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西楼 发表于 2018-5-10 10:36:33

千年仁里

本帖最后由 zww011 于 2018-5-10 10:40 编辑

初夏,太阳有那么点热,微风舒爽,出游也是不错的。仁里村离绩溪县城约三公里,是典型的徽州古村落,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懂风水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个灵秀之地,依山傍水,登源河从村边流过,溪水清澈见底,鱼儿水中嬉戏。风水宝地工部尚书才会看中。据《鱼川耿氏宗谱》载,南朝梁大同五年(539),工部尚书耿源进、助国镇天大将军(曾任杭州太守)衣锦还乡途中,因雅慕新安山水,与弟耿汝进游历于此。在梁安(绩溪)仁里,见其地山环水抱,风光旖旎,不惜轻弃生长里居,迁至这里,并取村名为“仁里”后来这里成为程姓世居之村,故又名程里。由于人口迅速膨胀,明末清初曾改称大仁里。





      村头的菜园郁郁葱葱,瓜果丰茂,就连竹篱笆也整整齐齐。当地村民勤劳的本质可见一斑。 我们从西门进村子,村内石板路光滑干净,也许午后微热,也许现在还不是旅游旺季。村庄静若处子,绽放着独特的芳华,等待我们前往。
      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鹅卵石铺的小广场,广场边的墙上古训曰:“仁、和、信、文、孝、善、让,俭”。这应该是它历经千年沉淀下的文化吧,古徽州名副其实的“程朱阙里”。




      村中还保留着大量的元、明、清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石板路,这是个典型的徽州小村落。斑驳的墙,破碎的瓦片还依稀记录着它曾经的辉煌。村中还有不少的古井,在没有自来水的古代,井的地位不可小觑,它给大家提供生活用水,消防用水,甚至灌溉用水。有村落必然有古井,仁里村的古井已然成了一种文化。据史料记载,村中有108口井,可有很多都早已废弃,干枯。有意思的有一口夹墙井,据说主人家把井打在那个位置一是为了省自家地皮,二是为了方便乡邻取水。社会进步,时代更换,井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历史,社会是个大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曾经的辉煌也许已经不在,可是它曾唱过的戏已经刻在人们的脑海。




      穿过深深的弄堂,找到村里的两个祠堂,保存还算完善,经历这么多年的风雨,经历了十年浩劫,能保存下来一些东西已经很不容易。祠堂俏丽的飞檐,精致的木雕,砖雕,石雕,都是今日的瑰宝。外行的我们只是为其精美而感叹,史学家建筑学家却能从中窥探那段沉睡的历史。很幸运的是,我们还能看见一群八十多岁老太太跳的插秧苗舞。据导游介绍,整个村庄布局图为龟形,象征长寿,村子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所以村里长寿的老人很多,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看着八十多岁老人家那么灵活的腿脚,同行者大为惊叹,也只有如此美丽而有文化底蕴的地方才有这么健康活力的老太太。









      祠堂的壁上挂着家训,仁里的文化介绍,名人介绍。小小的绩溪,大大的仁里。任何一个大家族,家训都是最重要的,没有这种精神的传承,任何家族任何人都很难走远。重视文化教学的仁里村千百年来人才辈出,走在小小的弄堂里几步就有一个名人故居。一个地方闻名于世,最重要的是这个地方闻名于世的人。












       我们在这个小村里漫步着,穿越了千年,感受历史的神秘,经历这千年文化洗礼。“百步钦街”是仁里一绝,当年因为耿尚书的功勋,皇帝御赐耿源进“免征地”一块,在东井地段用砖砌垒“百步钦街”一条。青砖竖排铺筑(俗称钉栓砖),意为金砖铺地,并造廊亭,遮阳避雨,文官至此下轿,武官至此下马。现廊亭已毁,道路至今保存完好,已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实属罕见。驻足此地,如同回到一千五百年前,别有一番滋味,其历史厚重的积淀渗透人的心底,其沦桑感更叫人浮想联翩……









我们 还看了八大户,木质的老房子里摆满的古器具。木雕是里面的精华,人物惟妙惟肖,花草鲜嫩欲滴,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与能力。










      老屋里还有古老的徽州艺人在手工制作徽墨,进门就能闻见淡淡的墨香。浮香绕古宅,欢迎客人来。慈祥的老人很热情得跟我们介绍徽墨的制作方法,边说边示范,深入浅出,一时间,那遥不可及的制墨方法 ,活生生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书香门第,勤学善读之家怎能少了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年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