


小路变得平缓起来,呈S形向前延伸。


树林边出现一块石牌,大家上前观摩。


石碑上刻有字,仍可辨识。上书“左二十里凰腾,中十里青山,右十里官坑”,碑后果然有一条小路,虽然荒芜,却依稀可见,看来可以通向青山岭。有这么贴心的指路碑,再要迷路天理难容。


吃过一点干粮,算是午餐。继续往前走,过七里亭,右手边出现一条小溪,正是流向官坑的觉水,两岸茅草丛生,有人工砌起的石墙,看来是为防止涨水冲毁农田。


从觉岭下来,就是官坑村,三三两两的游人在其中游览。


官坑到岭脚是比较热门的徒步路线,石板路宽阔方整,似乎经过修整。


翻过青山岭,就到了岭脚,一个花田环绕的美丽山村。




岭脚村路边的空心古樟,空而不倒,老而弥坚。


从岭脚到虹关的小路,属于历史上有名的徽饶古道,可翻浙岭直达凰腾,但因为修了公路,大部分遭到破坏。往虹关路上,经过了段村的水口林。


婺源的石板路不少是直接用石碑铺的,这不又不小心踩到一块,大家研究半天,大意是村里有人乱砍树,结果被罚blabla。。。


村里每条小巷都有路名,徽饶古道穿村而过。


虹关村头一片空地,一棵雄浑粗壮的古樟矗立在这,我想说,真的很粗...


古樟浑身上下老干屈曲,夭矫多节,沧桑难以言说。


第一天活活走了25公里,晚上在祭酒桥旁扎营。清晨早起,春寒料峭,溪边薄雾缭绕,古木参天,粉墙黛瓦掩映其中。






有人说风景要有人的点缀才会美,祭酒桥就是这样,如果再加条牛就更完美了。我们蹲点守候,虽然没有牛,但总算等到一个活人。


虹关村的金色晨光,静谧安详。






吃完早饭继续前行,过挹芬亭下到白石坑村,路旁有一造纸作坊,完全原生态的造纸工艺。


造纸的原料,不明真相的群众肯定以为是一堆柴禾。


纸浆,一锅稀汤汤...


一坨黄色...,应该是造完纸的渣渣


造好的纸,第一感觉是手纸...结果师傅说是用来包皮鞋的...很想知道什么皮鞋这么高大上。


过了白石坑,是一段无趣的公路,离开公路后,远远看到黄色花海中有一个安静的小山村。


需沿幽径深入百米,里面豁然开朗,屋舍俨然,山花烂漫,仿佛世外桃源,正是小沱村。












冷水鱼!家家户户都有,很想当场搞一条吃吃。冷水塘一般靠溪流边,有一进一口两个水口,水质清冽,味道想必鲜美无比。


离开小沱村不远,又是一片油菜花海。



翻过朱山岭,到了东坑村。




在东坑村边,秘而不宣烧了一锅珍藏多年的香茶,大伙一阵畅饮。


继续往前,没多久就到了沱川村。沱川有三条溪流汇聚,小桥流水,古意盎然,很多学生在这儿写生。




穿过沱川,走着走着才发现没路了,大家只好淌水过河。


暴走了一段公路,来到平鼻岭脚下的塘窟村,大伙准备在此扎营,第二天翻山返回休宁。


塘窟村地处偏僻,只有一家农家乐,被我们迅速占领,帐篷和睡袋瞬间挂满衣杆。一片田边青青草,主人说是用来喂鱼的。


晚餐终于点了念兹在兹的冷水鱼。主人介绍,这条鱼养了八年!因为水温低,生长奇慢。它在这无忧无虑的生活了八年,没想到有朝一日会落入我们的虎口。


清明粿,每年清明前后用糯米制成,绿色来自野艾和粿花的汤汁。


在主人的老屋前扎营。经过40公里石板路和公路的折磨,我的膝盖老毛病又犯了,在帐篷里翻个身都要疼半天。每次爬山都是受苦受累,为什么还乐此不疲呢?我带着痛苦的思索甜蜜的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早饭是鱼骨面条,大家一哄而上,瞬间抢光。


踏着晨光上路,翻越900多米的平鼻岭,远远望见山谷间一个山村,就是最后一站石屋坑。



石屋坑的树皮屋,浑身上下真的都是树皮,简称真皮。为什么要用树皮造房呢?难道有冬暖夏凉的特殊功效?向农家老板娘请教,老板娘简洁的回答“因为穷”,好吧,是我想多了。


到农家卸下辎重,等待吃食,在路边小溪坑里晒太阳,喝茶,轻松惬意。


石屋坑是红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当年的旧址遗迹历历在目,我们壮怀激烈,把桌上能吃东西一扫而光,临走前还体验了下军民鱼水情,圆满结束了休婺古道之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入婺源最北端——休婺古道全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