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知名导游 发表于 2018-2-28 09:37:13

悠悠屯溪“镇海桥” 道不尽的沧桑岁月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桥梁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祖辈们修建奇巧壮丽的桥梁,已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在安徽黄山市,屯溪“镇海桥”也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见证着岁月的沧桑,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1934年5月,著名诗人、文学家郁达夫行游屯溪,夜宿镇海桥下,见此美景,还即兴写下了“新安江水碧幽幽,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屯溪夜泊记》。把当年一桥两岸的风光与“扬州春色”相媲美。








“镇海桥”位于安徽黄山市屯溪三江口——即“新安江”、“率水”、“横江”交汇处,跨立在横江口上,东西贯穿屯溪老街与黎阳,旧时为徽商西进西出的重要门户,目前通往黄山机场、西郊和江西婺源的重要通道。




该桥长有133米,两端引桥各15米,宽6米,高10米,六墩七孔联拱设计,拱洞跨度13米——15米不等。上部为等截面实腹式石拱,下部为浆砌条石重力式墩台。桥墩成等腰三角形,上水头的分水头石尖翘起,造成船头状,石墩背部为龟背纹,仿佛六只石龟驮着桥梁,是目前安徽省现存的长度排在前20位的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石拱桥之一。











拱脚、拱圈做工精良,均用褐红麻条石交错砌筑。石料以糯米稀、猕猴桃藤汁加灰浆胶结。中洞有“禁止取鱼”四楷书。桥面桥栏以茶园石铺设,桥栏纵向条石两头凿阴阳榫,互为衔接;上下联结处凿蝴蝶形卯样,又用铁梢卡锁,形成整体。因此,桥身质地坚实,气势雄浑。




对于“镇海桥”来历,相传在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年),休宁隆阜财主戴时亮为嫁女儿独资建造,迄今已有480年历史。然而于清代康熙初年,这座不幸遭受水毁。屯溪率口人程子谦捐资670万贯银子,费时两年建成,通行17年又被水毁。程子谦说:“桥之不固,是我之过也。”并又以独资形式复建,可是桥未建成时人去世了。时任广西清吏司、员外郎的程子谦儿子程岳,为继承父志,与徽州工匠们一道在桥的迎水面加筑桥墩,创造发明了等腰三角形桥墩,以坚硬的棱角顶住汹涌波涛,化解了肆虐的涛涛洪水,让咆哮之流从镇海桥那优美的拱形桥洞里驯服地离去。




清光绪十年(1884年),镇海桥四座桥墩受损严重。屯溪的茶商、盐商发起公益总动员,一时间商贩、市民纷纷捐款修葺完毕,并在镇海桥上立功德碑纪念。镇海桥最后一次重修距今已整整130个年头,期间,镇海桥经历了无数次洪峰冲击,但仍屹立风雨中岿然不动。




镇海桥上原有亭,两端有飞檐五脊虎殿顶建筑。桥东临街处建有高大拱门,上悬“镇海桥”三字金匾。解放前,桥亭、拱门均已拆除。文革期间,镇海桥功德碑在“破四旧立四新”的一片打砸声中,难以幸免,遭到破坏。2003年底开始,黄山市为了加强对屯溪“镇海桥”这座历史文化遗迹的重点保护,禁止机动车上桥通行,使这座古桥再现徽韵悠悠的古朴风貌。2012年,“镇海桥”被认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悠悠屯溪“镇海桥” 道不尽的沧桑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