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心愿 发表于 2018-3-1 16:07:22

篁墩程氏简史






程元谭徽州程氏第一始祖;程灵洗徽州程氏第十四世祖,一生官职先后为谯州刺史,新安太守,封巴丘县侯,兰陵太守,南丹阳太守,封遂安县侯,累迁太子左卫率,都督,南豫州刺史,左卫将军(古代中国一个三品官员,属于保卫京畿地区的武装长官),中护军,郢州刺史,封重安县公,食邑2000户,赠镇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隋唐宋元年间文官的最高官阶,从一品,可以享有司空、司马、司徒的仪仗,同时可以自行任免属下官吏),谥曰“忠壮”,配享陈武帝庙庭。死后,被徽州人加以神化,成为地方保护神。程文季徽州程氏第十五世祖,袭封重安县公,“幼习骑射,多干略,果决有父风”,一生官职先后为兴王府限内中直兵参军,临海太瘦,通直散骑常侍,散骑常侍(正三品下,属监察部门,职掌同为规谏过失,侍从顾问,并无实权,而为尊贵之官,常作为将相大臣的加官),明威将军(从四品下,武散官,仅表示一种等级尊号而无实权),进号“武毅将军”,持节都督谯州诸军事,安远将军,谯州刺史,谥曰“威悼”,食邑2500户。程响徽州程氏第十六世祖,一生官职先后为袭封重安县候,食邑1000户,(隋灭唐兴后)授萧县宰。程育徽州程氏第十七世祖,授隋车骑将军(二品,战车与骑兵部队的统帅,同时掌管京师部队与皇宫防卫),生两子程皆、程富。程皆授隋涿郡主簿,为北宗(河南程氏)二程(程颐、程颢)之祖。程富隋末辅佐越国公汪华(徽州绩溪人)率歙州军民平定歙州、宣州、杭州、睦州、婺州、饶州六州(歙州和宣州属今天安徽南南部的宣城市、黄山市和江西的婺源县,杭州和睦州为今天浙江省杭州市及其下属的8区、两县和三个县级市,婺州为今天浙江省中部的整个金华市,饶州为今天江西省东北部的整个上饶市)。其后归唐,授总管府司马,封休宁县开国候,此为程氏南宗一派。程富配享越国公汪华庙食,进封辅烈候。程富之子程炫,唐初授左冯翎司仓参军。程炫生二子:程南金,仕长林令;程南锐,唐初进士及第,授睦州别驾。程南金之子程谏,唐开元年间进士,授密州刺史。程南锐生二子:程咸,授唐朝薛王府中兵参军;程辨,履历不详。程辨之子程九皋,官至大理寺卿(该官职为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程谏之子程季随,唐朝天宝年间进士,官至潭州大都督府长史(长史在历史上一直是一级主官的副手,隋朝为虚衔,但唐代大都督府的长史则地位较高,甚至会充任节度使,换做现代的说法,大都督府的长史就是某军区的副司令,兼任该军区首席精锐部队的军长)。程季随之子程绎,官至唐朝著作佐郎(任务是编撰国史),高陵令。程绎之子程昔范,唐朝元和年间进士,授左拾遗(属于国家谏诤机构,类似于现在的监察部门,属于低级官员),娶太常寺卿(掌管皇室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颜怡之女。此后程氏陷入衰落期。唐末,程氏重新崛起。徽州程氏第二十七世祖程沄、程淘两兄弟组织程氏宗族众民武装抵抗黄巢起义军的入侵,成功的阻于徽州境外,保徽州于安宁。程沄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文官,唐代为正三品)、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检校”为官名,掌查核公事文牍;左散骑常侍,官名,属监察部门;御史中丞,相当于今天最高检察院的副检察长)、上国柱(尊号,位极荣显与尊宠,正二品,属于勋官。勋官,为古代奖励建有军功或重大功绩人员的官号。勋官授与全凭立下的功勋与否,与当事人地位无关。一个士卒只要立下大功就可以获勋,一位将军若表现平庸,即便地位高等也不能获得);程湘,官至检校工部尚书。徽州程氏第二十八世祖,程仲繁,官至检校户部尚书;程仲节,歙州兵马先锋;程南节,官至检校左领军大将军(即皇帝亲兵羽林军统帅)、上骑都尉(唐为勋官十二转之第六转,相当于正五品,尊号);程全礼,官至检校御史中丞、上国柱;程全皋,官至检校御史大夫(相当于今天最高检察院检察长)。程旭嗣,东密崖将;程员,官至吉州通判(吉州为今天江西省吉安市;通判,为知府的副职,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为防止知府专权做大而设置的官位)。
