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的诱惑 发表于 2018-3-3 09:51:54

抗日时期屯溪难民工厂

1937年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我大片国土沦于日手,无以数计的难民被迫流向他方。其中,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机关、团体、学校以及大量难民流入皖南山区的屯溪。一时间,屯溪人口陡增,小小山城难以承受巨大的消费和生活补给的压力。

    是时,被日军侵略行径所激愤,被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所激励的在华新西半友人路易·艾黎和美国在华记者埃德加·斯诺,与我国爱国人士发起筹组并成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动员后方民众和难民,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发展地方工业,生产军需民用物资,支援抗日。随着“工合”事业的发展,路易·艾黎将“工合”扩展到屯溪。

    1939年春,艾黎在屯溪安徽地方银行作了“中国工业合作运动之要义及其发展”的专题讲演,他精辟地分析华北及沿海一带民族工业遭日军摧残后,日用工业的供应和各种原材料的消纳已成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压力,若不适时发展地方工业,势必影响持久抗日,人民生活也更为艰难。同时,艾黎又敏锐地看到,屯溪处在皖浙赣三角地区的中心地,当地及周边地区有着富庶的自然资源可以利用,是创办“工合”工业的好地方,鼓励屯溪民众广开思路,多方筹集资金,充分利用难民中的游资和技术力量,以合作的形式开办加工、制造等类工厂,既解决失业人员和难民的生计,又增强抗日经济力量和军需来源。

   在艾黎的启示与督办下,屯溪“工合”事业得以发展,先后建起造纸、印刷、漂染、纺织、机械修配等多家工厂,难民手头的游资得以利用,难民中的技术人员也各得其所,发挥自己特长。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个体,甚至官办(国民党地方政府办的)工厂的开设。与此同时,还吸引了部分因战争正在流徒之中的经营者,纷纷来屯溪办厂设坊,使屯溪地方工业兴盛一时,不仅大批难民得以就业,而且不同程度地缓解了某些生活必须品紧缺的状况。

    当年,在众多的工厂中,尽管经营者办厂的目的不尽相同,经营的方式和手段各异,但其共同之处是因战争,或避乱来屯溪经营,或利用难民的劳力、财力和皖南地区的资源办厂,他们客观上都起着解决一部分难民和失业者生活来源的作用。为此,权将“抗日”这一特定时期内,在屯溪开办的地方工业企业,归属于当时民众俗称的难民工厂之列,现作如下叙述。

一、纺织

    1939年,三战区救济分会以官商合营的形式,在隆阜前边渠吴家祠堂内开办第一难民工厂,生产“手工牌”毛巾。厂内有摇纱机20架,编织机20架,牵纱机1台,榨巾机1台。从难民和失业者中招收50余名工人。正式生产后,日产毛巾30余打。随着产量和库存的增加,厂部在屯溪中山正街95号郑景昌对门设立营业部,使之产销衔接,促进资金周转。

    翌年腊月,救济公会筹资2万元,在隆阜附近开办难民纺织厂,又称第二难民工厂,将乡公所旧址加以整修,并在院内加盖简易厂房6间,作为生产车间。随后,购置木制手纺车200余架,织布机40台,全厂容纳难民300余人,生产土布、条子布、细布、开士米、蚊帐纱等。

    1941年,救济分会结束,将难民一厂和二厂交由皖南行署接办,改名为强民工厂。尔后,又更名为皖南第三纺织厂,生产和销售业务由皖南实业公司管理。1943年,经皖南行署决定,将在旌德的皖南第一纺织厂迁来屯溪,与皖南第三纺织厂合并,厂名称皖南第一纺织厂,月产棉布600余匹,还有毛巾、线袜、手套等多种产品。其产品除在皖南销售外,还销往上饶、景德镇、淳安等地。

    在救济分会开办毛巾厂、纺织厂的同时,从邻省先后迁入多家纺织厂。加之流入屯溪的难民根据“工合”的原则,又组建了纺织生产合作社及合作加工点等等,据1944年的资料反映,屯溪有大小纺织厂(合作社、合作加工点)100余家。产品有人字呢、抗战呢、各色哔叽、各种斜纹布及二六平布等。

    民营纺织企业中的建国纺织厂的规模为大,拥有资金13.55万元,铁织机12台,森织机18台,产品种类和产量都较丰富。

    当年屯溪,除了棉织厂之外,还有两家丝织厂,一是皖南实业公司于1942年5月在黎阳开办的丝织厂,织制各种绸缎,如天都纺、自由纺、胜利绸等,并于屯溪镇海桥下首安徽地方银行壁设分销处,经营销售业务;二是尤溪丝织厂,开办于1941年,是客籍无锡人来屯溪经营的,厂房是借用一处大花厅,设缫丝、拣茧、拍丝等5个车间,全厂有工人100余人。



二、日用化工

    抗日时期,外地销往屯溪的“固本”、“西湖”、“船牌”民用肥皂,因受战事影响,厂家生产不正常,外销数额减少,加之战时交通艰难,以致屯溪市场上肥皂脱销,不少人家只得用山上采摘的皂荚果(一种落叶乔木的荚果,又称皂角或翡珠)来洗衣服。是时,在上海任化工技术员的程恩光逃难回兖山渠家中,见此情景,即试用桐油、石灰等为主要原料配制的皂胶,获得成功,其配制的皂胶颜色黄亮透明,去污力强,受到用户的喜爱。后来,程恩光将皂胶的配比方法授程隆甫继续生产,市人见此有利可为,而且原料就地可取,故仿者甚多,质地下降,销量日落。这时,浙江人余义宏、邓国英,将在江西河口镇开设的肥皂厂迁来屯溪,在青年路开办“真诚”化工厂,先后生产“必富”“鸿运”“同心”“CCK”(洗洗看)等多种牌号的肥皂,质量尚可,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销势好。

