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随流水 发表于 2018-5-10 10:24:25

徽风皖训│绩溪千年仁里:程氏家训“三字经”

                                                                                                



千年古村仁里是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少儿时代的嘻戏和启蒙地、唐越国公汪华的故里,该村依山伴水,文化积淀深厚,是古徽州名副其实的“程朱阙里”。历史上仁里是徽商会集的水陆码头,聚财蓄气,千丁万灶,素有“小小绩溪县,大大仁里村”之说,为徽杭古道上的重镇。



仁里村传统建筑全貌
这里不仅青山环绕,绿水长流,风景佳丽。而且是徽商的发源地,文风昌盛,徽文化底蕴深厚,亦贾亦儒。早在元朝(1279年)仁里人程遂就创办了 “翠阳学院”,明朝进士程辂创办了“石泉书屋”(现尚留有残碑,清代有“南岗书屋”、“龙屏书屋等”)。代有名人,不仅有南宋投奔岳飞的抗金英雄程九皋,明清时期的文学家程通和清末翰林程秉钊(与胡适的父亲胡铁花、伏岭邵斑卿号称绩溪三奇士),还有徽商巨贾程序东、程松堂,并于1902年(光绪29年)在仁里创办我徽州第一所现代学堂——私立思诚两等小学堂,学制九年,培养人才甚众。有淮南铁路的建设先驱程士范,和教育家陶行知一起创办晓庄师范的程本海,大学教授程宗潮、程仰垓、程颖之等,其后起者有现代出版界泰斗王子野,其胞弟楚茹(为旅台作家翻译家),及台湾家庭医学专家程本钊,著名会计师程源申等。

光启堂
仁里古村按龟形设计,目前仍完好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四门三街十八巷风貌并原汁原味地恢复了古法造纸、制墨和民俗等工艺艺术,众多的历史遗存和传统文化,使仁里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光启堂对联

仁里程氏家训溯源

据《绩溪县志》姓氏源流记载,南北朝时,梁大同五年(539)工部尚书耿源进与弟耿汝进徒居登源河畔,石洞山下,并以“仁乃二人”、“里仁为美”名村为仁里,已逾1476年。
唐朝时,歙县篁墩“忠壮公”程灵洗十八世孙(新安31世)程药(金乡县尹)带其家族于唐光化三年(900)迁居于此。宋朝时,忠壮公二十七世孙(新安40世)程宏祖、程瞻祖、程辛祖兄弟三人亦于南宋咸淳六的(1270)从歙县槐塘莺迁仁里定居。
程宏祖、瞻祖、辛祖作为仁里下祠堂始迁祖能够在仁里落脚定居,首先必须征得程药公族人的同意。协商的结果,同意迁入,壮大同族人丁,扩大村落,并确定了和谐相处共谋发展兴村的程氏家训“三字经”、“四同歌”。

王子野故居

程氏家训以三字经的形式呈现,共198字,从修身处世、孝悌婚恋、励志勉学、为商为政、勤俭节约以及养生等方面教育引导族人的行为。最核心的思想是规范族人行为,形成尊祖、敬宗、睦族、友善为宗旨的家族制度。
程氏家训“三字经”简单明了,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传播普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仁里程姓族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治家良策。


诒谷堂牌匾
除此以外,还有《四同歌》传承:“同干事勿避劳苦,同饮食勿贪甘美,同行走勿择好路,同睡眠勿占床席”。《四同歌》告诫子孙在外要以吃亏为福,尊重他人,善待他人,为自己营造一个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仁里村文化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取得,与程氏家训在一代又一代仁里人中传承息息相关。如今,仁里人又将程氏家训刻写了村中的墙上,成为全村人的“村规”。可以预见,如此看重家训的仁里村人,一定会创造新的辉煌。                                       


家训“三字经”

凡治家,宜起早。桌要擦,地要扫。粗布衣,菜饭饱。孝父母,敬哥嫂。夫与妻,要和好。一家过,莫要吵。亲良朋,敬师长。睦邻里,恤贫老。世间事,耕读好。学贤圣,行正道。赌博场,莫去跑。种田地,勤锄草。沙薄地,功要好。养猪羊,莫玩鸟。学技艺,手要巧。做买卖,要公道。有良心,莫奸狡。忍耐些,省烦恼。官钱粮,早完了。出人情,亲自到。闲是非,不可晓。成家子,粪如宝。败家子,钱如草。胆要大,心要小。戒骄傲,防倾倒。钱难赚,莫费了。减色欲,增寿老。启青年,创家道。光阴快,人易老。盘心血,直到老。但为人,要学好。依我劝,福大小。读一遍,好不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风皖训│绩溪千年仁里:程氏家训“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