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弹琴 发表于 2018-2-28 12:32:08

安徽省明代大型石拱桥——镇海桥

春节我和妻子来到黄山屯溪新安江上的镇海桥。已不断瘦身的新安江,此时已饱满起来。风吹雨打之中,镇海桥上青石板桥面早已被冲洗得发亮,洗尽了浮尘污垢,便露出真容颜好身板和那历经风霜雪雨的满腹春秋。镇海桥又名老大桥,为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始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修,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再遭水毁,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再度重修,是连接屯溪老街和黎阳古镇的交通枢纽。该桥全长133米,宽15米,为六墩七孔石质拱桥,桥面和桥栏用茶园青石铺建。上部为等截面实腹式石拱,下部为浆砌条石重力式墩台。桥墩呈等腰三角形,分水头石头翘起,造成船头状。该桥是屯溪历史重要的建筑标志,是安徽省不可多得的明代大型石拱桥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公元1536年,明嘉靖十五年。就在这一年,休宁隆阜人戴时亮,一位热心公益的乡绅乡贤,历经千辛万苦建成这座桥。有了镇海桥,桥通路畅,人欢马叫。令人遗憾的是,1676年,镇海桥倒了!出彩徽州人,古今不乏!桥倒当年,屯溪率口人程子谦决定重修镇海桥。出手670万贯,勘探水文,规划图纸,选择石料,招募工匠,组织施工……程子谦亲力亲为,栉风沐雨,二年后(1678年)桥成。然而,1695年4月,镇海桥不幸毁于一场大水。史料记载,彼时的程先生说了一句话:“桥之不固,是吾过也。 ”在承受巨大打击后的1696年秋天,程子谦依旧独自开始桥的重建。尚未完成,程子谦先生却故世。其子程岳,接任父业,以坚韧的毅力、极大的热忱投入到屯溪老百姓最为关切的民生工程之中。程岳及其工匠们在桥的迎水面加筑桥墩,等腰三角形桥墩以坚硬的棱角顶住汹涌波涛,化解了肆虐的洪峰,让咆哮之流从镇海桥那优美的拱形桥洞里驯服地离去。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在《重建屯溪桥记》中感慨道:“使其居乡者,皆克如翁之心,不私其财,恒以济人念,推而邦国天下,何利之不可兴,而害之不可去? ”清光绪十年(1884年),镇海桥四座桥墩受损严重。屯溪的茶商、盐商发起公益总动员,一时间商贩、市民纷纷损款。修葺完毕,镇海桥上立功德碑纪念。镇海桥最后一次重修距今已整整130个年头,期间,镇海桥经历了无数次洪峰冲击,还有人、车,尤其是汽车载重汽车的重压,仍岿然屹立风雨中。1929年4月4日,东至人朱富润纠集一批地痞无赖,因向屯溪商团诈要枪支银元未果而大发淫威,放火烧毁了镇海桥东西街铺、民房一千多幢,给屯溪人民乃至徽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空前残酷劫难。 4月6日,他们从镇海桥逃窜至休宁龙湾。罪恶的脚印留在镇海桥的记忆中,暴行劣迹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清查锡恒有《屯浦归帆》一诗云:“碧水蒙恛最上游,垂杨夹岸泊归舟。远近从风递,帆影高低带月收。飞倦剧怜投树鸟,长闲终羡傍滩鸥。村烟起处楼台好,一片波澄万顷秋。”1934年5月,著名作家郁达夫浪游到屯溪,曾在新安江边夜泊。尽管当时屯溪遭土匪朱老五火烧后,墙倒屋摧,尚未恢复元气,诗人仍以极大的热情赞美她。他“斜倚着枕头,合着船篷上的雨韵,在朦胧的梦里”写下了游记精品《夜泊屯溪记》。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绝句:“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   吴冠中这位知名画家曾说:桥的美在于构图,横江两岸都是鳞次栉比的房屋,真是密不透风,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肺腔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恰好与楼房建筑构成鲜明的对照。而镇海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人销魂!江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古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是几百年的年龄。再与桥下潺潺水流交融着,怎不令人心痴神醉。  从镇海桥转道滨江路。在滨江路上,排列着铺与楼组成的商行。大清早的滨江路,行人不多,商摊也空无一人,只余下不知多少的铺与楼。沿河漫行,接连桥畔的另一侧的则是一座新建的滨江走廊,那里面,不仅有回廊贯穿,更有姹紫嫣红,蜂飞蝶舞的花草争奇斗艳,春有夭桃,夏有新芋,秋有丹桂,冬有寒梅,四季飘香,赏心悦目。应是吟风颂雅,舒怀解闷的休憩场所。尤其是东方托起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的时候,伫立桥畔,俯仰水天。天上的太阳璀璨夺目,而水中的太阳则波光宜人。两个太阳交相辉映,蔚为壮观,很有“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境界。这应当得益于岸边的排闼的江堤,河水的涟漪澄澈。在这里,人们可或依或坐或扶栏远眺或凭栏俯瞰脚下的或急或缓流着的横江,游人意趣也可顺之而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徽省明代大型石拱桥——镇海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