    与之同时,屯溪还有“时新”“启源”等数家肥皂厂。

    以上这些肥皂厂,都在屯溪招收难民和失业者进行生产,工人酬金虽微薄,但大多能吃苦。厂内设备一般较简陋,而“真诚”“启源”等厂也不乏聊能称好的机件。如蒸气锤、钢板煮皂锅,冷凝功能好的小冷箱,至冷压机和框工冷板车,更是为人所称道。

    抗日期间,屯溪还有座火柴制造厂,厂址设在湖边村程家大屋内,经理杨树声是杭州人。因杨经理易地办厂,新来甫到,为了便于经营,挂靠皖南实业公司,故也被称为皖南实业公司火柴制造厂。

    火柴厂有职工40余人,除随经理来的10名技工外,余者均从当地招工。生产过程是半机械半手工,有盘锯、搅油、摇梗等机器,生产“黄山”“航空”“工字”等牌号火柴,其中“工字”牌是红杆黄头火柴。全厂日产小包装火柴万余盒,由于质量好,销势甚畅,浙东、江西及皖南各地商客纷纷来屯溪订货,往往是供不应求。

三、造纸

    屯溪及周围地区有着丰富的造纸原料。皖南实业公司于1941年秋在高枧开办造纸厂,其生产工场分布于沿河的闵口、孙打渔等地。创办人汪巩,投入资金20万元。生产程序是:将收购的稻草、麦杆等舂捣,加石灰沤泡,然后将冲洗除去杂物的茎浆放入水槽,用筛帘就水均匀地推起纸浆,经过晾晒或贴在夹壁炉的墙上烘干即成纸。由于生产过程中,除捞纸浆等技术活外,余下的工种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所以用工要求低,一般难民均可胜任。

    1943年,李长春等合股建华造纸厂在黄口村开办。此外,“工合”尤溪造纸合作社等都在屯溪相继开办,这些造纸厂大者设8座浆槽,小者设2槽。生产各类报纸、书写纸的及卫生纸等。

四、卷烟

    屯溪人向来习惯抽旱烟丝。随着大量客籍人员来到屯溪,香烟的消费渐渐多起来,如是卷烟厂在屯溪出现了。

    当年,屯溪的香烟分手工卷烟和机器卷烟两种,若将卷烟点称之为厂,其数字确实不少,内中以大华、中美两家卷烟厂为大。

    大华卷烟厂设在闵口上村,是一查姓外地人来开办的,雇有20余名工人,厂内有切烟丝机和卷烟机各一台,工人轮班上机子生产,多数工人则是撕扯烟叶,剔除茎杆。这个厂生产的“金钢钻”牌香烟销势很好。

    中美卷烟厂是从武汉来的刘耀堂私人开设的,厂址在华山岭下2号,规模和设备都与大华卷烟厂差不多。日产香烟300来条,牌号有“666”“新金山”“百乐门”等。由于岭下贴近市区,每天早晨小商贩就在厂门外排队,等候批发香烟。

五、机械铁工

    1939年,路易·艾黎来屯溪考察后,为了推动新四军所在地的“工合”运动,多方牵线搭桥,动员江、浙地区机铁工厂迁到屯溪,帮助新四军修造枪械。这样,在“工合”机铁合作社建立的同时,带动了一些私营机铁工厂在屯溪开办。



1940年,浙江人陈宝树在屯溪创办民营协兴机器修理厂。接着,协通翻砂厂、九龄电焊厂、复大钢铁厂、公大汽车修理厂、达利修理厂也先后在屯溪开业。1942年,“工合”组织又将浙江小顺铁工厂迁来屯溪,开办“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屯溪合作机器厂”,厂址设在扬子炕东边。理事主席徐忠良,经理郭克,厂内人员时有进出,但最少也有40—50人。工人的技术水平高,能够制造手枪、小炮、生产榨油机、摇面机以及修理各种军用机械。同年,浙江人马英才、许浩东来屯溪合办“镕瑞”机器厂,全厂有各类技工和普工百余人。厂内备有车床、钻床、发动机等,生产农机具,汽车配件及印刷机等。根据1945年有关资料统计,屯溪机铁业(不包括铁匠铺)共有16家之多。

六、其他

当年,屯溪还有制革厂:加工烤底皮、夹底皮、各色面皮。制作皮带、皮鞋、皮枪壳、皮包等皮件;印刷厂:屯溪先后有十余家初具规模的印刷厂,一般都有四开机、三号机、铜模,有的还有铸字炉;制牙刷厂:屯溪有中华合记牙刷厂、光华牙刷厂、公和牙刷厂等,利用猪鬃、牛骨穿制牙刷。至于缝纫、制鞋等合作社则更多,制作麻鞋、布鞋,缝制子弹袋,帆布担架等。

从以上各类工厂的开办,可以看出在民族危难之际,聚集在屯溪的难民及屯溪人民,解困自救活动之一斑。虽然,这是当时社会历史的产物与反映,但在屯溪地方工业史上有着特殊的影响,值得我们回顾和研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抗日时期屯溪难民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