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的浪漫 发表于 2018-2-22 10:05:05

美哉,黟县之徽州文化发祥地


秦汉以前,黟县地域处在吴越与楚国之间,其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势必深深打上吴越、楚文化烙印。史书称这一块地域为“百越”之地(百越,中国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分布在今浙、闽、粤、桂等地,因部落众多,故总称‘百越’ 。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后来,“楚灭于越,遗黎四窜”,因曰“山越”。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四十二载:“山越者,自周秦以来,南蛮总称‘百越’,伏处深山,故名‘山越’。”从战国到东汉的几百年间,虽然秦始皇帝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在“吴头楚尾”之地域置设黟、歙二县,但其行政管理却远未能够实际管控之。黟、歙的山越之人“依山阻险,不纳王租”,他们依旧“断发文身,勇悍尚武,火耕水耨”,仍然过着那种几乎是 “与世无争,与世隔绝”的生活,“既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家们普遍称这为“山越文化”阶段。而今,留意黟县乡间生活,从习俗,从方言,从遗迹,或许依然可以寻找到这种文化留存的蛛丝马迹。如民国以前盛行于黟地四乡的地戏(四都傩戏)、归类于南方“干栏式”明清民居(十二都洪径大星的猪牛栏)、林历山三国古战场遗址、古地名仆城里、打锣封山、上香开秧门、搭棚赶野猪等。东汉建安时期,孙权发动征服“山越族”的战争,设立新都郡,统辖黟、歙、始新、新定、黎阳、休阳六县,全面中止了“山越族”经济文化的独立发展。这就为中原士族迁徙移入,汉越文化同化,创建了先决条件,最起码说是解决了政权实际管控问题。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自此,这里的地域文化进入了新安时代。其主要标志,就是中原文化随两次士族南下大迁徙而进入新安,与“山越文化”相撞击、融合、蜕变,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同时表现出新的文化特征:捍乡土、严宗族、尚祖祭、重教育、崇礼仪、尚气好义、简朴勤劳、文风昌盛等,史家称之为“新安文化”。


中原士族南迁,开始出现在西汉时期,他们或为官于此而留恋忘返,或壮游路过而迷恋此地山水之好,或躲避战乱而隐蔽定居于此。中原士族第一次大规模迁徙,发生在西晋末的“永嘉之乱”;第二次大规模迁徙,发生在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两次中原氏族大规模南迁,使得“迁入徽地者近80个姓。”(《新安名族志》)。如黟县横冈安定胡氏、黄陂平阳汪氏、江村济阳江氏、黄村江夏黄氏、桂林广平程氏、黟北范阳卢氏、奕村陇西李氏等多个望族大姓均系唐末以前中原南迁。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次年4月,起义被官军镇压;同年,宋徽宗改歙州为徽州。自此,徽州“一府六县”(黟、歙、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区域模式,一直延续至清末,甚至民国23年(1934年)9月,婺源县划往江西省之前。“一府六县”存在了813年,这813年正是徽州文化形成、发展、繁盛,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之林中一棵参天大树的813年。北宋末,发生“靖康之乱”,金兵入侵,皇权南迁。宋王朝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迁至临安(杭州),开始了150年的南宋岁月,同时也形成历史上第三次中原士族大规模迁入徽州。此时的徽州,也在成为南宋政权距离最近的战略后方以及物资供应的主要源流的同时,加速了徽商兴起、人才仕进,使得徽州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更重要的是,徽商和徽州士人的大量外出,不仅使他们自身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而且还将新的时代性格和品质,儒家文化统宗程朱理学带回桑梓故里,直接为徽州的文化发展注入新鲜元素,促进和推动在新安文化基础上徽州文化的快速形成,全面发展,以至进入明清,走向繁荣。黟县历史悠久,经受了二千多年沧桑洗涤,目睹了“山越”向“新安”的文化蜕变,亲历了“新安”向“徽州”的文化挪移,更是参与在“徽州文化”所形成、发展、繁盛的整个过程之中。黟县——徽州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从黟县县城来看,虽秦汉时期难以考证,但清嘉庆《黟县志》有载:“《寰宇记》云,有旧城在今黟城东五里。”如今的文物部门也确定县城东五里处的龙川河畔,有古城遗址存在。遗址面积约3~4平方公里。该处为丘陵地带,依山傍水,宁池古驿道经此沿龙川河北上。遗址尚未发掘,但地面时有古陶片被发现。今天的县城,位于龙尾山麓、漳水之滨,何时由古城迁到这里,虽也难以考证,但从史料看,迁县治当不会晚于盛唐年间。唐名相魏征外孙、唐代书画家薛稷,曾任过黟县令。他为了满足县城居民生活汲水,在城内凿有九口水井,人称“薛公井”,至今仍有数口保存在古城区。此外,还有县衙署内的宋柏,宋淳熙五年建造在漳河上的“戊己桥”,梁大同元年建于麻田街头的永宁寺(宋祥符元年改“广安寺”),宋淳熙年间再建于龙尾山麓的东岳庙等,都佐证了当今县城的悠久历史,至少在千年以上。尤其是贯通于县城的槐渠(亦称淮渠),更是毫无悬念地将古城历史,定格在公元500年以前。梁普通六年(525年),太常卿胡明星弃官归黟,隐居横冈。“过黄姑墅,见郭外多荒田未辟,询之,云不通沟洫也。明星恻然,亲究水源,倾资募工穿二渠,约十里许,导城北溪水,逶迤而南,溉民田千余顷,岁屡有秋”(清嘉庆《黟县志》)。198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黟县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从黟县乡村看,虽荒远岁月难稽,但唐宋时期所建的千年古村落,却遍及黟县山水间,灿若繁星。如屏山,古称长宁里,为舒氏聚族村落,唐僖宗时因黄巢兵乱,始迁祖舒德舆举家迁居于此建村。朱村,古称紫阳里,为朱姓聚族村落,是宋理学大师朱熹后裔,宋末自婺源举家迁来。碧山,古名黄陂,为汪氏聚族村落,始迁祖汪承裕、汪承初于北宋初,自歙县北唐谟迁黄陂建村。横冈,晋朝建村,始祖胡育,宦居横冈,后举家迁居。南屏,曾名叶村,古称南山,梁程灵洗后自唐末迁此建村。还有雉山卢村、龙川江村、景溪奕村、赤岭陶村、西城黄村、武亭关麓、武溪古筑等村落,均建村在八百年以上。至于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他们作为中国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更是以“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将徽州文化的最基本元素和载体展示于世人。黟县以区区百里之间的地域文化(也有专家冠之于“桃源文化”),无可非议的占据徽州文化底蕴最丰厚的区位之一,从而被世人称之“徽州文化故里”。截至2014年,黟县西递、宏村、屏山、南屏、关麓、卢村六个村落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哉,黟县之徽州文化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