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盏清酒 发表于 2018-2-21 20:47:51

醉美徽州:屯溪

屯溪老街(流动的清明上河图)屯溪老街,坐落在横江、率水和新安江三江汇流之处,北倚华山,南临新安江,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具有宋、明、清时代建筑风格的步行商业街(南宋遗风犹存,明清建筑特色鲜明),全长832米,宽5至8米,是我国历史风貌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条古商业街,被中外游人誉为“东方古罗马”、“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老街主要经营古朴典雅的文房四宝和土特产品,共有1条直街、3条横街和18条小巷,它们和上、中、下三条马路把老街与山水相沟通,使之呈鱼骨式结构形态。
老街的形成和发展,与宋徽宗移都临安(即今日的杭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外出的徽商模仿宋城的建筑风格在家乡大兴土木,所以,老街被称为"宋城"。元末明初,一位名叫程维宗的徽商在屯溪华山脚下新安江畔兴造了8间客栈,四所47间房,史称"八家栈"。(老街的西端即老大桥在桥头紧连的一段曲尺形街道,原名八家栈,是老街的发祥地,也是屯溪的发祥地。)明朝嘉靖二十七年(1548)时,屯溪已是中国著名茶市之一。清朝初期,老街发展到"镇长四里。清末,屯溪茶商崛起,"屯溪绿茶"外销兴盛,茶号林立,茶工云集,各类商号相继开放,街道从八家栈逐年抽东延伸,形成老街。民国时期,屯溪老街曾名中山正街,已有"沪杭大商埠会"。安徽省厘税局、盐公堂、商会等商业机构均设在屯溪。统战期间,大批商贾和难民涌入屯溪,三战区司令长官部也在屯溪,于是人口骤增,经济一度繁荣,被称为"小上海"。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人民路,1985年定名老街。2009年,屯溪老街与北京国子监街、苏州平江路一同当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店堂两楹和货架上多以字画点缀,徽商亦儒亦商的高雅情调表现得淋漓尽致。街店家主要经营文房四宝和土特产品。这里有徽墨、歙砚、徽漆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享誉中外的名茶。
万粹楼、三百砚斋、老街一楼、同仁堂等店家是游客上老街游玩的必去之处。紫云馆改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0),同德仁药号开设于清同治二年(1863),程德馨酱园创办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郑景昌南北货号的前身大昌南北货开设于清同治年间。辖区内的区博物馆、区文化馆、戴震纪念馆、中共皖南特委旧址是黄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对外旅游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以同德仁药店为代表的新安医学文化,以书画、匾额、楹联为代表的新安书画文化,以老街一楼、老徽馆为代表的徽菜文化,以歙砚徽墨为代表的文房四宝文化,以三味茶馆等为代表的徽州茶文化,以及以馆藏器物和工艺品为代表的民间器物文化,构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休闲街区。屯溪老街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著名学者叶显恩曾著文称,原徽州所出现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并具有学术价值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即徽州文化。
由于城市规划,老街进行了综合改造,将其功能定位为“文化展示区、商贸区、休闲旅游体验区、特色小吃区”,老街周围的一马路、二马路和三马路也随之进行了改造。一马路以市井风情、民俗为主的古玩特色街;二马路以茶吧、咖啡吧、书吧为主的休闲体验区,如今,改造完成后,形成了一条古街、三种风情。



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粉碎国民党第五次围剿,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中共闽浙浙赣省委于1933年冬派员到屯溪,秘密建立中共皖南特区委员会(简称皖南特委),特委机关设在“合记春号”药店内。
为巩固和扩大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开辟皖南新苏区,中共闽浙赣省委于1933年冬,派中共闽浙赣省委委员、省总工会秘书长李杰三到屯溪,秘密建立了中共皖南特委。特委机关设在中山正街(现老街)“合记春号”药店内,书记李杰三。1934年4月又派了陈直斋,刘毓标等四人去皖南,加强皖南特委的工作。行前,方志敏对皖南工作特别关心。对派往皖南特委的刘毓标和陈直斋等同志说“李杰三到屯溪后,工作局限于县城,这样不行,你们要把工作做到农村去,发动广大农民创立游击根据地,以便将来把皖南浙西和闽浙赣连成一片。”刘毓标、陈直斋等按照方志敏的意见,开始在屯溪,以后在歙县、祁门、太平、泾县,先后成立了歙县、歙南等五个中心县委,他们的斗争,对于缓和赤白交界地区的紧张形势,策应闽浙赣中心苏区的反“围剿”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中共皖南特委成立后,先后在16个县建立了7个(后并为5个)中心县委,23个县、区委,在皖南及浙西地区开展革命斗争,领导柯村农民暴动后,建立皖南苏维埃政府。1934年底,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入柯村,根据当时斗争形式,方志敏指示将苏区转为游击区。1935年春,皖南特委机关从屯溪迁往游击区,皖南特委机关在屯溪的一年多时间,在发展皖南和浙西地区党组织,开展游记斗争,建立苏维埃政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共皖南特委机关在屯溪虽仅存一年多时间,但在皖南革命斗争史册上,有着光辉的一页,其机关旧址是屯溪唯一保存完好的革命纪念地。“旧址”和内设的陈列馆,于1987念10月1日对外开放,现在被列为安徽省黄山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附:

方志敏(1899-1935),江西戈阳人,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先后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共政府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主席,1934年12月转战皖南。1935年1月29日,在江西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8月6日,被秘密杀害于南昌市下沙窝。时年36岁,在狱中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记实》、《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约30万字的文稿。

戴震纪念馆和戴震公园:
    戴震(1724-1777),字东原,又字慎修,号杲溪,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文字、音韵、训诂、天文、算学、地理、名物、方志,无不精通,为一代考据大师,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
戴震出生贫寒,一生在困顿中奔波,于京师、淮扬、晋冀等地著述讲学,最后任四库全书馆纂修官。他的身上不仅体现了徽州人不屈不挠、奋发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体现了实事求是、不偏主一家的治学精神。其学术思想是灿烂、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光彩夺目的一部分。
      乾隆27年举人,乾隆38年,四库全书馆正总裁于敏中以纪昀、裘日修之言,向乾隆帝推荐戴震,特召入京为四库馆纂修官。五十三岁,乾隆40年,戴震第六次会试又不第。由于其声望,奉乾隆帝命,与录取的贡士一同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为翰林院庶吉士,仍从事四库全书的编纂。戴震在四库全书馆,利用藏书条件,凡是天文、算法、地理、文字声韵等各方面的书,均经其考订,精心研究、全力以赴。到五十五岁,乾隆42年(1777年)殁于北京崇文门西范氏颖园,可以说是以身殉职。
在哲学上,用“理存于欲”反击宋儒“去人欲、存天理”之说,他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有所抨击。其视个体为真实、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胡适称之为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他的“体民之情,遂民之欲”的“理欲统一”的哲学思想,起到了十九世纪的曙光,成为我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先驱。戴震认为物质世界由“气”构成,坚持“气化即道”的宇宙观,谓:“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以考据为内容的乾嘉之学,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大批文人学士为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去伪存真、正本清源,使许多面目全非、久已散佚、真伪混杂的文献恢复本来面目。考据学文风简朴,所以又称“朴学”。乾嘉朴学内部因治学目的、取向、宗旨和对象不同而形成多个派别,影响最大的是吴派和徽派。戴震成为一代考据大师,徽派朴学的集大成者,堪称乾嘉时代皖派考据大师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等,后人编有《戴氏遗书》,今人编有《戴震全集》。


    戴震在天文、算学、地理、语言文字等方面都有学问,但是他学这些知识目的都很明确:是要通过这些去了解做人的道理、去探求治理社会的道理。戴东原打比方说:说有这些语言文字考证的功夫,都是我要渡河的船和浆,都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工具。戴东原立志做“正人心”的思想家,他写了许多著作,对当时影响人们思想的错误观点进行批驳,对封建社会的黑暗本质加以批判。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对人类事业有贡献的杰出人物。

戴震纪念馆: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隆阜中街,原为一清代民居建筑。1924年,梁启超、胡适在北京发起隆重纪念戴震诞辰200周年活动。徽州隆阜戴氏后裔献出位于隆阜正街118号的一幢清代古民居,创办“戴氏私立东原图书馆”。1957年,该馆交给国家管理。东原图书馆1983年重修后更名为“戴震纪念馆”,并于2003年迁至屯溪老街立新巷1号。修葺后馆舍占地面积108平方米,为砖木结构,顶面盖小青瓦,洁白墙身,龙卷山墙,樨头鹊尾,朱漆棂门。大门门楣上嵌有"戴震纪念馆"五个大字,由张恺帆书。馆内设有休息室、瞻仰厅、藏书楼、阅览室等。戴震纪念馆收藏并陈列戴震学术贡献、生平事迹和研究成果,馆藏戴震手稿、乾隆年间戴震著作手抄本、乾隆手谕影印件、段玉裁编线装本《戴震原集》、戴震编撰《四库全书》总目,以及木刻线装本《二十四史》、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府县志和海内外研究戴震的专著等近万册,其中戴震著作最早刻本达15种之多。原全国人大常委员会副委员长、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为戴震纪念馆提写了馆名。




      戴震公园: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屯溪延安路北的华山岭上),毗邻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屯溪老街。公园建于1982年,原名华山公园,1988年因纪念戴震而更名。整个公园占地29公顷,绿化面积27.84公顷,珠塘水域面积2.6公顷,公园植被以山林为主。园内有徽派建筑、徽派盆景、动物园和戴震塑像等景。





屯溪珠塘坝
    珠塘坝在戴震公园内,原名朱塘,以姓得名。过去珠塘从观音山到仙人洞,塘深面广,几乎有旧屯溪两倍之大。一到雨季,山洪暴发,农田被冲,积水不退,以至屯溪街上都可以行船,几乎年年如此。人们总认为洪水为害是珠塘的龟精作怪。传说戴震自告奉勇实地勘测,设计出一个塘坝,并用石块在塘扣造一闸门,坝下开条水沟直通新安江。平时关闭闸门蓄水,以利养鱼和农田灌溉,遇山洪暴发则开闸放水,农田及街面不致受淹。此坝高近10米,坝顶长43米,宽22米,蓄水约在百万立方米左右,成为古屯溪蓄水量最大的天然塘坝,为古屯溪农业胜寒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据说戴震后来又在珠塘最深的西头修建观音庙,塑了一座脚踏龟头的观音像,以示变害为利,成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象征。珠塘坝现保存完好,在戴震公园东原桥边。

