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er 发表于 2018-2-22 15:41:05

陶行知纪念馆——落入凡间的精英




    徽州古城的东西向轴线是中和街,穿过西城门、东谯楼和许国牌坊中心,一路向东延伸。南北向的小北街、大北街、斗山街和中和街十字相交,形成古城的交通脉络,终日人来人往,忙碌不止。中和街和小北街相交处,有一座高大的徽派建筑,新老组合,它就是陶行知纪念馆。老馆则是传统的清末三进二天井的建筑,是陶行知少年时代曾经就读过的崇一学堂旧址;新馆体量大,面朝中和街。如今参观须从新馆进入,但很多游客似乎并不在意这处馆舍,甚至不曾抬头,就匆忙打看似威严的门前走过。也许是新馆过于庄严肃穆,内八字门面的麻石过于昂贵,让人不觉得亲近的缘故。
    新馆的设计显然借鉴了徽派建筑走马楼天井的做法,只是在体积上大出数倍。一进馆门,是高深的天井,四周的楼阁在二楼互通,形成回形展区。

    正厅南立面是纯粹精致的木格栅。正门上悬挂横匾:万世师表。这是宋庆龄先生于1946年在陶行知先生逝世后所亲题。门两旁的楹联则是陶行知先生用以自勉的格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应是同一境界。

    正厅一层整洁明亮,背景墙上是毛泽东主席的题字:伟大的人民教育家,2.6米高的陶行知雕像屹立厅堂中央。汉白玉的质地,象征馆主洁白无瑕的高尚人格。形如磐石的像座,标志他不惧不屈的坚强性格。青松翠柏,隐示着其言、其德、其业万古长青。

    墙上壁画是一幅理想王国般的场景,画里描绘了农村的理想生活,学习、唱歌,画的题款是小先生制。小先生是陶行知生前发起的一项运动倡议的名称,发挥孩子们的潜能,投身乡村地头,启蒙社会,开启民智。

    从新馆正厅一楼的后门,可以转入老馆的二进天井后厅,长方形,这里就是陶行知少年读书的地方,崇一学堂旧址。

    二进天井的屋檐,是标准的徽派天空。
   后厅座东朝西,长窗简约优美。

   从二进天井外的旁院,可以见到崇一学堂跌落式马头墙,白墙黑瓦,绿篱隐隐。

    旁院很大,是二层走马楼,前檐开敞,实是读书的好地方。院内栽木植,自然的气息随手可得。

    石笋筑就微型假山,气韵生动。

    这里是一进院天井,入口面对小北街,现在已经关闭,门前屏风上有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的题墨: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
    屏风背后是陶行知手书:爱满天下。

    前厅方砖墁地,影壁是毛泽东同志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横匾依然是宋庆龄先生的崇高评价:万世师表。

    前厅月梁雀替。

    让我们走回新馆,登上二楼,参观展览,了解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功业。

    陶行知(1891-1946),出生农村清寒家庭,留美归来后站在五四运动前列;任《新教育》杂志主编和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最早注意乡村教育,成为新教育运动的旗手;走遍全国进行抗日教育的宣传;积极投入反内战反饥饿争民主的运动,直至逝世。

    陶行知,原名陶文浚,1891年生于歙县黄潭源村。他出生贫寒,刻苦学习,勇于接受生活的挑战,不安现状,在苦难中不断磨砺自己,这是一切成功的基础。
    黄潭源村陶家巷五柳堂,是陶行知的故居。家谱清晰地记载着昭穆排序。

    家境贫寒,使得母亲不能让自己的家人去理发店剃头,而是一人包办。母亲的剃刀,剃过父亲的头,也剃过兄妹五人的头。陶行知珍藏的慈母剃刀,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   
    1906年,陶行知进入英国人唐进贤创办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就是纪念馆老馆所在。寒门子弟,读书是唯一的出路。那时科举考试已经取消,陶行知幸运地受到了西洋的新式教育。    1908年,陶行知离开故乡,赴杭州广济医学堂学医,父亲躬自送到水蓝桥下船,这是陶行知终生难忘的父亲的身影。只是,广济医学堂没有接纳这个非入教的少年,陶行知入学三天即退学。从此,人世间少了一位解除身体病痛的医生。却多了一位忧国忧民的思想者。
    1910年,陶行知考入金陵大学文科,1914年以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在金大期间,陶行知倡办《金陵光》杂志,竭力主张勠力同心,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
    陶行知在金陵大学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共和精义》,对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做了深刻研究,深得著名教育家黄炎培的赏识。
    1914年秋,陶行知赴美留学,初入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学、获政治硕士学位。1915年秋,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教育史学家孟禄,1917年夏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学成之后,毅然归国。从事拯救万民于水火的社会实践之中。
    陶行知没有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是有原因的。他已完成了学术性研究工作,并正在撰写一篇题目已经获得导师认可的论文。但是,他需要回到中国搜集论文资料,又不可能再返回美国,导师孟禄向博士学位评议委员会建议,任命一个特别委员会为陶行知取得博士学位安排一次初试。待他回国搜集有关资料,完成博士论文后再授予博士学位。陶行知回国后确实收集资料写了博士论文,放在东南大学口字房办公室里。正当他在全国各地推行平民教育时,1923年12月12日晚,口字房失火,房屋被毁,3万册书籍连同陶行知的博士论文及相关资料化为灰烬。有人劝他通过回忆再写,他认为做点实在的教育工作比一纸学位证书更有价值,因而他也就没有得到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直到后来因为他为中国科学教育的推进作出了贡献,1929年12月,上海圣约翰大学才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留美时期的陶行知,当是他一生中最接近上层社会的阶段。他在伊利诺大学的同学有孙科,哥伦比亚大学的同学有胡适。这二人日后都成为上层精英,宣威于外。而陶行知,似乎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落入凡间。这不能说孰优孰劣,不同的选择,使各自的人生散发出不同的光彩。
    1917年秋,陶行知学成归国,应聘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次年3月代理教务主任。1921年,南京高等师范并入东南大学,陶行知任教育科主任。他提倡“教学合一”,促成学校首次招收女生。

