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四方 发表于 2018-3-23 21:00:39

【民间传说】有功不傲的胜虹桥

从谭家桥北行,过了感梓里不远,就在黄帝源景区大门边,横跨麻川河的那座桥,名叫胜虹桥,是黄山区现存古石桥最长的一座,长117.2米,宽8米,高10米。为什么叫胜虹桥呢?因为他建有7个孔,象征着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一座石桥,怎么说它“有功不傲”呢?这里面有个人的故事。
    这桥建于明末清初,据谭家桥镇新洪村程氏宗谱记载,是清初康熙年间(1622—1723)感梓里程姓名程源的独个儿捐资建造的,一共花了7年时间,耗费银子10万两。
    这座桥不但是黄山区前身太平县历史上所造的最长的一座桥,又是个人捐资耗时长的一座桥;不但方便了麻川河这一带两岸的老百姓,更是太平南线与徽州、旌德交通的重要桥梁。鉴于这座石桥建成后的历史功绩,竣工后,地方上一致要求为他在桥上立碑。程源推辞再三,勉强立碑记了这一件事。在碑的两边还刻了一幅对联:“二山通佳气,一桥落彩虹”,说出了这桥沟通了黄山与九华山的“佳气”,描画了它的壮观气象。
    忽一日,来了一位须眉已然灰白的崔姓老先生,先托人捎话给程源,商谈买桥的事。程源觉得蹊跷,怎么会有人要花银子买这座桥呢?莫非有精神病么?
    正乱猜间,那崔老先生已经来到家中。一看,哪有精神病的样子,只见肤色红润,目光有神,面带微笑,举止大方。一见面,便抱拳当胸:“这位敢是程源先生吗?你独立捐资,造出此桥,其功大矣,其名彰矣。某薄有家私,愿以白银10万,买断此桥,先生允否?不过那碑可就要重新立过了。”
    程源是何等样人,所谓“听弦歌而知雅意”,尤其是那要重新立碑一句。程源当下热情邀引崔先生到正堂客座,命家人沏茶,又命备酒。那崔先生也不推辞,笑吟吟安然高座,看着程源安排指挥。程源轻轻唤过一个年轻力壮的家人耳语几句,那家人吃惊而迟疑,程源果断挥手令他退去。回头来重新招呼、寒喧,说些“久仰”的话,知道那老先生原来是甘棠崔家一得道高士。那崔先生复又提出买桥的事,程源无言以对,道:“这事好说,待会饭后,到桥上再议。”那崔先生也不谦让。酒饭过后,程源前引,去桥上面议“卖桥”之事。来到桥中段一看,那块五尺多高的大记事碑,已经碎成几块。二人看罢,相视一会,朗朗大笑。
    崔先生说:“先生果然高风亮节,性情透明,适才在先生府上,见先生之行动,我已了然于胸矣,可敬可敬。”
    程源道:“不才原无此心,乡间邻里盛情难却,一时糊涂。既已慷慨为地方解囊,何在一点虚名勒碑呢!且为乡里尽绵薄之力,当是程某责无旁贷之事,何足挂齿。多蒙先生及时点破,程某三生有幸。”
    从那以后,桥上的记事碑就没了,是程氏宗谱后来补记了。但太平县地方官府后来上奏朝廷,在桥南头建了“乐喜好施”石坊一座,直到1958年时拆毁。
    现在这座桥仍然发挥它的历史作用,不仅使“二山通佳气”,而且是黄山与安徽省会合肥之间103省道上的一座十分重要的津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间传说】有功不傲的胜虹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