戴震墓: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商山乡东北几山头。墓地面积40平方米,土冢。墓向朝北,地面封土堆高1.5米,墓前有其子嗣所立的青石碑一块,上有"隆阜戴氏,皇清特赐进士出身,敕授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先考东原府君,先姚朱氏孺人合墓"等字样。墓前有红砂岩长条石砌成的约20平方米的享堂,堂口宽1.2米。墓地周围山清水秀,阡陌连绵。墓后层峦叠蟑,苍松滴翠。1961年7月,列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人民委员会曾予修缮并立有碑记。



万粹楼:
中马路15号附近。中国首家古建形式的私人博物馆,万仁辉先生自建的私人博物馆。该建筑采用明清时代古建筑遗存的石雕、砖雕、木雕等旧构件之精品,用现代科技组合而成。面积2000多平方米,糅合了徽派民居、园林、府第、商铺的风格。馆内陈列着主人收藏的大批文物,以及500多件当代名人字画、900方珍贵砚台。据说是国内少有的古建筑形式的私人博物馆。此楼建于1996年,楼高四层,采用明清时代古建筑遗存的石雕、砖雕、木雕等旧构件中的精口,按徽派建筑的风格重新组合而成。一楼"九百砚堂"陈列、经营以歙砚为主的四大名砚及文房四宝。二楼展出的是各种文物和艺术品。三楼是楼主的起居室。四楼天台是一个小小的庭院。



屯溪博物馆:
      老街上有博物馆众多,其中屯溪博物馆为屯溪老街唯一的国家博物馆。2012年,经改造为"屯溪老街社区博物馆",为中国首批5家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之一。一楼展厅珍贵藏品有国内最大的宋坑金星金晕砚板、法华釉瓷枕、春秋青铜器、金丝楠木徽州床。二楼主要陈列有新安画派古字画,其中有黄宾虹、汪彩白、金声等大家作品。还有程德馨酱园场景复原,程德馨酱园创建于清代,为徽派酱菜的代表。
徽墨歙砚:宋歙石砚板,婺源龙尾坑砚材,长162cm,宽61cm,厚11cm,重约500公斤。砚板色泽清苍,温润光洁,纹理缜密,抚若柔肤。一面为细罗纹,另一面为金晕,间以金星、银星。(歙砚,古代四大名砚之一,砚材产于歙州婺源龙尾山即今江西婺源县,又名龙尾砚,苏东坡称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二觳里,金声而玉德”。歙砚使用于唐代,南唐专设砚官,掌管歙州砚务。宋元祐年间,被列为皇室贡品。)
徽州,被誉为“东南邹鲁”。屯溪,北倚黄山,南临新安江,处于皖、浙、赣三省通衢的特殊地理位置,徽商的萌发和鼎盛催生了屯溪老街,被誉为“活动的清明上河图”。屯溪为黄山市人民政府驻地,其地名得来,一说是三国时吴国将军贺齐屯兵水上,故名;另一说地名源于水名,《广雅》释义“屯,聚也”,诸溪聚合,谓之屯溪。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华夏先民居住,吴越时期人口逐步繁盛。两汉后,历经战乱,中原移民陆续迁入徽州,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形成了具有典型特质的地域经济和文化。科举制度和“程朱理学”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徽州人的道德取向和人文情怀,读书、经商、尚文、崇儒、创业、济世,成为徽州人的主要学养,形成厚重的人文底蕴。
古邑文明:所在皖南山区的屯溪,当地的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本陈列展示先秦至两汉的青铜器、陶器等生活祭祀器物,都烙印着历史文化的记忆,是屯溪文明发展的物证。
       氏族迁徙:屯溪地处江南,群山环保的地理环境和南北交接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战乱时北人南渡的理想避乱之地。《歙县志》记载:“邑中各姓以程、汪最古,族亦最繁......其余各大族,半皆有北迁南,略举其时,则晋、宋两朝南渡及唐末避黄巢之乱。此三朝最盛”。中原的世家大族迁入后毅然聚族而居,保留原来的宗族组织、系统谱牒。
      徽韵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东起青春巷,西至老大桥,全长1273米,核心地段全长832米,呈现鱼骨式结构分布,一条正街,三条横街,十八条小巷。正街店铺,后街民居,河街水埠,是具有徽州典型风格的古代商业街遗存。
       丈量步车:明代万历年间,中国著名珠算大师、数学家程大位根据土地清丈测量工作的需要,创造发明了世界第一部卷尺——丈量步车,因此被誉为“卷尺之父”。丈量步车由木质的外套、十字架、竹制的篾尺、铁质的转心、钻脚和环等部件组成。篾尺收放均从外套的咩眼中进出,钻脚便于准确插入田地测量。从其原理、构造、用途和用法来看,即为卷尺的雏形,是我国古代测量工具的一项重要发明。
      历史人物:屯溪有者两年前的历史。屯溪篁墩,为北方士族移居徽州的始迁地,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程颐、程顥的故乡,被称为“程朱阙里”。屯溪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孕育出明代数学家程大卫、清代经学家戴震等。明清之际,考中状元4人、榜眼1人,传胪1人,会元2人,进士92人。
程顥(1032-1085):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和弟弟程颐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同为北宋理学家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字伯淳,河南洛阳人,祖籍徽州歙县篁墩(今属屯溪)。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著作有《定性书》、《识人篇》等。宋嘉祐年间进士,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以反对王安石新法著称。
他和程颐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程颐(1033-110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正叔,河南洛阳人,祖籍徽州歙县篁墩。官至崇政殿说书。著作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等。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别号紫阳。祖籍徽州歙县篁墩(今属屯溪)。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曾任秘阁修撰等职。广注典籍,对经血、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发展了二程理学,是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共创理学史称程朱理学,为继孔子之后在中国思想界影响七八百年之久的官方哲学。著述甚多,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标准。常以“新安朱熹”署名著述,讲学于徽州,朱子之学成为新安理学的开山之学,并进而构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
程观保:1314年-1367年,字国英,号静翁。屯溪区尤溪村人。元至顺间,其父程道为避乱兵由上草市迁居尤溪村。观保成年后,商游江湖,拜师求学,数年始归,颇有所得。时休宁县尹唐子华极爱观保才学,邀其佐治。观保感其知遇之恩,知无不为,尽其所能,革除旧弊颇多。一次,官兵妄捕300多人,准备屠戮,冒功请赏。观保巧妙周旋,终将无辜者解救。在屯溪黄石设义渡,以济往来行者。古宅毁于兵燹,观保退居乡里,欲求宁静,乃于率水之东、方山之前,建方山楼安居,并在圃中筑一小亭,名为“时止”,作为游观之处。朱升、赵汸为其作记。所交朋友皆为宿儒。
       程维宗(1332-1413):字明德,号仁叟,明代徽州商人,屯溪区尤溪村人,程观保长子。少年潜心学业,19岁乡试不捷,更加发奋苦读,先后拜名儒郑玉、赵汸为师,后弃学经商。家业大兴后,在休宁、屯溪、歙县等处购置田产4000多亩,有佃户370余家。。乐于公益事业,建造路亭、开渠筑堰,引流灌田1300余亩,人称“程堨”。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在屯溪八家栈造店屋4所,共房47间,用于屯居商贾之货,即为屯溪老街之雏形。
      程大卫(1533-1606):明代数学家、珠算大师。字汝思,号宾渠,屯溪率口人。发明丈量步车。著作有《算法统宗》、《算法篆要》等,确立了珠盘算式并完善珠算口诀,对普及珠算、数学起到了很大作用。
戴震(1724-1777):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家、经学家、哲学家。屯溪隆阜人,字东原,精治理学、经学、小学、音韵、文字、历算、地理等,乾隆三十八年参与《四库全书》编纂,著作有《迎日推策记》、《释天》、《策算》、《水经注》、《考工记图注》、《声韵考》等。
      汪应铨(1685-1745):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状元。字度龄,又字杜林,号梅林,屯溪梅林人,寄籍江苏常熟。翰林院修撰,官至五品左春坊赞善。擅长书法,曾主编《湖广通志》和《江南通志》,著作有《闲绿斋文稿》和《容安斋诗集》。
      毕沅(1730-1797):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状元。字湘蘅,号秋帆,屯溪闵口下毕村人,寄籍江苏镇洋县(今江苏省太仓县)。官至湖广总督,位居地方军政要职二三十年,在救灾抚恤、稳定边关等方面有一定功绩。
      戴衡亨(1755-1811):清乾隆四十三年(178)状元。字荷之,号莲士,屯溪隆阜人,寄籍江西大庾(今江西省大余县)。历任侍读学士、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等职,赠太子太师。著作有《震无咎斋诗稿》、《清史稿》。
      王以衔(1761-1823):清乾隆六十年(1795)状元。字署冰,号勿庵,屯溪洽阳人,寄籍浙江归安(今浙江湖州市)。翰林院修撰,官至二品礼部右侍郎,著作有《清碑传合集》。


      三省通衢:屯溪老街位于新安江、率水、横江三江交汇处,顺新安江直达杭,可经京杭运河北上;逆率水经休宁五城、上溪口抵赣东北地区;溯横江休宁万安、歙县渔亭至鄱阳湖水系。老街作为水运交通枢纽关键节点,物资运输路线辐射而广,是皖南山区物资毛衣运输的集散中心。
      屯浦归帆:率水、横江在屯溪汇聚而成新安江,东流入浙江。旧时气势广阔的三江口停泊的船舶、木排、水埠、镇海桥、华山和老街构成了屯浦归帆的胜景,为休宁海阳八景之首。
      镇海桥:又名老大桥。明代中叶老街、黎阳的商业已相当繁荣,但由于横江相隔、交通不便,由屯溪隆阜人戴时亮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修建镇海桥。清康熙十五年(1676)和三十五年(1696),两度水毁,屯溪率口人程子谦两度出资修复。学者朱彝尊为此撰写了《重建屯溪桥记》。
      盐埠头:约建于明中期,位于屯溪老街中部南侧临江地。因地段地势较高,一般洪水不致淹没,故盐商多选择该地段作为盐栈,堆放盐包。
      救火会:清光绪年间,屯溪商界集资成立“福安洋龙”消防组织,从上海购置水龙等消防器具。1929年4月,屯溪老街遭朱富润火焚后,居民们对消除火灾产生了共同愿望,因此组织成立了河街救火会、太平救火会和后街消防队、抢救队,共有成员540余人。余福泰南北货店、大同布店、同德仁药号等商号募捐资金,置办水龙、水枪等消防器材。1838年,组织成立联合救火会,置有水龙五部、水桶86担、龙叉71支。1943年,屯溪警察局会同救护团将各救火会合并为消防队,下设6个分队。救火会是屯溪群众性组织的代表,为保护屯溪老街法会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国代用币:抗战时期,货币流通不畅,徽州地域一些具有经济实力和良好信誉的商家,自制代用币,方便找零、招揽生意,在当地流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时代变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茶务都会:清中期以后,屯溪茶商云集,屯绿名茶饮誉海内外,《清史稿》称屯溪为茶务都会。民间流传:“未见屯溪面,十里闻茶香,踏进茶号门,神怡忘故乡”



