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南大眼镜 发表于 2018-3-3 09:49:12

屯溪“张小泉”史记

一提及“张小泉”,上了年纪的人闭着眼睛也会回答,店在杭州,生产剪刀,销售剪刀,是名牌货。倘若问到屯溪有没有“张小泉”?可能有些人答不出,说不准。

    其实,屯溪也有“张小泉”开在老街238号,过去店额不太醒目,也许人们还没有注意到,1994年店主花三万多元整修了店房,并请著名书画家黄澍教授写了店招牌,引起了观光者的注意,路人如是说:“看,屯溪老街也有‘张小泉’”!

    屯溪“张小泉”是一母子店,由老母余金根(现年83岁)和儿子周高德合力经营。店主一个姓余,一个姓周,怎么斗胆打起“张小泉”店号呢?岂不冒名顶替?既是冒了这赫赫有名的大店家的宝号,杭州“张小泉”怎么不追究他侵权的责任?黄山市工商管理部门怎么不管一管?

    基于一个文史工作者的责任感,我对屯溪“张小泉”进行了一番考究。一天,我到屯溪工商联去查档案,在解放初期的《屯溪老街图上》,找到了开在横街口上的“张小泉剪刀店”,又在店主登记表上找到了这店的店主名叫周观松,周师傅1989年去世,由其妻余金根,其儿周高德继承店业。

    原来,屯溪“张小泉”是杭州“张小泉”一脉相承的正宗弟子。屯溪“张小泉”开设人周观松是休宁榆村人,因家境贫寒只读过两年书,为了生计,经亲友介绍进入了西子湖畔的“张小泉”剪刀店,跟随嫡世传人张家老板学艺。周观松聪明过人,三年徒弟,两年出师,他学会了锻打、泥磨、抛光、装配等全套工艺,老板夸赞他“一台戏从头唱到尾,八把椅子他都能坐”。

    周观松满师后,欲回徽州经营,张老板心想,我“张小泉”与王麻子抢市场,争天下,就得把店开在全国,眼下你欲回家乡,我应当促成好事。于是,他笑对周观松说:“爱徒想回徽州,真是难舍难分,祖师张思家本是徽州府黟县人士,你愿回乡创业,填补家乡剪刀业缺口,精神可嘉,为师理应鼎力相帮,只是先师有训,外地只设分店,今后你要货由总店供给,如同意,不日即可起程。”周观松听罢店主一番话,连连点头称谢。

    1903年春,周观松依依不舍的辞别店主、师傅和全店伙计,携妻眷回到徽州,他选择屯溪民族路下街69号开设“张小泉剪刀店”,一切仿照总店布置店房、店面,他打成十格剪刀橱两座,陈列一寸到三十六寸七十二种规格的剪刀千余把,一时轰动徽州一府六县。周观松又发挥自己手艺的长处,代磨剪刀、菜刀、铲刀、刻刀,包磨包用一年,对乡间农民磨刀立等可取,因而生意兴隆,顾客盈门,数年后他筹资买下店房,长期经销张小泉剪刀,直到86岁仙逝。

    周观松在世时,已将自己一身绝技传授给妻子和儿子,母子俩苦心支撑店业,继续营销张小泉剪刀兼磨修剪刀,一切遵从祖训,讲究经商行善,薄利养口,使“张小泉”的名声在皖、浙、赣边境传播,他俩用实际行动为这创始于清康熙年间的老店增添了新的光彩。

    某年三月下旬,休宁县一个农民磨了三把剪刀,言定每把收费一元,那农民上街购物时钱多用了,扣下回归车票钱,袋里只剩二块多钱,农民只取二把剪刀回去,余金根和颜悦色地问他:“你磨了三把剪刀为何只取两把?”农民实言相告:“钱不够了。”余金根诚心诚意地劝慰他道:“进城买东西,不可能算得那么准,少块把钱好说,你先将剪刀一起带回家,欠下的钱下次再带来”。说罢,他将三把剪刀塞到顾客的手上。

    江西婺源县有位老主顾,几十年来磨剪刀、菜刀一直找屯溪“张小泉”,他说:“屯溪磨刀师傅手艺好,磨成的剪刀锋利,剪用轻松,保用时间长(一年以上)”。老人行走不便,还嘱儿子到屯溪来磨剪刀。顾客对老店的信任一直延续到下一代。

    前几年的一天,店主正在吃中饭,一位外县顾客带着刀剪来磨,并急着搭车赶回去,他在屯溪仅逗留一个小时,店主周高德搁下饭碗对他说:“你是超急活,一切让路,我磨好你的刀剪再吃饭”。一个小时后,顾客到店里取货,客人担心急活无精工,他拿过剪刀一剪,二十层的布头不费劲就剪下来了,而且剪下布不带毛,他心服的称赞道:“经周师傅一磨,钝刀成了快刀,贵店名不虚传,是正宗的张小泉老店。”

    现在,这母子店,除继续销售张小泉剪刀外,还修磨各种剪刀、菜刀、理发剪、兼营烟筒、瓜刨和各种铜铁器,是屯溪老街一颇具特色的老店,引起了中外观光客的关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屯溪“张小泉”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