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朦胧 发表于 2018-5-8 15:33:42

绩溪上庄 | 养育胡适的地方

本帖最后由 zww011 于 2018-5-8 15:35 编辑

上庄古称上川,位于绩溪城西约40公里处,水口“杨林”,是徽州少有的几个保存完好的水口之一,虽经世事动荡,依然美丽。胡适的上庄
但上庄的声名,并不来自于它美丽的水口,而是因为它是胡适的故乡。也因此在我以往的文字中,我总是称之为“胡适的上庄”。村中有一条宽不盈庹的小路,铺着窄窄的青条石,以胡适的字“适之”命名。顺着这条小路,宛转着一直走向村落深处,可以到达胡适故居。第一次去的时候,中途路过一处院落,女讲解员指点着和我们说:这是胡适大哥的房子。胡适大哥的房子,现在已经无人居住,是几间日趋破败的老屋。胡适故居离他大哥的院子不远,不过三五步的距离,站在拐角处,能看见墙上挂着的黑底金字的大牌子,和门上挂着的几乎生锈的大锁“胡适故居”是当代著名书家沙孟海的字,为了对应胡适在白话文中的地位,特意用了新式匾额的样式。胡适的名气虽然很大,他的故居却几乎没有什么人前来参观,听他说在台湾的墓园也很冷清。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院落,二进三间两厢,“回”形通转楼,连院落一起,共占地1134平方米。它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是在胡适母亲手里起的屋。胡母23岁守寡,是一个刚烈的女人。胡适结婚时已经27岁,刚刚受聘为北大教授,有人以“三十夜大月亮,二十七老新郎”一联戏赠,当时流传很广。在胡适和江冬秀结婚的新房里,有12扇落地隔扇门,上面雕满了阴刻的兰草,气韵生动,格调清雅,据说是徽州墨模高手胡国宾的作品。后来,胡适对这些兰草的歌唱,曾风靡台湾的校园。兰为君子之香,而世人公认,胡适有君子之风。不知他温和、雍容性格的形成,是不是与这满室的兰草有关?胡适一生得过35个荣誉博士学位,是上庄的骄傲,也是徽州的骄傲,如果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他还应该是皖派汉学的终结性人物。蔡元培先生在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的序言中说:“适之先生出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虽然胡适自己后来纠正了这个说法,声明他与绩溪十八、十九世纪以汉学闻名的书香望族、著名学者胡培并不同宗,但胡适的父亲胡铁花先生,曾跟他读过书,而胡适自己,也无疑深受他的影响。胡适的处世与治学曾在一个什么资料上看过,胡适一生题拟最多的一副对联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少说点空话多读点好书。可以看出他受朴学影响所形成的治学方法和处世态度,很多年来,我们多是引用上一句,而下联几乎已经不为人所知了。最近一次我去徽州,又搜寻到胡适的另一副联语,写与大家知道,以免被岁月的尘埃湮没了: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跟好学好跟差学差。这样的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五四新文化运动大师级的人物中,恐怕唯有胡适才能做到。“乾嘉之学”之所以称之为“朴学”是因为它比空疏的宋学要质朴得多。朴学在乾嘉时代被徽州考据学家发挥到了极致,其科学的考证精神被广泛地运用到音韵、训诂、哲学、天文、历算、舆地等学术的各个方面,而成为专门化的研究。梁启超曾给朴学以极高的评价,称其为中国四大学术思潮之一:“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之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明之理学,清之考据学(朴学),四者而已。”南宋以来政治中心的南移,使得皖江和新安江流域的文化有了迅猛发展的可能性,而其间徽商的崛起,提供了最有力的经济保证。清末民初,安徽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思想家和精神领袖,也是明清两代经济文化积累的结果。胡适和陶行知,这两个徽州学子,都曾受业于杜威门下,胡适向杜威学哲学,学了一整套实验主义的方法;陶行知向杜威学教育,对他的平民教育思想深有所得。胡适曾说过,在西方思想家中,他最敬佩杜威;在东方思想家中,他最敬佩戴震。注重考证求实的朴学,是他早年接受杜威实用哲学的基础,在选择和输入西方学理时,他具有的无疑是一种皖派汉学的眼光。有了胡适以及他们那一代人的努力,中国知识分子才有可能打破单一的文化传承格局将20世纪的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之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绩溪上庄 | 养育胡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