   程大位故居和珠算博物馆
程大位(1533~1606)明代商人,珠算发明家。字汝思,号宾渠,汉族,安徽休宁县率口(今黄山市屯溪)人。少年时,读书极为广博﹐对书法和数学颇感兴趣,一生没有做过官。20岁起便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经商。少年经商,中年弃商归里,约40岁时回家,有感于商务往来中珠算的传统筹码计数法的不便,专心著书。参考各家学说,加上自己的见解,1592年于60岁时著成《直指算法统宗》(简称《算法统宗》)17卷及1598年的简明本《算法纂要》4卷,详述了传统的珠算规则,确立了算盘用法,完善了珠算口诀,搜集了古代流传的595道难题并记载了解题方法,堪称中国16-17世纪数学领域集大成的著作。明末,日本人毛利重能将《算法统宗》译成日文,开“日本和算”之先河。之后,又流传朝鲜、东南亚和欧洲,影响极大。他的又一大贡献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把卷尺”丈量步车”。

坐落在市内前园南路52号1,始建于明弘治年间,距今已490年历史,几经原样修缮,现辟为旅游景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坐落在屯溪区率口渠东,占地540平方米,建于明正德年间。宅第主楼坐北朝南,三开间两进(俗称"一脊两堂"),二层,砖木结构,门楼里外挑檐,曲梁斗拱,马头山墙。西侧为把祖楼,五开间,倚主楼而建。入口处就势建"宾园"一座,园内有仿古回廊、草坪及花圃。临宾园原有人工水渠一道,当地程氏后裔称该渠为"宾公渠",公号"宾渠"即派出于此。

故居为两层,一脊二党三开间,东西厢房列两边,建筑面积五百多平方米。前堂为客厅,立有程大位画像和悬挂六角宫灯,横梁上程大位故居匾额为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所题。两厢为程大位及家人住房。楼上大厅内陈列有古今中外各式算盘、程大位著作、程氏宗谱及各种珠算资料、图片。在众多展品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形状各异的算盘,大者有81档,1.75米长,小者如戒指算盘,仅2厘米长,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故居西侧为宾园,程大位号宾梁,故名。园内回廊小泾,花草山石,景致幽雅。墙垣窗户均为算盘图案,既具特色,又体现故居主人珠算宗师的身份,构思巧妙。1986年,为纪念程氏逝世380周年,故居修葺一新。
中国珠算协会在此举行纪念活动和学术讨论会。同时接待了日本国珠算史研究会"程大位逝世380周年中日亲善故地访问团"一行19人。故居底层设瞻仰堂,前堂西房为程大位原居室,内有木床、臬、椅等陈设,置有蚊帐、被褥等物。堂前案桌上立有漆刻程大位像,左右厢壁悬挂着程氏"师生问难"、"邀游吴楚"、"丈量步车"、"军思于率口之上"等10幅生平图画。后堂有周恩来等人题词照片。楼上明间陈列有程氏所著,影响深远的《算法统宗》一书.以及有关典籍和中国各式算盘等实物。现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安江公园和新安江滨水旅游区:
      新安江发源于黄山市休宁县境内的六股尖,流经休宁、屯溪、歙县和浙江淳安、建德、桐庐入钱塘江。其中黄山市内干流长242.3公里,是安徽省内仅次于长江、淮河的第三大水系。当年,新安江是徽商的黄金通道,清清的江水,记载了徽商“驰骋中国商界长达三四百年”的辉煌,映下了古徽州人民艰苦创业的历史篇章。

新安江滨水旅游区:
    新安江工程城区段观光索桥至湖边段两岸建设由林廊清影、屯浦归帆、屯溪码头、坝址广场、湖边村落、照壁怀古、湿地栈道、摩崖石刻、徽风水街、山阁远眺十大节点组成。
徽州照壁:下沉式广场,广场面积约4000平方米。广场上涉及了一组大照壁,它由中间主照壁和两边分列照壁3块组成,总长108米。南面照壁为《徽州人文之光》,由主照壁“无徽不成镇”和两侧“徽州历史人物”组成。主照壁“无徽不成镇”,由“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新安江上、武汉徽州会馆、杭州胡庆余堂、上海茶庄当铺、苏州园林文会、大运河盐运、海上徽商、扬州白塔与乾隆下江南、四大徽班组成。两边分列照壁“徽州历史人物”,共选入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工匠等29人。南面照壁共镌刻人物200个,其中著名历史人物46人,宛如星光,照耀古今,故称“徽州人文之光”。北面照壁为《新安山水胜境》,从新安江正源六股尖发端,经齐云山、黄山至千岛湖,延至钱塘江入海整个流域全程。沿途镌刻风景名胜30余处。寓意万古新安,源远流长,山水秀美,文化灿烂。

    湖边古村落:黄山2009年底全面启动“白村迁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历时一年多建成,占地面积约20亩,总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上面共有40幢老房子。

    林廊清影:亭廊由三廊四亭组成,为徽派建筑风格,樟木制成,总长108米,暗合黄山市目前三区四县的规划和101个乡镇与7个街道。这个长廊主要以徽州楹联为主(共20余幅)。所有亭廊进出口的外联以写山水风光为主,内联则每个亭廊都相应集中一个主题,按读书、做人、经商、做官等各行业分配。

    孙王阁:尤溪山(又称太阳山),山上可以看下有一座孙王阁,这里有一个典故,相传孙权之子(三子)南阳王孙和长眠于此。阁共3层,高24米,建筑面积740平方米。建3层主要警示三国枭雄纷争、百姓疾苦的风云岁月。三江口:黄山俗语道:明清之屯溪、唐宋之黎阳。“两江交汇,三省通衢”的地理位置,使黎阳千年来成为皖浙赣边陲商业中心和新安江的码头重镇。自唐宋开始,地处横江、率水、新安江三江交汇处的黎阳码头附近已经开启了繁荣的贸易往来。新安江上游,连接着盛产瓷器的景德镇、物产富饶的江西;下游,通往千岛湖,直达经繁荣的江浙沪地区。
    屯浦归帆:率水、横江交汇之处,镇海桥(今老大桥)、八家栈、渔埠头一带,旧时称“屯浦”,是黎阳街市的发祥地,也是垂杨夹岸、几处楼台的繁华水口,成为古徽州货物集散地和徽商走南闯北的起始点。清查锡恒有《屯浦归帆》诗云:“碧水蒙恛最上游,垂杨夹岸泊归舟。渔歌远近从风递,帆影高低带月收。飞倦剧怜投树鸟,长闲终羡傍滩鸥。树烟起处楼台好,一片波澄万顷秋。”著名文学家郁达夫来到屯溪,在新安江上、老大桥下的一只小船里小住过几日,他被这里的风光所迷恋和吸引,激发文思泉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夜泊屯溪》: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为重现古徽州“屯浦归帆”胜景,特建造了这处“屯浦归帆”景观广场。广场空间布局分上下两层,剑祖面积3200平方米,层高4.8米。上层广场设有主题性雕塑——“归帆”。下层空间是下沉式广场,内部设有茶室、咖啡吧及商铺等。以落叶归根为主题,采用公共艺术形式来装饰下层广场空间的墙体和结构柱子,创造出新颖独特的公共艺术效果。









老大桥
镇海桥,俗称老大桥,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清康熙年间两度重建,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桥全长133米,宽6米,为六墩七孔石拱桥。老大桥横跨屯溪老街和黎阳,是历史上商旅西进的大门。1934年4月,著名文学家郁达夫来到屯溪,在新安江上、老大桥下的一只小船里小住过几日,他被这里的风光所迷恋和吸引,激发文思泉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夜泊屯溪》:“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
《屯溪桥记》
      浙江之源,是名率水,由武溪东北,流合渔亭、榔木二水,经齐云之麓,夹溪入焉:东过珠里、越隆阜至屯溪。其西南五城之水。注月潭。度闵口,纳高枧之流达黎阳。黎阳者,南朝之废县治也。东北之屯溪,汇于率口。或曰孙吴时毛甘屯兵万户,于是,故溪以屯名。或曰程忠壮王灵洗之所保也,故其子姓多率口居。盖自率水东至于浙,为濑四十有七,滩三百有六十,浚流惊急,至屯溪而平。土人乃筑石为桥,以通行道。创始于明嘉靖十五年,历百有余岁,民安其利。康熙丙辰桥圯,率口程翁子谦于私钱独任之,先后费钱六百七十万。阅二年,桥成。又十七年,再圯。翁曰:桥之不固,是吾过也。遂以丁丑之秋,复事兴建,仍独任之,桥未成而翁殁。其子户部广西清史司员外郎岳,继翁志,匠石之费几倍。



老大桥栏石刻名人事迹:
任昉(不以一物还故都):任昉(460-508),梁武帝天监六年出任新安太守。至新安,任昉因无体面衣冠,难以下船拜会;直待友人沈约“遗群衫迎之”,方能登岸就任。新安郡内特产蜜岭之杨梅,以往皆“为太守所采”,任昉上任伊始,即以此举“冒险多物故”而令“停绝”,采办官吏皆以此省事便民,称为百余年来未有之先例。凡郡内八十岁以上老者,任昉皆派郡县所属官吏上门“访其寒温”,遇有困难,即予解决。己“禄奉所收,四方饷遗”,分赠隶属贫民,“即日便尽”,妻儿食麦而已。任昉因病卒于官舍,遗产仅有桃花米二十石,竟至“无以为殓”,临终遗嘱今有一言:“不许以新安一物还都!”,最终“杂木为棺,浣衣为敛”。全郡百姓为之痛惜,修建祠堂于新安城南,岁时祭拜。梁武帝萧衍闻之去世,将欲食之西苑绿沈瓜“投之于盘,悲不自胜”,“即日举哀哭之甚恸”,追赠其为太常卿,谥曰“敬”。

程灵洗(以俭养德治军严):程灵洗(514-568),字玄涤,南朝海宁黄墩(今屯溪篁墩)人。南北朝时期南陈将领,年少时以勇猛有力闻名,能日行二百多里,精通太极拳术,擅长骑射。地方官就委派他招募勇士,缉捕盗贼,保护乡里。梁武帝太清二年,降将候景举兵反叛,程灵洗挺身而出,率众保护新安百姓,武装抗拒候景乱兵,被朝廷任命为谯州刺史兼领新安太守。入陈,官兰陵太守,以讨伐战功拜都督,郢州刺史,封重安县公。程灵洗治军号令分明,与士卒同甘苦,又躬勤耕稼,老农不能及。光大二年(568年),程灵洗年五十五岁卒于军中,朝廷赠镇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壮”。著有《太极拳十五式》传世。程灵洗生当乱世,平生皆在军旅,戎马倥匆,战功赫赫。其治军以严明著称,“号令分明,与士卒同甘苦,众亦以此依附”;“性好播植,弘勤耕稼,至于水陆所宜、,刈获早晚,虽老农不能及也”;生活异常勤俭,日常督促妻妾纺绩,家无游手好闲者;至于散用资财,亦乐施舍“弗俭吝”。