    东南大学,是中央大学的前身,现仍巍然屹立于南京成贤街上。陶行知在东南约二年时光,研究了西方教育思想和中国国情的关系,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三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这一思想促使他走出象牙塔,拥抱更广阔的天地。

    1923年8月,陶行知辞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等职务,一头扑进平民教育运动。他脱下西装,穿上平民服装。知行合一,走上教育改造运动的实践,从此一生不辍。
    1923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安徽公学。1927年3月15日,他亲手创办的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即晓庄师范诞生。晓庄师范的培养目标是: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

    晓庄师范大礼堂名叫梨宫,门前的对联写道:和马牛羊鸡犬豕作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工夫。晓庄师范图书馆的馆名是书呆子莫来馆。陶行知把全部的精力投身到社会大学、乡村教育。1928年,他在晓庄师范成立一周年纪念会上讲话,指出:乡村教育之能否改造,最要紧的是要问我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儿童。

    晓庄师范时的陶行知,手摇羽扇,彻底融入社会,成为卧龙冈里散淡的人。

    1928年春,为发展苏北乡村教育,陶行知派晓庄学生李友梅、吴辅仁、蓝九盛到淮安创办新安小学。陶行知兼任校长,后由汪达之任校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是他和新安同志的殷殷共勉。

    1929年,由于领导晓庄科学社在生物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12月14日,上海圣约翰大学授予陶行知科学博士荣誉学位(现译为理科博士,或理学博士),以表彰他对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

    1931年,陶行知从事抗日救亡和科学下嫁运动,创办山海工学团,创立小先生制,大力推行普及教育。陶行知号召全国小学生总动员做小先生,深入田间地头,教育民众。   

    陶行知创办杂志《生活教育》。1934年,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悟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且终生以此自勉。
    这枚印章是陶行知自备的印章,上面是他自己创造的一个汉字,吾人姑且读为“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本是明朝心学大师王阳明所创思想,真心无始,自性清净,知行合一,止于至善。陶行知用一生实践了这一思想。

    1910年,陶行知给本名“陶文浚”为“陶知行”;1928年,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1934年,他正式改名为陶行知。以后又署名“行知行”。

    陶行知名字的变更反映了他思想的不断升华,是顿悟的结果。是他思想和实践不断领悟的过程。    1936年7月,受救国会派遣,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宣传抗日救国,介绍中国大众教育运动。在英国期间,陶行知三次前往瞻仰马克思墓,并题诗赞颂。
    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古圣寺,陶行知先生创办了主要招收难童入学的育才学校,培养了大批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共和国官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就是其中之一。
    1945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任校长,李公朴任副校长兼教务长。社会大学的宗旨是“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推动了民主教育的进程。
   陶行知擅写大众诗篇,他说道:没有诗的生命,决做不出生命的诗。

    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陶行知见到了毛主席,相谈甚欢。
   1946年7月16日,陶行知先生写下了生平最后一封信。提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与育才学校同学会同学共勉。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突发脑溢血,在上海溘然长逝。周恩来、邓颖超赶到医院,向遗体告别。周恩来总理握着陶行知尚温的手,流泪说道:陶先生放心去吧,你对得起民族,对得起人民。
    陶行知先生和周恩来总理惺惺相惜,有着深厚的友谊。周总理曾送给陶行知一件毛衣,如今毛衣仍在,主人全部故去。
    1946年7月26日,在上海殡仪馆大殓,沈钧儒主祭,郭沫若、许广平等陪祭。延安、上海、南京等地举行了追悼大会。
   沈钧儒代表五十三个人民团体在灵前主祭,历史学家翦伯赞参加公祭。
    1946年11月底,上海各届恭送陶行知灵柩赴南京公葬,12月1日葬于劳山。

    陶行知葬于晓庄师范劳山脚下,墓碑由沈钧儒题写。


    郭沫若题:大哉陶子,陶子陶子,陶子以前,无一陶子,陶子以后,万亿陶子,大哉陶子,陶子陶子。

    董必武题: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方圆中规矩,教育愈陶钧;栋折吾将压,山颓道未伸;此生安仰止,无复可归仁。

    黄炎培题:秀绝金陵第一声,当时行知号知行。杜威北美开新派,刘廖南高并盛名。合一晓庄教学做,成群山海小先生;不堪闻李成仁后,天夺良师万泪并。

    毛泽东题挽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纵观陶行知先生一生,从贫苦农家的孩子,经过刻苦学习,成为具有丰富学养的知识分子。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他无时不以报效国家和社会为己任,心怀天下,心念苍生。最终放弃了优越的生活,以生活为教育,以社会为学校,一生致力于改善民智,知行合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实是哲人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陶行知纪念馆——落入凡间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