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墨 发表于 2018-2-25 14:43:38

屯溪老街

屯溪老街是我这次徽州之行的最后一站。屯溪现已改名为黄山市,但我不喜欢这个新名字。二十年前,曾从老街一经而过,记忆中只有几家开门营业的商店,几个在风中飘摆的幌子,一条长而寂寥的石板路。过了二十年,不知老街变成什么样了。不敢有什么奢望,怕商业气息太浓厚,太过喧闹。

    穿过东头的那座青石金字的老街牌楼,我走进了十月一日下午三点多的街道。街宽六、七米,砂岩路面已不辨本来的颜色,两旁店铺林立,雕梁画栋,黛瓦粉墙,一道道徽派建筑特有的马头高墙伸向街道,鳞次栉比。白墙上有些斑驳,透露出岁月的沧桑。这里依傍新安江,自古驿道畅通,水运便捷,早在明代就已十分繁华。

    徽州数百年来人杰地灵,物华风流,于老街可见一斑。店铺里商品琳琅满目,文房四宝,徽州三雕,绘画书法,珠宝玉器,食品医药,茶叶杂货,传统的东西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偶尔还可以看到烧饼炉子、馄饨挑子。店铺与店铺之间,不时出现一家私人博物馆或书画院。没有叫卖,没有高分贝的音响,街上繁华而不嘈杂。行人多为游客,来来往往,东张西望。一对新人在街上照相,新郎西装革履,新娘一袭白裙。向西快走到头时,折了一个曲尺般的弯,出了街口,即见跨越横江的老大桥——镇海桥。横江与率水在不远处汇聚,称为新安江。从东头的青春巷到镇海桥,老街全长八百多米。这里过去应该有码头,帆樯云集,南来北往的商品从此上下,在老街集散。我在桥头驻足,然后又踅回老街。

    老街的突出特色在一个“文”字。商品以文房四宝和徽州三雕为主,特别是歙砚,砚斋有几十家之多。我想买一方砚,留作徽州之行的纪念。歙砚坚润如玉,与端砚、洮砚、澄泥砚并称四大名砚。在东头的宝善斋挑中了一方,高约三寸,长约尺许,大致呈等腰三角形。左边的砚池旁雕一卧牛,仰头向天,取名“耕耘”。砚铭上署“丙戌之秋月顺清作于砚乡大畈之龙尾砚斋”。女老板介绍说,作者叫汪顺清,婺源人;石材是龙尾石,水坑金晕。水坑金晕,指取材于水中,歙砚为墨黑色,“金晕”是指旁边有金黄色的成分。这方砚石形自然,三面都保存了石头自然的形状;耕牛也雕得不俗,牛身不是混沌的一大块,而是突出了骨感,牛尾自然生动地伸向池边。要价八百,砍到了六百,由店方出快递费。

    买了砚,开始慢无目的的闲逛。走进一家名为“三百砚”的大店,店里名砚荟萃,墙上挂满名人字画以及名流来店或与主人交往的照片。店老板周小林,六十多岁,长发及肩,坐在条凳上,神情淡定,说话在有意无意之间,颇有几分风雅。架子上放着两块一米多高的巨型眉纹石材,诚如宋代书法家蔡襄形容歙砚所言的“玉质纯苍”。我问怎么不把它们雕成砚,周先生说不知谁能雕,怕弄坏了。是呵,这些石材本身就是艺术品。一条条眉纹,如月夜水波,潋滟朦胧。不能免俗问市场价,答曰不上市,没有市场价。他说自己是以商养砚。我说了我买的砚。他告诉我,那方砚产自婺源的大畈,与龙尾山南唐时就开采的老坑有半小时的车程。婺源古属歙州,故名歙砚。雕砚的是婺源的一个年轻人,胖胖的,感觉和手艺都不错,东西也值那个价,只是不该误导顾客。虽然不是正宗的龙尾石,我也不觉得扫兴。我喜欢的是东西本身。

    夜幕渐渐降临,肚子饿了,便到石牌楼跟前的老街第一楼。餐厅以经营徽菜著名。该店开了一家紧挨着的分店——美食人家,专门接待人数少的散客。进去后,已无坐位,只好取号等候。餐厅的格局采取徽派建筑“四水回堂”的样式,中间设一个鱼池,取聚财之意。墙上挂着书法镜框,写着“杯中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言多语失,食过伤身”、“多寡宽紧,酌中而行”之类的格言。服务小姐穿着蓝印花布衣裤,态度殷勤。等了足足半个小时,才轮到座位。点了几道著名的徽菜:臭鳜鱼、黄山双石(石耳炖石鸡)、烧毛豆腐,还点了一个萝卜夹(萝卜缨),要了一瓶啤酒。菜上桌后,才觉得要多了。一杯啤酒下肚,发现对面桌上坐着在黄山上几次碰面的两名扬州女子。山上每次只是相逢一笑,没想到在此相遇,平添了意外之喜。于是与她们凑在一起,又要了几瓶啤酒。几个人欢声笑语,十分开心。

    走出餐厅,外面已灯火通明,来往的游客川流不息。她们还想逛街,便走进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则转入青春巷,几十米远就到了新安江边。本来不胜酒力,喝得有点高,顺着江岸歪歪斜斜地走向不远处的酒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屯溪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