汪华(靖民功德垂千秋):汪华(587-648),隋末唐初歙州登源汪村(今属宣城绩溪)人。隋末天下大乱,汪华毅然起兵以守故土,众人推为歙州刺史。随后义旗高举,据有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之地,号称“吴王”。其所治六州,十年不见兵戈,百姓安居,政清人和,犹如世外桃源。唐武德四年九月,汪华遣人奉六州图籍以归唐王。唐高祖李渊当即颁发诏书,正式任命其为歙州刺史,并封上柱国越国公。贞观二十二年汪华病逝于长安。永徽三年,归葬歙北七里东山营云岚山。有古联赞汪华“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重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故而人称“靖民之神”。

王明(且拿木头御洪水):王明,北宋歙县人,建隆元年任河南鄢陵县令。时值官场贪污成风,不法盛行,而王明却独善其身,以清廉自律。属地百姓打官司,按例行习惯,私下行贿送礼,王明一概不受。遇有难缠者,王明则曰:“尔等购些木头吧,堆积一处,其它勿管。”时日一长,所送木头堆积如山,众人甚为不解。后逢雨季,洪水为患,王明令运木筑堤,防御洪水侵害,众人方解其初之意。后王明擢升广州知府,任期内,除薪俸外,毫发不取。卸任归乡时,仅几件随身衣服,可谓两袖清风,为世人称颂。

查道(枣树挂钱成佳话):查道(955-1018),北宋休宁前街人,端拱元年考中进士,天禧元年准知虢州(今河南灵宝县)。时虢州秋蝗成灾,查道不及奏报灾情,毅然开仓放粮赈济,救活州里万余灾民;随后散发四千斛小麦作种,劝勉百姓恢复耕作。查道平时理政,体谅百姓苦楚,凡农民无力交纳租赋被执官府者,其查明情况后,往往以已俸薪为之补偿,知情吏民无不为之动容。据《丹桂集》记载,某日查道率人下乡巡视,途中饥渴之际,随员见路旁佳枣正熟,随手采来请其品尝,其大为不快,当即严令属下将钱挂于枣树之上,诫之而去。“枣树挂钱”遂成佳话,广为流传。

许元(果敢决湖保民生):许元(988-1057),北宋歙县许村人,一说祁门历口人,皇祐二年赐同进士出身。熙宁年间,许元应诏出任江淮两浙荆湖发运判官。其征船千条,运粮以解京城之急。途中部分粮船散架沉没,查究原因,在于工匠偷工减料用钉不足。船主以为船已下水,无从查证而极力狡辩。许元不动声色,待一新船打造完工,不等下水即令放火烧毁,审查所遗铁钉仅为当用数量十分之一,遂严惩船主,收儆百之效,此后无人再敢作弊。某年丹阳大旱,农田龟裂,禾苗枯萎,眼看将要绝收。许元时任知县,急令借练湖之水灌溉农田,郡守竭力制止,曰:“依朝廷规定,决湖水者,按杀人罪惩治。”其当即慷慨以对:“为丹阳数十万百姓,朝廷若予追究,则由下官一人抵罪!”是年,丹阳粮食喜获丰收,百姓因此安居乐业。

吕溱(绝迹权贵号“青天”):吕溱(1014-1068),北宋歙西岩镇向杲(今属歙县郑村镇)人,宝元元年考中状元。庆历五年,陈执中任宰相,吕溱熟知其为人奸邪,遂上疏称此人不可重用,仁宗不信,将奏疏退还。其坦然奏道:“臣以口舌论人是非,似不属光明之举,但臣愿把奏疏交陈执中过目,让其分辩事实与否。”仁宗称善。不久,陈执中被罢相位。吕溱知杭州期间,明达善议,风节矫矫,言语行事,果断简洁,每日见客,所谈不过数语便能了却问题,人称“七字舍人”,朝廷亦称“杭州治状为两浙第一”。熙宁元年,吕溱任开封府尹。其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强恶徒为之敛迹,人称“包青天”后“吕青天”。时神宗召见其询京师吏事民情,见其面有病色,劝勉医治,其仍敬业办案,不久病重,改任枢密院直学士,提举醴权观,后病亡。神宗甚为痛惜,赞其“立朝最早,绝迹权贵,故中废十余年,人无言者”,直节可嘉,赠为礼部侍郎。

程迈(敢罢贪官严治政):程迈(1068—1145),两宋间黟县南屏村人,元符三年登科为进士。宋高宗即位后,程迈曾任温州知州。其狠刹贪污腐败之风,严惩贪污腐败之吏,先后罢免平阳贪官污吏四十余人,它县不法官吏见势相继逃离,吏治状况因此大为整肃。高宗曾对宰相说道:“程迈温州治政,彪炳千秋,功盖千古,乃当今官吏之楷模。”程迈在饶州知州任上,时鄱阳大旱,岁饥多盗,其遂制定三十多条宽民恤民事项,张贴城门,人心欢悦。同时,开放米市,调整米价,远方米商纷纷而至,云集饶州,米价随之降半,民食大足。

汪叔詹(不没民夫不唯止):汪叔詹(1080-1160),两宋间歙县古城关人,崇宁五年进士及第。宣和七年,发运使卢宗源上疏请填丹阳湖造田,诏准所请,卢宗源遂役使数群民众十余万人涸湖围田。时人多不敢言异,独汪叔詹奋然以为非,拒不发民工以会役,卢宗源弹劾其非议阻碍皇上诏命,坐罪大不敬,并遣所部从事临县催发民夫。其呼本县佐吏谨护县印,严禁任何人擅调民工,并兼程奔自阙下,上疏直陈曰:“李白《丹阳诗》云:‘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微宗观此诗,则知此湖广袤为如何,岂可以人力涸之也?顿时大悟,御批“即日寝役”,一场劳民伤财之劳役御终得制止,相邻诸郡数十万百姓无不庆幸。

金安节(弹劾权贵“金石人”):金安节(1094—1170),两宋间休宁峡东人,宣和六年由太学擢进士第。绍兴七年擢监察御史,寻迁殿中侍御史。金安节为官刚正,爱憎分明,敢作敢为。当时奸臣秦桧之兄秦梓出任台州知州,倚权仗势,卖官鬻爵,欺压百姓,为非作歹,朝中大臣多不敢言,唯金安节不惧秦桧报复,毅然弹劾秦梓与宦官梁师成内外勾结、横行霸道等罪行,据理力争,直至高宗罢免秦梓为止。秦桧自此忌恨之,处处排挤打击,其遂愤然辞官,隐居不出。秦桧死后,其复起为严州知州、提点浙西刑狱,迁大理寺少卿,仍品性不变,敢于言陈,人称“金石人”。

朱熹(清正爱民勇劾奸):朱熹(1130-1200),南宋徽州婺源人,绍兴十八年进士及第。淳熙九年,朱熹巡至台州境内,见饥民乞食于道,饿殍遍于荒野。经密访查明,乃台州知府唐仲友漠视民瘼、倒行逆施所致,遂列其八项罪状,连续六次上奏弹劾,力主严惩。然朝廷仅罢免唐仲友江西提刑之新任而已。因当朝宰相王淮与唐是姻亲,故而竭力包庇周旋。王淮先以提升朱熹直徽猷阁,意在调离。其上表质问:“既不惩办唐,即为朱熹错,理应等待处置,岂敢受此恩荣?”继而王淮以唐之新职江西提刑改授朱熹,其愤然拒绝:“此等任命等于蹊田夺牛,虽三尺童子,知其不可,臣愚何敢自安,愿得归耕故垄。”绍熙元年,朱熹出任闽南漳州知州,漳州不少庸懒无能之辈,贪污贿赂成风。其决意惩治腐败,对于坚持分掌财赋肥缺、多年恣意侵吞财赋之猾吏,其强行予以调整;对于坐地勒索、搜刮民财之污吏,其断然予以撤换。为防止懒官贪吏敷衍塞责、从中作奸,其特制大橱置于厅堂,但有讼状,分类入橱,然后召集同僚分案定夺。

方岳(仗义怒打闸门吏):方岳(1199-1262),祁门城北何家坞人。绍定五年以文擢进士第。贾似道为湖广总领期间,所属船队某日行至鄱阳湖,时逢狂风暴雨,巨浪滔天,民船倾覆,船民多溺亡,总领所属船队独踞避风港,紧闭闸门,趁机勒索民财,岸上群情激愤。方岳闻讯,急令开闸,放民船进入。闸吏傲慢回复:“本湖闸乃湖广总领贾似道大人管辖!”方岳当即令其随从打开闸门,并令痛责闸吏一百大板以示惩戒。贾似道恼羞成怒,上章弹劾。方岳被调离南康军,迁任邵武知军。方岳离郡时,有人擎大旗,上书诗一首,曰:“秋崖秋壑两般秋,湖广江东事不侔;直到南康论体统,江西自隔两三州。”

郑千龄(清誉不愧“贞白里”):郑千龄(1265-1331),宋末元初歙县郑村人。大德元年被授宁国路太平县弦歌乡巡检。时有徐道者以妖术惑众,千龄即擒道者,当众戳穿其谎言。随后修建“弦歌书院”,亲自讲学,以为当地教化培育人材。大德六年,郑千龄任镇江路丹阳县延陵镇巡检。时值洪水决练湖,郡府命其督导治理,其身负畚锸,如同士卒庶民,虽风雨交加,仍奋战不息,终于治服水害。至大二年,郑千龄任处州缙云县美化乡巡检。时有盗贼往来于此,肆行抢掠,官府徒唤无奈。其率壮士匿于草莽之中,将巨石集于山上道旁,伺察盗贼经过,即以飞石击之。盗贼惊慌而逃,草中壮士奋起围追,将盗贼尽数擒俘。至元延祐六年,郑千龄提为建德路淳安县尉。时有千户汪元宝贪酷百姓依旧。千龄整理其罪状,上告府、省,罢其职,治其罪,境内顿复安宁。此后,千龄修缮署衙,建朱子祠,编修县志,推举文士,实绩斐然。五年后,调任徽州路祁门县尉,断积案,修县学,修县尉衙署,凡事身先士卒,部属纷纷效仿,政风民俗为之一新,时人尊称“郑公”。
郑千龄逝后,歙县士民与其门徒联合具辞,以其德行明洁,正直不曲,请谥“贞白先生”,改“善福里”为“贞白里”。

