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西港低头看 发表于 2018-3-4 16:56:03

青山枕木梨,一幅看不倦的徽州水墨画卷

安徽黄山市休宁县溪口的木梨硔横空出世,说是因为一个摄影师拍摄的图片在安徽省摄影展上获得了一等奖。其实奖不奖的无关大局,是那高山云海奇妙风光,让人一见钟情。几乎在一瞬间,让天下所有的摄影师和户外爱好者感动了,然后,把木梨硔这个闻所未闻的小村落给定格了。


金秋时节,阳光却忘记了它原来的模样,将自己装扮成了酷夏的样子。摄氏34度的高温,似乎是要用足够的热力烘托我们对木梨硔向往的热情。
只有经历了艰难的跋涉,才能够抵达梦中的桃源。眩目的阳光,湛蓝的天空,纯净的空气,青竹清风,淡淡桂花香……这是一个被大自然宠坏了的地方。


沿着古老的石板路,绕着褪了色的老屋子,我们走进了木梨硔。这是一个有着400多年历史,地处海拔600多米的高山山脊之上的古村落。村子无处不散发着淳厚古朴的徽州民风民俗气息。不大的村子,只有50户人家,以前,为了生计,村中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这几年,慕名前来游玩的人多了,旅游也一年火似一年,村人看到了商机,纷纷回村里做起了农家乐来。




在“道无三尺平”的木梨硔是寸土寸金的,这也就衍生了这个高山村落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家家户户门前,村民们就地取材,依着山势,用毛竹悬空搭建起一些晒台,用来晾晒农作物。那迷人的风景诱得我们纷纷走上晒台,调侃道:“来,我们也来晒一晒……”




因山环水绕,偏居一隅,小村看上去就像是桃花源里人,不知有汉。在日升日落中,仍然是过去那副质朴的样子,在岁月的长河里相对静止着,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乡村宁静。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弄,徽味十足的房屋建筑,每一砖,每一瓦,每一处台阶,每一方石板,仿佛都在诉说着那不曾走远的人和事。


嗅着徽州寻常人家的烟火,静享着属于高山古村落的慢时光,不期与一只小花猫相遇了。它懒懒地趴在墙根下,像是睡着了的,同伴怕打扰了它的清幽美梦,慢慢地靠近它,想用相机记录下那份可爱,谁知,它伸了伸懒腰,昂起了身子,晃动着小脑袋,酷酷的,一点也不怕生,友好地面对着“咔嚓咔嚓”的相机声。
古村隐匿于高山流水之间,村中的巷道四通八达,或与宅户相连,或与田埂相接,高高低低,曲曲折折,在时光中不断延伸,不停生长。穿行在斑驳的古巷中,两边的墙壁触手可及,墙上的泥灰有些已经脱落,砖石裸露着,不时还有砖缝中生出的几棵不知名的小绿植在巷风中摇曳着,透着诉不尽的历史沧桑,阳光下,被岁月浸淫的墙体泛着斑驳的光影。


在一农户家,我们巧遇了汪红兴汪老师,木梨硔的旅游发展到今天这般红火,离不开汪老师的热情宣传与推介。汪老师现为木梨硔村农家乐协会的顾问,他告诉我们,为彰显土味,体现高山村落的特色,他建议,村子不修建公路,只在半山修建停车场,从停车场到村子修筑一条400多米长的盘山泥路,这样既让游客体验了高山上的生活状态,又保持了村落的原始风貌。他们还不遗余力地和村民们沟通,严控不符合徽式建筑的材料使用,不破坏村落的自然景观,要想发展,想致富,就得要守住这青山绿水,要守住这古村落的魂。


虽说季节已至金秋,但木梨硔依然沉醉在浓浓的翠绿之中。走在绿色的山道上,满满的绿萦绕着我们,就连那习习的竹林清风都盈满了绿意,感觉呼吸里都包含着绿绿的味道。沐浴着翠绿的清风,聆听着鸟儿的鸣叫声,我们来到了与村子一涧相望的观景台。远眺村落,呈骆驼型的村子三面悬空,在狭窄的地形上依山而建的民居,以层叠的远山和郁郁葱葱的绿为背景,由南至北,呈阶梯状在山脊上扩展。风拂翠竹,婀娜多姿,再加上黑色的瓦,白色的墙,碧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色调清雅温润柔和,这是大自然最真实的风景,这样的场景,是十分契合人类的审美取向的。


上山途中,在半山亭遇一路外地摄影爱好者,看他们长枪短炮地扛着,我们好奇地问可曾拍到大片,他们遗憾地说没有拍到云海景观,但前一天的晚霞不错,拍了不少,挺满意的,并表示,还要来,一定要拍到云海大片。


要想真正体验木梨硔,最好在村中住一夜,傍晚和清晨是古村最美的时刻。黄昏时,磅礴的霞天下,袅袅炊烟升起处,五彩霞光洒满了屋顶,在变幻无穷的光影中,黑白绿交相辉映,古朴的建筑上浓烈的质感和颜色会给你一个很强的视觉冲击。清晨,当晨雾升起时,静谧空灵的村落在缥缈的薄雾里,若隐若现,在光与影的融合,云与雾的缠绵,黑与白的牵绊中,小村仿若腾空于天上云尖,飘幻得让你犹如置身于一个不太真实的水墨仙境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青山枕木梨,一幅看不倦的徽州水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