徽州程氏第二十九世祖程秔(jing,第一声),于唐末镇守婺源驼川,接任东密崖将。徽州程氏第三十世祖程宗楚,官至检校刑部尚书,因讨伐黄巢有功赐封检校司徒。自此之后,程氏子孙在徽州境内繁衍昌盛,号称“篁墩程氏”。两晋时期,中原程氏迁入徽州,同一时期迁入的还有鲍氏、余氏、黄氏、叶氏、戴氏。迁入徽州之后,为了适应徽州土地贫乏的经济环境,争夺必要的生存空间,仍然保持了完整且严格的宗族观念及制度,至唐宋时期,徽州成为典型的宗族区域社会。“家多故旧,自唐宋来,数百年世系,比比皆是,重宗义,讲世好,上下六亲之施,村落家构祠宇,岁时俎豆”——这是徽州程氏的概况。程氏家族成员在徽州境内的迁徙对于徽州村落的建立和扩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徽州程氏自始迁祖程元谭因官任新安太守,居歙县西部篁墩后,其子孙以篁墩为桑梓集居于此,形成早期的聚居地。自此以后,篁墩程氏开始由于诸多原因不断地扩散迁徙。据统计,至南宋末期,徽州境内一府六县共分布了70余处的程氏聚居地,其中歙县23处,休宁县30处,婺源县10处,绩溪县5处,黟县一处,祁门县一处。
    中原世家大族迁入徽州后,倡导文风,使得“性刚喜斗”的山越本土文化逐渐消失,徽州民情风俗由此大变,宋朝之后此地文风昌盛。徽州程氏在此大背景之下完成了由武尚文的历史转型。宋代以前,程氏族人多担任武将职位。宋代科举取士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徽州程氏族人在“崇文抑武”的风气驱动下,竞相奔于科举仕宦,并渐渐崭露头角而名动天下。程氏一族和其它世家大族一样,借助科举仕途而维持其政治地位,然而程氏此举直至南宋中后期才真正崛起。宋朝一代,徽州程氏的进士及第者为48人,其中进士及第最早者为程宾王,他于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进士及第。综观整个北宋时期,徽州程氏族人的科举中第情况并不理想。与程氏大约同一时期迁入徽州的俞氏,在北宋时期出现了累世科第的繁荣景象。
    南宋时期,徽州程氏族人之所以能在科举中崛起,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有富足的经济实力做后盾。
    (2)宋代徽州书院的兴盛,使得程氏家族成为当然受益者。尤其是南宋时期,全国文化中心南移,带动了徽州文化教育的兴盛。
    (3)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国古代自始至终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教育体系,人才的成功培养得益于社会、家族的共同合作,而士大夫家族教育的宗旨便是科举仕宦。无疑,家族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环节中居功至伟。宋代徽州程氏由武从文,名列徽州大姓望族之首,显然与其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关联。正是程氏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助、学业上的相互切磋与督促,才形成家族集体的势力。
    (4)程氏科举的成功也得益于与科举仕宦之家的联姻。在程氏家族教育中,女性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们为程氏男子于科举之中脱颖而出做出来重要贡献。
   程氏注重与科举仕宦之家的联姻,不仅与家族姻亲内部有效结合,同时也使得家族中女性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家族子弟自幼便以向学为乐,积极进取。

   科举的成功,使得程氏家族出现多位显宦,活跃于政坛,如官至徽猷(you,第二声)阁待制、显谟阁直学士的程迈;
华文阁直学士,封新安郡候,赠特进的庄节公程叔达;
官至龙图阁学士,封新安郡公,赠特进的文简公程大昌;
官至端明殿学士,封新安郡候,赠特进少师的程珌(bi,第二声);
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封新安郡候,赠特进资政殿大学士的正惠公程卓。由于史料不足,在探讨宋代徽州程氏家族显宦功绩的时候只能指出主要的人物。
    受婚姻阀阅风气的影响,程氏在隋唐以前的婚姻是注重门第的。需要指出的是,徽州程氏早起的婚姻对象虽为大姓,却不是崔、卢、李、郑、王一类的高门。
    入宋以后,尤其是朝廷南渡之后,随着徽州程氏在科举上的不断成功,导致该家族的联姻取向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侧重科举仕宦之家、书香之庭。据程氏族人墓志铭载录的史料来看,与徽州程氏通婚的有朱氏、胡氏、齐氏、余氏、金氏、陈氏、谢氏、方氏、吴氏、黄氏、汪氏、洪氏、姚氏、王氏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篁墩程氏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