许伯升(“青天知府”感民心):许伯升(1332—1383),明代歙县许村人,洪武十三年以隐逸荐授汀州知府。到任后,修身节用,书联以自励曰:“多索一分一厘为祸国殃民,少造一冤一枉乃为官正道”。其首推农技,劝课农桑,去除苛捐杂税,宣传教化。如此持以数年,汀州“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全境大治,人人称颂“青天知府”。原有数百家乡民为躲赋税,常居荒山野岭,得知府官仁政,不觉泪流满面,言曰:“既有此等父母官,我等何苦野居如兽?”遂纷纷返回里巷,安居乐业。后许伯升因病卒于任上。灵柩运回徽州时,汀州百姓夹道数十里,攀挽泣送,直出汀州地界。汀州建有许公庙、遗爱祠,供人瞻仰祭拜。洪武二十年之后,五百六十年间,常有汀州人至许村总祠参与祭拜。

胡寿安(题诗自警励后任):胡寿安,明代黟县横岗村人,洪武年间以生员入国子监。其以“穷不忘操、贵不忘道”为座右铭。知信阳县秩满离任时,“囊箧罄然,惟有书籍布衣而已,道民泣送者数千人”。凡以礼品相赠者,其一概谢绝,即时赋诗《任满谒城隍神》云:“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神道有灵当鉴我,去时还似来时贫。”继任之新令,读其诗后为之感叹,决意效法前任,廉政为民,并和诗云:“此来宣化布阳春,一念孜孜只为民。步武前贤宁敢后,等闲忧道不忧贫。”在任新繁知县时,胡寿安之子跋涉千里前来探望,家丁提议杀鸡款待,其闻之而怒责家丁。县署后院有园,其闲暇之时即入园种蔬菜和葫芦,常年食用以青菜为主,由此下属与当地百姓称之为“青菜知县”。胡寿安历任三县,从未携带妻室,难免有人相劝。其道:“凡为地方父母官者,均应一意在职守,为士民作楷模。携家带口,身家自重,不免有失民望。若是贪图安逸,玩乐声色,岂不自弃于民!”

许仕达(刚正执法斗权贵):许仕达(1418-1464),明代歙县许村人。正统十年考中进士,擢监察御史。许仕达出按福建时,弹劾贪暴镇守中官廖秀,收之于狱中。随后,为抑制豪强,减轻百姓负担,其推行惠政,复逮捕赃官漳州知府马嗣宗送往京师。大理寺弹劾其擅自执拿朝廷命官,皇帝以其执拿贪官污吏不为过,遂不问。天顺年间,许仕达历任山东、贵州左、右布政使。鲁北古城有官家公子薛卓,依仗其父在朝为吏部尚书,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仕达不畏权势,将薛卓捉拿归案,百姓称快。然遭薛空报复,被关进私设水牢。越三日,仕达竟于水底摸着一枚双合印,此印乃皇帝赐予清官何某之物,其由此发现薛家迫害何某致死案情,随后设法逃出水牢,携双合印赴京告发薛氏罪行。薛卓一家被严厉查办,薛空遂罢尚书职。

汪进(执法办案慎亦勇):汪进,明代徽州婺源人。天顺八年考中进士,授任刑部山西主事。汪进深知刑法乃“民命所系”,故而审案慎之又慎。犯人张成被判死刑,其审查发觉属诬陷,遂据实判为无罪并以释放。某人得罪朝廷权贵,有小人趋炎附势,诬其侵吞公款,致某人逮捕入狱。汪进于复查中获悉真相,如实上报,某人得以昭雪。某皇族宗室控告其内使殴打母妃、私通其妻,汪进经查指控无据,遂疑为诬告。某宗室大怒,扬言弹劾汪进。办案官员夜劝其屈从豪门以免灾祸。其答曰:“尔等只据实办理,无须惧怕。”后经三司会审,维持其所作判决。湖南平江县与江西宁县山民纠纷械斗多年不解。汪进至湖广任上,见两省官员对此均置之不理,恐日久生变,便结庐边界以为行辕,约请江西官员会于界上。江西官员带千人赴约,其则单身前往,平江百姓甚感忧虑,害怕输却官司。其道:“官司输赢在于曲直是非,不在强弱众寡。”宁县山民以举火焚山为要挟。在场官员大惊失色,惟汪进镇定如初,义正辞严,晓以利害,众皆帖服,同灭山林之火,了却此案。汪进从政三十余年,病卒之时,家无余钱,其清正之德,朝野知名。

洪汉(“宝山空回”见高洁):洪汉(1432-1508),明代歙县桂林人。成化八年考中进士,授行人官职,后累官至户部郎中。洪汉升迁云南参议大夫后,注重正身以廉,尤其在提督银场期间,自律愈严,时时告诫家人,严格约束属吏,称:“上勿欺青天,下勿负百姓”。某年,徽州发生特大灾荒,田地颗粒无收。其故里有一亲戚,前往其任所借银以度饥荒。适逢其下乡巡察民情,属下有人私自作主,以银库公钱借予之。亲戚回乡,遂宣扬洪汉身任高官,掌管银库,银钱富有,随意取用。洪汉老父闻得此言,怒火中烧,修书大骂其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其得书大惊,查得真相,严厉斥责属下自作主张、损公肥私之过,并主动担责,按所借银两数倍扣除自身俸禄,以为惩戒。家乡父老得知真相,无不为之叹服。其由此赢得“宝山空回”之称誉。

胡富(廉能兼备受旌表):胡富(1454-1522),明代徽州绩溪龙川人,成化十四年考中进士。弘治元年,胡富任福建按察司佥事,出巡至福宁州境,遇妇孺老少数十人遮道鸣冤。吏卒欲挥鞭驱赶,其急忙下轿喝止,并鞠躬示意,请众人免跪起身,亲自扶起前首老翁,携其同坐道侧青石之上,询问诸人有何冤屈后,回复道:“本官无权包办地方案件,然有监审之权,凡冤假错案,皆可督促州县重审。诸位明日可至州衙申冤。”当晚其取过案卷,逐一审阅至凌晨。随后,经多方考察,得知现任知州并非贪官,然数十件案子仅理结四五件,其中尚见好心判成糊涂案;另有前几任积存之陈案,亦作过查核,只因涉及权贵,未作应对处理。今见胡富驾到,知州自觉有靠,请由胡富主审。其正色道:“本官乃按例协理,岂可越俎代庖!”遂提出多有疑点之积案,协助知州查明真相,仍由知州重审判决。仅五六日,其协助查清积存冤案七十余件,释放二百余人。释者感激涕零,叩首拜谢,仰面高呼“青天老爷”!胡富秉公执法,得罪权贵,受到谗臣排挤,愤然辞官归隐。朝中权贵诬其携赃隐退,皇帝派御史暗访。御史暗访回朝据实禀报,皇上降旨立坊旌表,并命地方拨款,用于龙川、浒里两村架桥。村民崇敬胡公官品,称此桥为“官桥”。

郑元杰(践行祖训死而已):郑元杰,明代歙县郑村人。成化十四年进士及第,授黄岩知县。其励精图治,严于法,宽于民,吏畏而民悦。历时不满一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时人有歌谣赞曰:“黄岩令,歙郑君。父母官,爱子民。”朝廷闻知,欲调京师重用。百姓闻讯,纷纷上书,申诉沿海倭寇未了,一再挽留。朝廷只好作罢。越三年,元杰调任云南道监察御史。百姓扶老携幼含泪卧道不让其离去。其动情道:“吾亦不忍去,君命不可违。”其来时一骑一仆,去时仍为一骑一仆,行囊萧然,仅图书数册而已。东北满清兴起,辽东局势动荡,朝廷因郑元杰堪任大事,命其出按辽东。其奉旨,勤于政事,积劳成疾,医者劝其回京好生休息,其不以为然,道:“皇命在身,吾须尽职尽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岂能懈怠公务,半途而废。”辽东诸事办理完毕,其已病入膏肓,自感不久于人世,乃上疏皇帝,恳劝亲君子、远小人、割私恩、谨赏罚,以保社稷大业。垂危之时口不能言,以书示其子,曰:“吾祖诫吾‘学必成名,官必清正’,而今吾可见吾祖于地下也。”书讫而逝,年仅五十岁。

孙怡(一身清骨贼亦知):孙怡,明代祁门凫峰人。成化二十年登进士第,初任刑部主事,后升刑部郎中。孙怡立朝为官,严于执法,秉公办案,颇有清誉。出京巡察各地,督办刑案,所至谢绝种种请托,时贤有诗称之曰:“一身清彻骨,三尺法无私”。其为官多年,始终以清廉自守,以至回故乡奔丧,竟囊空如洗。民间传说,有盗贼二人过其家门,相诫勿入,曰:“此乃孙郎中家,进亦无所可取。”


赵象(勤励干练守清节):赵象,明代太平仙源赵家(今属黄山区)人,正德十六年以优贡生入仕。初任乐陵县令,赵象微服私访,见一大户子弟,依仗钱财家势欺男霸女,竟逼死一名妇女。其立命捕之,责令大户护送被抢女子回家,每人赔偿纹银一百两。大户贿以千两纹银,请求宽刑。其照例将恶少“枷示三日”,递解济州府处置,所收千两纹银则分配里甲兴办学校。
乐陵任满,赵象调任庆云县令。济州知府怀疑其搜刮百姓中饱私囊,经账目查核,所报款银尚有节余;遣人暗中探查其住处,见有古书盈架,别无长物,日常所用唯一旧色藤箱蓄存衣物而已。府吏回禀,极加称叹,曰:“吾朝官吏,竟有此等清廉者!”未几,朝廷遣赵象知湖广桂阳府。其到任后,“拓驿道”、“靖地方”、“办乡学、兴教化”、“丈田亩、均赋徭”。有一外地知府某,其家在赵象辖内,意欲瞒报田亩,致书请予关照,并让家人备银五百两上门通融。其毅然拒受。某知府家人再三诱劝曰:“同僚相赠,但受无妨。且又无人知晓。”其正色道:“若人勿知,则己勿为。天知,地知,尔家尽知,吾亦知之,何谓无人知晓?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尔大户也,小民奈何!念在同僚,吾不罪尔,咄退!”

