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 发表于 2018-3-3 10:13:11

星之海文艺社与《星之海》

星之海文艺社是抗日战争时期屯溪地区进步学生发起成立的文艺社团。发起人为皖中高中部学生胡同伦(笔名胡伽)和 刘和芳。成立时间为1944年春。社址设在屯溪郊区兖山渠。编辑部设在位于屯溪老街一条巷内的胡同伦家中书房里。主要成员有皖中的王光琨(王槐)、陈培(珊玲)和范德栋(范蒂东),徽中的吕荣春(黎舟)、周村农(田庸)和刘芳钧(凡丁)。8人中除凡丁已在图书馆工作外,其余7人均为在校学生。活动经费来源主要靠编委会自筹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从家中筹得。社刊名为《星之海》。

    为什么要成立星之海文艺社?胡同伦已经在他撰写的《星之海》发刊词中阐明:“在这皖南的前哨的屯溪,是东南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的中心。当今天,胜利将来临的时候,文字宣传尤为重要。所以发起组织星之海文艺社,我们想把皖中爱好文艺的青年团结成一个有力的集团,让我们的力量发挥的更大。”可以看出,星之海文艺社是为了适应当时抗战形势需要而成立的。她的宗旨是“在坚持抗日的总目标下,团结广大的进步文学青年,为宣传抗日,打击倭寇而奋斗。”(刘和芳:《承天寺前忆同伦》,见《屯溪文艺》1989年春季号)在联系、团结和培养皖南地区的青年作者,繁荣屯溪文艺创作方面,星之海文艺社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为什么要以“星之海”为社团和社刊命名?发刊词中也作了阐述:“在皖南,爱好写作的青年朋友并不很少,他们都怀着星一般的心,战斗在黑暗的角落里。如今,让我们这年青一代的星一般的心,联合成原始的大海吧!把我们的怒吼代替我们的呻吟。”“他们以小星自命,希望在个体的联系与组合中发光发热,照亮人生的旅途。”(黎舟:《在文学书刊编辑园地里耕耘不息》,见《屯溪文艺》1989年春季号)王兆琨的追忆,同样印证了发刊词中的阐述:“我们这些人在学校有时被同学们戏称为‘小作家’,自己也认为应该是文学的天空中一颗发光的星星,而且希望联络更多的文学青年,象蓝色的星海,发出更大的光辉。”(《我和星之海文艺社》,见《屯溪文艺》1989年春季号)

    星之海文艺社的主要活动有:通过不定期的聚会和交往,提高抗战意识,增进友谊,交流创作经验;编辑、出版《星之海》文艺刊物;在《中国民报》、《徽州日报》副刊版出版《星之海周刊》;出版《星之海文艺丛书》。第一辑计划出版6种中,除王槐的散文集《恒影集》和胡伽的散文集《忧郁草》已按期出版外,其余4种均因故搁浅,如:刘和芳的诗集《我底歌》、黎舟的诗集《手推车》、珊玲的小说集《将军夫人》以及刘和芳的小说集《第六只表》。另外,还制作发行了一种横条式的星之海文艺社纪念章,当时很多学生均以胸佩此徽章为荣。

    《星之海》刊物既是星之海文艺社的社刊,同时也是当时皖南地区由中学生自己动手创办的第一个公开出版的文艺期刊。编委名单每期均置于刊头的左首,为:凡丁、王槐、田庸、胡伽、珊玲、黎舟、刘和芳、范蒂东。每期字数约为4万字。印数2千份。发行范围为皖南各学校青年学生读者及屯溪老街上几处代销点零售。开本版式因经费原因而多次变更,即创刊号至第四期为四开报纸型,第五、六期为八开四版,第七期开始为16开杂志型(共8页,出了两期)。在筹办杂志型的过渡阶段,又通过关系在《中国民报》副刊和《徽州日报》副刊借过版面出过《星之海周刊》。除了编委们自己的诗文外,经常为之撰稿的作者有:詹若文、张少昕、凌庄志(他们三位曾参加过后期的编辑工作)、李俐、珈斐、吴慈生、黄文翔、章大刚等。

    《星之海》上发表的作品,大多为青春少年的抗战文学和激扬文学,大致分为这么几大类,即:关注抗战和中国前途类,如;《创刊词》(胡同伦)、《建立东南文艺堡垒与本社今后之展望》(本社同人)等;咀嚼生活、讴歌劳动、关注社会人生类,如《手推车的行列》(黎舟)、《手的创造》(刘和芳)、《坎坷》(田庸)等;讴歌爱情、唱和友情类,如:《我获得了热》(凡丁)、《骊歌散唱》(王槐、刘和芳、胡伽、珊玲各一章)、《别矣!皖南》(王槐)等。

    星之海文艺社和《星之海》社刊的活动是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而结束的。结束的原因固然与大家的相继毕业离屯或南下求学或走上社会的境况有关,但主要原因仍然是如刘和芳所写的那样;“抗日战争胜利,《星之海文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宣告停刊。”(《情凝笔端任挥洒》,见《屯溪文艺》1989年冬季号)

    《星之海》的8名编委解放后情况如下:胡同伦,安徽黟县人,1974年12月病逝于上海,生前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编剧;刘和芳,安徽安庆人,1927年生,现为宁夏人民出版社副编审;吕荣春,江苏吴江县人,1925年生,现为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兆琨,江西奉新县人,1922年出生,现为广州畜牧总公司经济师;刘芳钧,安徽芜湖人,现为祁门县粮食局干部;周村农,江苏启东县人,解放后情况不详;陈培,安徽屯溪人,现情况不详;范蒂东,安徽休宁县人,后在台湾学界病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星之海文艺社与《星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