鲍道明(尚书之子剁腌猪):
鲍道明(1503-1568),明代歙县岩寺(今属徽州区)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及第,先后任大理寺卿、户部左侍郎、南京户部尚书等职。鲍道明平生任职期间,以执法公正、扬善锄奸、不讲情面、清廉自守而闻名朝野。为官时近三十载,官至尚书之高位,其家中唯有简陋房屋二间,“其贫真然”。嘉靖、万历年间,五百金即可买得国子学生名衔,鲍道明父子甘于贫贱,不屑以金赎名。鲍道明死后,子孙陷于贫困,长子随屠户宰猪卖肉。当时有人试作联曰:“引礼舍人,日日街头骑骏马;尚书公子,朝朝门首剁腌猪。”

周怡(“忠谏流芳”真君子):周怡(1505—1569),明代太平仙源人(今属黄山区),嘉靖十七年登进士第。嘉靖二十二年,吏部尚书许瓒参劾严嵩徇私舞弊,反被世宗皇帝贬责。周怡愤然不平,朗朗正色道:“吾等为官,一不忧君,二不忧民,日夜皆以自身为怀,岂不伪哉!武要战死,文要谏死,乃忠臣之所为。奸佞不除,枉为人臣!”次日上朝,其呈《劾大臣不和疏》,揭发严嵩等人“凭藉宠灵,崇己徇私,播弄威福,市恩修怨”之罪,然世宗竟问以“诽谤朝政,诬陷上官”罪,将其革职查办,直至二十六年乃得释放。穆宗即位,周怡官复原职,忠直秉性不移。隆庆四年病逝,转回故里。穆宗念其刚毅忠君之德,诏许其故里修建专祠,赐“忠谏流芳”牌匾悬于祠内。史称周怡一身正气,为官严峻廉洁,嫉恶如仇,论事直议,言之以诚,先后系狱五年,心迹坦然。其《勉谕儿辈》流传至今:“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时;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饥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长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胡宗宪(抗倭安民第一功):胡宗宪(1512-1565),明代徽州绩溪县龙川人,嘉靖十七年考中进士。三十三年,世宗钦点其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赴任前,其指天立誓:不靖东隅,誓不回京!自此走上东南沿海抗倭前线。胡宗宪肩负抗倭重任之时,亦不忘体恤民生疾苦。亲见一些百姓迫于苛捐杂税而参与倭寇行列,深感忧虑,奏请朝廷蠲免倭患严重地区百姓钱粮。胡宗宪为抗倭安民而广招各方英豪,麾下戚继光练就“戚家军”,成为抗倭精锐之师。其善于用将,精通谋略,每役均亲授机密,身先士卒,“辄自临阵,戎服立矢石间督战”,置生死于度外,宜乎人比唐代名将李愬、郭子仪。其坚持“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剿抚兼施,分化瓦解”之抗倭策略,曾以毒酒饵杀之计,智退围攻嘉兴之倭;曾东渡钱塘出奇兵大败倭寇,智获龛山大捷。嘉靖三十五年计灭倭酋除海,三十六年诱俘倭酋王直,而后数年屡败倭寇,抗倭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隆庆六年,穆宗录胡宗宪抗倭功绩入国史。其抗倭安民功居第一,泽被天下东南为甚,故而赢得东南民众普遍爱戴。
字汝贞,号梅林。绩溪县任,抗倭英雄、著名军事家。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初任知县。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迁浙江巡按御史。擢都察院佥都御史,代浙江巡抚李天宠御倭之任。后任总督,总制七省军务,主持东南沿海抗倭灭寇,军工卓著。胡宗宪举荐名将戚继光任参将,并允其招募新军,使戚家军成为浙江御倭的主力。又以剿抚兼行及反间计,先后诱捕王直、徐海、陈东等。为官二十多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严嵩败后,言官劾其为严党,革职逮问,冤死狱中。著有《筹海图编》13卷、《海防图论》1卷、《武略神机火药》2卷、《日本国志》40卷。

方良曙(深得民望清白吏):方良曙(1516-1586),明代歙县岩镇忠堂(今属徽州区)人,嘉靖三十二年考中进士。任工部主事时,受命前往荆州采购木材。有属吏提议,计算木材数量时,且将随行木船折入,可余一笔银子,以为众人此行劳务津贴。其正色道:“吾仅受命采购木材,未曾有命采购船只!”属吏从命,如实计量,未敢滥数。昆明滇池疏浚工程每年耗费数以万计,司库官吏从中渔利,主管官员熟视无睹、置若罔闻。方良曙赴任云南左布政使后,亲自主持水堰修筑诸项工程,监管工程用款开支,整治库吏不法行径,杜绝工款贪占恶习。任职云南六年,滇池水利工程日益完善,周边数万顷良田均得以灌溉,成为富甲诸藩之地,乡野农耕大受其利。方良曙为官清正,深得民望,当时首相张居正亦称其为“清白吏”。

程金(风骨凛然受祭奉):程金(1518-1597),明代歙县岩镇临河(今属徽州区)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及第。其主持库管时,以廉洁奉公、秋毫不染自律,盈余部分全部造册入库。大司空依例索取盈余财物,其坚拒不予。程金至仪真主管漕运,严令各处闸门按时开启关闭,违者法办。时有御史龚恺、副使王一夔于銮江关,依仗权势着令开闸,司闸者不从而遭其鞭打。程金怒,将船如数扣押,船夫捆绑示众。自此无人再敢违令。程金于长沙、贰河间任副职,同僚皆称为“第一廉吏”,回京赴任户部侍郎之时,因家用不足,遂脱下妻子簪珥以换胡饼充饥。谢世之后,被供奉于长沙名宦祠、汉阳名宦祠、歙县乡贤祠,受后人祭拜。

汪道昆(筹边安民文武才):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明代歙县千秋里(今徽州区西溪南镇松明山村)人,著名戏曲家、抗倭名将。19岁为郡诸生,20岁后游学浙江,拜余姚邵世德为师。明嘉靖26年(1547年)中进士。历任义务县令、襄阳知府、福建按察使、兵部左侍郎等职。不仅武略超群,配合戚继光大败倭寇,文韬也相当出众,为文简而有法,作诗风骨俱佳。为明代文坛“后五子”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太函集》120卷,堪称多产作家。精通音律,在戏曲创造方面有较高造诣,杂居清新俊逸,诙谐多姿,影响很大。传世的有《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唐明皇七夕长生殿》等五种。另著有《北虏纪略》1卷、《数钱叶谱》1卷等。
嘉靖四十年,汪道昆升任福建按察司副使,备兵福宁,协助备倭防务。于是其主画策,戚继光主转战,设奇制胜,沿海诸贼垒皆次第削平。四十二年其升任福建按察司按察使,未几升任福建巡抚。任职福建四年,其与戚继光共理军务,配合默契,于抗倭安民大业中结下友谊、作出贡献。隆庆四年汪道昆任郧阳巡抚,目睹灾民流离失所,痛心疾首,叹道:“此即流民图也!”遂勤谨其政,励精图治,人谓其自身堂正,属下敬仰,持法严厉公平,大胆奖掖人才。未几弦诵成风,政绩卓然,升任兵部右侍郎,转兵部左侍郎,人称“司马汪公”。其数次奉旨出阅蓟辽、保定边备军务,与戚继光再度合作,共同筹划边防,并革除冒领军饷之恶习,一年节省军费开支二百余万缗,于国于民极大减轻经济负担。

许国(谦慎自守历三朝):   许国(1527—1596),明代歙县东关村人,嘉靖四十四年考中进士。隆庆元年,穆宗赐许国一品朝服,命其出使朝鲜。抵达汉城,恰逢朝鲜国王逝世,李昖即位,许国遂宣册封诏书,随即同新国王论治国之道,同大臣论辅佐之策,朝鲜君臣甚为感动,临别赠以诸多礼物,其一概谢绝不受。朝鲜国王特命将其清廉高洁之风题刻石碑,以为颂扬。
    隆庆六年,江南大旱,民不聊生。许国购一精致折扇,绘成《完粮图》,为太子进讲时请太子转呈皇上。次日早朝,穆宗问:“扇画已赏阅,观画中之意,莫非徽州盗贼横行,劣绅鱼肉百姓?”其奏道:“此图乃徽州百姓运粮南京纳税实况。”穆宗问:“南京缺粮乎?”其道:“南京乃产粮区,粮仓历年皆爆满,往往尚需处理霉变之粮。”穆宗问:“既如此,徽州何以挑粮至南京缴纳?”其曰:“此乃我朝祖宗成法所定。”穆宗道:“成法有不便于民、为民所苦者,亦不妨更改。”其连忙跪谢:“请允许徽州百姓以粮折银,就地缴纳。”穆宗道:“准奏。”自此徽州百姓不再长途跋涉运粮南京。万历十二年,许国因平定云南大小金川叛乱决策有功,神宗赞其“协忠运筹,茂著劳绩”,晋升为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恩赐建牌坊。

许国石坊: 许国(1527-1596),字维桢,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万历十一年(1583),许国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万历十二年,因云南平叛决策有功,晋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赐建牌坊。卒赠太保,谥文穆。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明万历十二年(1584)建。坊石质为沉含砾凝灰岩(茶园青石),八柱,口字形平面,南北长11.56米,东西宽6.77米,通高11.50米。南、北二面作二柱三楼式,东、西二面作四柱三楼冲天柱式,结构稳固,造型丰满。石坊施以仿木构建筑彩绘的雕饰,图案典雅,刀法娴熟。许国石坊是徽州石牌坊中最杰出的代表,综合体现了石坊建造技艺的最高水平,其四柱三楼冲天住式石坊形制,垂明清数百年,在石坊建筑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全国独一无二。


潘士藻(惩恶直言显忠贞):潘士藻(1537-1600),明代徽州婺源坑头村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及第。潘士藻擢升为御史后,一日巡视京都北城,东厂中官张鲸之爪牙侯进忠、牛承忠私出紫禁城,于光天化日下戏弄妇女,巡逻士卒前去劝阻反遭毒打。其得知此情,即令捕捉侯进忠、牛承忠到案,依法处以杖刑,百姓相传,无不拍手称快。未几,宫中失火,潘士藻借机进谏皇帝,论曰“今天下之患,莫大于君臣之意不通”,恳望神宗“修身、亲贤”,神宗闻奏不快,加之东厂张鲸乘机诋毁,致使其贬往广东。后升任南京吏部主事,再升为尚宝卿。去世后,时人盛情赞之曰:“政绩在郡县,风采在庙廊,信义在交游,学术在天下。”

方万山(山明海清传名谣):方万山(?-1612),明代歙县岩寺镇罗田(今属徽州区)人,万历五年考中进士。方万山任河南道监察御史时曰:“古人曰察其言而观其行。吾但以言行而看重其官员,不以官员而看重其言行。”其奉命巡按直隶屯田马政,严厉查处行贿受贿、侵占田地等弊端,政事和顺,百姓亲和。其兼管京营上下江京凤二仓,监督皇宫建设等工程,无不政绩卓然。其弹劾奸佞之徒,从不畏避权贵,所荐副院许少薇、中丞徐简吾、陈怀云、通政使陆津阳等人,均为贤才明卿。海瑞执掌南院时,对其推崇备至,每遇大事必征询之。在云南按察使任上,其平反多起冤狱大案,另有数十起陈年积案得以澄清。方万山勤于政事,终因积劳成疾,卒于任职。时有民谣传曰:“苍山千寻使君明,洱海泱泱使君清。”

范涞(拘凶正法嫉奸佞):范涞(约1538—1614),明代休宁林塘(今属屯溪区)人,万历二年考中进士,任江西南城知县。期间,劝农兴学,倡行节俭,善政毕举。时有益王府中人于大街之上白日行凶,致人死命。其不畏权贵,勒令王府交出凶手,以正法典。范涞升任南昌知府期间,荐贤任能,力行惠政。属地有长河官港,官府每年获利400金,有当地豪强包揽官府税金,转而利用官港牟取暴利。其奏告朝廷,以它税收入相抵,免除长河港税,夺去豪强暴利,更便商民往来,人人称善。万历二十二年,范涞任浙江按察司副使。瞻仰岳飞墓地时,见秦桧、王氏与万俟芮三塑像俱被游人愤情击碎,遂以生铁重铸,并增张俊跪像。三十年任浙江布政使重返杭州时,又见王氏、张俊跪像亦被击碎,再次自取薪俸,重铸二具跪像。

余启元(清操第一乃名臣):余启元(1543-1633),明代徽州婺源沱川鄣村人,万历二年考中进士。万历三十年,余启元奉敕监兑豫章漕粮。其以国计民生为念,严肃吏治,勤谨办事,严格审核漕粮损耗,打击虚报,年减虚耗四十万石,漕政为之一新;寻又转督易州粮储,被誉为“清操第一”。万历三十八年,余启元任南京大理寺丞,署本寺卿、总督粮储、通政司通政使三印。在大理寺丞任上,其严于律己,日常公务每日惟支十数文供煮茶消渴而已。时有民间歌谣曰:“谁言南储如山积,余公十文买水吃。”余启元卒后,以“理学名臣”被奉祀于乡贤祠。

余懋衡(不顾安危斗奸佞):余懋衡,明代徽州婺源沱川理坑村人,万历二十年考中进士。万历三十四年,余懋衡巡按陕西,发现税监中官梁永以钦差自居,横行霸道,荼毒陕西。其极为愤慨,毅然将梁永奴役百姓、中饱私囊之罪行上奏朝廷,请予法办。然梁永乃为神宗所宠信,故而上疏无果,反倒惹恼梁永,梁永竟指使亲信乐纲买通余懋衡司厨,几次投毒加害懋衡,所幸抢救及时,屡次脱险不死。次年正月,其不顾个人安危,再次上疏极论梁永之罪,并将查获部分赃物、梁永爪牙供词等呈至御前,朝中大臣亦纷纷弹劾梁永,先后劾梁永者数十疏。神宗至此不得不贬撤梁永,让其回御马监养马。

程国祥(布衣蔬食副宰相):程国祥,明代歙县古关人,万历三十二年考中进士。
崇祯年间,程国祥任考功司郎中,主持外臣功绩考核。有人诋毁其收取贿赂,都察院明察暗访,确认其为官谨慎,办事公正,未曾收受一金一银。未几,升任大理寺右寺丞,崇祯九年拜为户部尚书,掌管全国财政。是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朝廷军费开支庞大,国库虚空,兵部尚书杨嗣昌意欲增加军费。程国祥以为灾荒不断,战乱频起,地方已不堪摊派,主张将京城内外皇亲国戚空置房舍出租客商,以租金补贴军需,奏请崇祯批准实施,筹得十三万两银子,兵部燃眉之急得以缓解。程国祥官至卿相,平日布衣蔬食,不改书生本色,深为时人所重。告老还乡之时,两袖清风,几无余产。

徐旭龄(身居要职甘清贫):徐旭龄(?-1687),清代休宁县城人,顺治十二年考中进士。徐旭龄任监察御史时,担负分道行使纠察之重任。其首先出巡两淮盐课。两淮盐业居全国之最,事关国计民生,历来为官府独营,其中惯例积弊尤繁,加之两淮盐商徽人居多,巡查实为不易。然旭龄以其果敢敏锐行事之风、入情入理化解之法,迅即扫除积弊,深为上司首肯。继之,徐旭龄受命出抚山东,谢绝一切馈赠,从严约束属员,吏治为之一变。后升工部侍郎,复出总督漕储,漕粮征运干系重大,而私弊亦多。其从源头予以清理,逐段划明职责,废除收税陋规,减轻百姓负担,收效甚好。徐旭龄勤于政事,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临终前上疏坦然曰:“臣职多关金钱财物,然臣甘于清贫,一生自守,居无片瓦,田无寸土。”

戴本孝:1621年-1693年,以布衣隐居和州鹰阿山中,终生不仕,故号鹰阿山樵,又号前休子。愿籍屯溪区隆阜,侨居和州。工诗词,擅山水,亦善画松梅。15岁业师萧云从,师法倪瓒、王蒙、黄公望而能自出新意。性喜交游,与渐江、龚贤、石涛等友善。游历五岳,眼界为之开阔。创作上主张学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成法,重视“师法自然”。山水多取材于黄山风景,笔下山川丘壑变化多端,画面意境清旷高逸。善用枯笔,强调虚实对比,格调松秀枯淡,线条沉重,墨色苍浑,丘壑不繁,深得元人韵味。大幅罕见,多昨卷册小景。后人称他与梅清、梅庚、石涛等为“黄山画派”。

汪梅鼎:?-1815年,字映雪,屯溪竹林村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进士,官至浙江道御史。善鼓琴,精书画,尤善诗文,寄情田园,清新恬淡,桐城派大师姚鼐称其为“董思翁(其昌)再世,诗格在网(王维)、孟(孟浩然)之间”,书法学苏(苏轼)米(米芾)。为新安画派传人,山水独开生面,用笔疏旷,设色浓古,工兰石及花卉。

程子谦:1630年-1698年,字益仲,屯溪区率口人。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隆阜人戴时亮创建屯溪老大桥,方便了行人和运输。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桥被洪水冲垮。程子谦家财富有,一贯疏财仗义,毅然出资重建,因规模宏大,建了两年时间,花费670万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四月发洪水,镇海桥再次冲塌。程子谦深深自责,“桥之不固,是吾之过也”,第二年秋又独力重建,更注重修建质量。遗憾的是工程未竣就去世了。其子户部广西清吏司员外郎程岳承父遗愿续建完工,花费前次数倍。重建完工后,屯溪珠里人陈旭青请浙江秀水朱彝尊作《重修屯溪桥记》,刻碑立于桥上。

张小泉:黟县人,著名制剪工匠。明崇祯年间,张小泉带领儿子张近高前往杭州,凭从家父张思家学得的制剪技艺,在吴山脚下大井巷内开设“张大隆”剪刀铺,并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嵌剪技术,因制作精良,选用的又是浙江龙泉云和之钢,加上地处清河坊一带,是杭州商业中心,故而生意兴隆,却招致同行的冒名仿制。为防假冒,清康熙二年改以“张小泉”为店名,张小泉剪刀在乾隆年间其孙辈张树庭受业被列为贡品,民国4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二等奖,新中国三次全国评比均获第一名。张小泉品牌是中华老字号,也是刀剪行业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

项蕙(冰蘗自持一知州):项蕙(1639—1691),清代歙县小溪人,由举人入仕,授广宁知县。当时百姓交纳赋税需抵补损耗,抵补之余称耗羡,耗羡往往用以贿赠上司,或为地方官吏侵没。其赴任后,首裁耗羡,继罢迎送,以为百姓减轻负担。在任多年,政务清简,风气好转,无人争讼,朝官有人赞曰:“关东一带亲民之官,惟项蕙一人而已!”后擢升广顺州知州,更加凛然清洁,冰蘗自持,勤政为民。闲时力辟菜园,种蔬自足,时有“种菜知州”之称。项蕙善听疑狱,人称断案如神。当时京兆吕中丞凡遇疑案,俱檄令其前往剖断,不法之徒亦多畏之。项蕙为人至孝,母亲去世之时,因哀伤过度而卒。家贫乏资,无以为殓,巡抚为募款买棺,助资归送灵柩,然运费仅达常德,只得变卖筹资而归。闻者无不肃然起敬,叹曰:“此乃一真清白吏也!”

徐元文(轻舟哺辱状元郎):徐元文(1634-1691),清代歙县朱方(今属徽州区)人,顺治十六年考中状元。康熙九年,任国子监祭酒,力陈捐资纳监四大弊端,奏请恢复“优贡”之策。其广选才俊,勤于训导,于皇族子弟亦严加管束,国子监学政大饬,康熙称道:“徐元文为祭酒,条规严肃,满族子弟不率教者,辄加挞责,人人敬畏,后人不能及也。”康熙十九年,平定三蕃后降军处置乃棘手之事,朝中意见纷纭。徐元文独持一议,曰:“羁留云南,久则生事;千里迁徙,耗资巨大;换将整编,必生疑心;划归各旗,决难管束。唯有一、凡协从者许以自新,以利瓦解;二、可留用者视同绿旗,一例录用;三、不留用者分遣为民,各道安插。”康熙采纳其议,难题得以化解。其同时奏请革除三蕃虐政,曰:“今大兵势若雷霆,滇民望救水火,请敕将军督抚入境之日即为蠲除。”康熙亦准予执行,一扫三蕃之横征暴敛,境内民众三呼万岁。徐元文平生为官,自律甚严,请托行贿者无人敢入其门。其辞官还乡,路经山东临清,关吏呵止,登舟查其行装,甚感意外,船内所有,几件衣物、数本古书而外,唯朝廷所发馔金三百而已。

金德瑛(行无偏私留遗训):金德瑛(1711—1762),清代休宁万安瓯山人,乾隆元年考上状元。乾隆六年,金德瑛任江南乡试副考官,其以原籍休宁,不宜充任为奏,乾隆以其“无有偏私”,诏令无需回避。后奉诏提督江西学政。任满,乾隆谕称:“甚有操守,取士公明,诚实不欺,无有偏党。”遂命留任三年。其提倡通经学古,致力文教,凡贤能之士,无不竭力甄拔。离任三十年后,江西士子谈及其选拔人才之贤明,仍啧啧赞叹。
乾隆十九年,山东一带发生饥荒,乾隆发帑赈灾,然杯水车薪,灾区官员皆不敢奏明实情。金德瑛此时提督山东学政,毅然上疏奏明邹县、滕县一带灾情,请予额外救济属地百姓。乾隆褒扬其正派诚实,特命二县追加赈济。乾隆二十一年,金德瑛典江西乡试回京,路过徐州,值黄河决口,运河暴溢,江南、山东诸县遭灾,其即时深入察访,上奏朝廷,乾隆以其“识大务”,大加褒奖,遂命大臣前往灾区筑堤导洪事务。金德瑛生前曾作长联训诫后代,联曰:“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动莫如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如咨。”此则家训实乃其一生真实写照。

姚任道(秉公断案是非明):姚任道,清代歙县深渡人,乾隆十九年进士及第,官授福建莆田知县。在莆田任期,姚任道为官清廉,体察民情,政绩显著,为属地百姓所称道。离开莆田时,属地百姓及名士夹道相送,道路为之拥堵。姚任道在湖北为官时,荆州有一积案,牵连甚广,怨声窄道。其奉命彻查此案,终使真相大白:豪强勾结官府非法侵占百姓土地,百姓不服反遭拘役。其依法重新审判,缉拿恶霸归案,蒙冤百姓全数释放。百姓奔走相告,称之再世包公。沔阳有一赵姓无赖,握有官吏贪赃枉法之把柄,为所欲为,称霸一方。其不惧要挟,一举抓获赵姓无赖,绳之以法。赵某认罪,曰:“小人自知有罪,栽于大人之手,亦是必然。倘若办案者为他人,当时另番情形。彼等何官何吏?只顾升棺发财,是非不分,凭甚资格追究小人?惟大人为官清廉,依律断案,小人心服矣!”

方体(三年知府三文钱):方体,清代徽州绩溪堨头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及第。嘉庆年间,方体出任九江府知府。其个性廉介,地方之事,知无不为。在任数年,“政平颂理”。方体在九江府任满后晋京述职,携家眷雇船顺流而下,除书籍、衣物之外,别无长物。轻舟将离九江地界,狂风突起,大浪滔天,小船被抛起跌落,方体大惊,呼天告曰:“下官虽任三年知府,未敢妄取民财国帑。今日上天动怒,下官不知过咎何在,祈予明示,俾改过自新。”然风浪不减。妻子思之再三,道:“某日,妾身偶过库房门口,适遇库吏解钱入库,其中有钱三文,图案款式古朴有趣,妾身不觉注目片刻,库吏即取三钱相赠。妾身系于锁钥,带在身边。”方体正色道:“出仕为官,最紧要者乃清正廉洁。除朝廷俸禄而外,不义之财一文不取,何况三文?人人头上有神明,夫人岂能自欺欺人复欺神明?”妻子顿觉羞愧且惧,急忙取出锁钥,解下所系三钱。方体夺钱抛向江中,顷见风平浪静。方体晋京述职后,调任凤阳知府,为官益发清正,愈受百姓爱戴。

胡天柱:1742年-1808年,字柱臣,号在丰,绩溪县人。清代制墨名家、胡开文墨业创始人。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来到休宁县城汪启茂墨店当学徒。16岁时被汪启茂招为上门女婿。乾隆三十年(1765年)承租屯溪汪采章墨店,标志着胡氏墨业的肇始。乾隆四十七(1782年)承继汪启茂墨店。胡天柱接管墨店后,回想到孔庙内“天开文运”匾额的象征意义,取中间二字,将“汪启茂墨店”改名为“胡开文墨庄”。其制墨与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并称,列清代四大墨家之首。晚年热心公益事业,民国4年(1915年),其后人所制“地球墨”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 清代徽墨四大家:曹素功、汪近圣、江节庵、胡开文)


潘世恩(立品端方选人才):潘世恩(1770-1854),清代歙县大阜人,乾隆五十八年考为状元。因端方谨慎,办事认真,成绩显著,嘉庆三年翰林院官员大考,名列一等。
嘉庆四年,潘世恩提督云南学政。其时,云南承办考务之书吏工食费用,官府向不承担,均赖收取新生红案银子支付,新生负担甚重。其以为不妥,遂出示禁革,改由各地县学、府学承担,士子皆为悦服。嘉庆九年,潘世恩正主持浙江乡试,又任浙江学政,其勤于按试,一丝不苟,发现笔迹、文理、卷面不符等作弊嫌疑,即严肃处置,或端坐堂皇,另编堂号;或取其供词,提调严办;或扣除发审,廪保斥革。作弊现象骤然匿迹。潘世恩八次担任考官,始终清廉正直,所选之人,皆成栋梁。嘉庆三十年,其以八十二岁高龄“蒙恩召对”,推荐云贵总督林则徐来京听任,保奏福建台湾道姚莹等,一时贤良才士云集朝廷。潘世恩历四次官员京察,皆被称为“克勤克敬,矢慎矢公”。咸丰帝谕旨称赞其“立品端方,学问醇正。”

朱为弼(严管属吏不媚上):朱为弼(1770—1840),清代休宁人,嘉庆十年进士及第。道光四年,朱为弼擢顺天府府尹。时值蝗虫肆虐成灾,其单骑巡视,查访灾情,所属官吏拟宴请款待,其正色道:“本官为灭蝗而来,尔等如此乃以本官为蝗耶?”属吏皆赧颜。道光十四年,朱为弼调任漕运总督,督理漕务。时漕船水手恣横,庐州帮在东昌械斗,伤毙多命,诏下其查办,遂定头柁十家联保,举发徇隐赏惩之法,奏陈剔弊速漕章程八事十条,皆切中时弊,下所司议行,漕运以此畅通。其时,上官见朱为弼一直不肯送礼,大为不悦。有人私下告知其上官意图,诚为其忧虑,其坦然道:“余为官只有些许俸薪,身无长物,无甚值钱物件可送。彼又何至于此!”终不予理睬。

吴文镕(清廉正直复聪明):吴文镕(1792-1854),清代歙县岩寺(今属徽州区)人,嘉庆二十四年考中进士。吴文镕任浙江巡抚时,整饬吏治,禁绝贿赂,严令:“敢以一花卉、一食物馈者,劾!”依例,其可得盐税盈余白银八千两,其坚决不受,全数入存藩库中。吴文镕至性过人,虽出身于卑微贫寒之家,家风俭朴,显贵后不改如旧。衣服缝缝补补,拒绝声色玩乐,平时居家以看书著述自娱,与人交往真诚坦白,毫无城府。每每当面指责别人过失,然从不计较个人恩怨,遇事助人尽心尽力,时人皆始畏其严而后感其恩。吴文镕历任封疆大吏,清正如一,家无余财。在江西、浙江、云贵等地为官,捐赠俸银不下五万两,用以接济国家之急难。因其生性刚直,遇事持正,人称“林公(则徐)聪明而能正直,吴公正直而复聪明”。

程祖洛(捐银备荒善谋事):程祖洛(?-1848),清代歙县城内荷花池人,嘉庆四年考中进士。道光二年,程祖洛调任河南巡抚,先后治理漳河、洹河、卫河,疏浚虞城、夏邑、永城沟河。四年,江南高家堰湖堤漫口,其奏请豫省附近大河各州县可拨米10万石,派员预购秸麻300万斤,筹拨库银40万两,宣宗皇帝嘉其“尽心国事,不分轸域”。六年,累迁工部左侍郎、湖南巡抚、江苏巡抚,凡所在任上,力除漕弊,革贪惩奸,雷厉风行,吏不敢欺。程祖洛集古语为联悬于衙斋以自勉:“醴泉无源,芝草无根,人贵自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其督察福建期间,疏劾一批官员之渎职行为,全面整饬吏治,严肃地方风纪,威名大振。道光十四年,程祖洛曾捐所得养廉银三万两,创建福州义仓,购存谷物二万石示为首倡,以备荒季赈济灾民。

齐彦槐(爱民勤政“齐青天”):齐彦槐(1774-1841),清代徽州婺源翀田村人,嘉庆十四年考中进士。齐彦槐任江苏常州金匮知县后,即着手清理县衙久拖不决之积案,察觉皆因管理不善、处事不公所致,遂深入乡村调查,倾听民众言谈,随后复查案卷,明察秋毫,剖决如流,积案数日清空。之后,其整顿衙门作风,制定规制刻之于碑,镶嵌于县衙墙壁,公之于众,以作县衙行政之依据。经整治,县貌焕然一新。公文办理有条不紊,乡民办事便捷。百姓皆以其为包拯再世,呼为“齐青天”。嘉庆十九年,金匮县因旱灾致严重饥荒。齐彦槐带头捐俸,呼吁富户捐款捐物,然无所响应。其召集绅士商议,方知此前民捐粮款曾被官吏贪占。为除民间疑虑,其创立“图赈法”,以图为单位,各图捐资自行设立粥厂,就近救灾。为保证民捐不被挪用,其颁令各图粥厂聘用诚实绅士管理钱谷及煮赈事务,官吏不许插手,只许维持秩序,并规定:煮粥浓度须以筷子插入不倒,用布包裹不渗为准;赈款赈物专人专户管理,去向记录在簿、张榜公布。其时常亲临粥厂视察实情。因监管得力,未发生挪用赈灾款物事件,富绅踊跃捐银十四万两有奇,救活饥民无数。灾后,其汇集赈银余款,修建“望亭桥”、“泰伯墓”,百姓皆以为善举,交口称赞。

郑复光:1780年-约1853年,字元甫、瀚香,歙县长林村(今屯溪区长源村)人。精通数学、物理与机械制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有成就的光学专家。他游历扬州观看取灯影戏,领悟到物、像、镜三者关系,知道能够取到物的形象就是因为物可以借助镜来照取的道理。清道光年间写成《镜镜冷痴》5卷,集当时中西光学知识大成,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地阐述几何光学原理、光学仪器原理和制镜技术的科学著作,制造出中国最早一台完全合乎光学原理的测天望远镜。

王茂荫(厚德清正成大家):王茂荫(1798-1865),清代歙县杞梓里人,道光九年考中进士。王茂荫祖母曾有言诫之曰:“不欲汝跻显位,致多金”,“汝宜恪恭尽职,毋躁进,毋营财贿”。其谨遵祖训,在户部右侍郎任上恪尽职守,为改革币制耗尽心血,然被斥为“专利商贾”,“置国事于不问”,遭受“严行申饬”,调离户部。其不为气馁,自律益严。“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一贯“悯厄困,拯危难”,誓志当个好官。在京为官三十载,所居均为徽州会馆,粗衣淡饭,节俭自奉,始终未曾携带妻子进京侍奉。王茂荫常言:“吾以书籍传子孙,甚过良田百万;吾以德名留后人,胜过黄金万镒。”有史论曰:“王侍郎于国计民生得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至今,歙县博物馆珍藏其一枚印章,铭文为“直言敢谏之家”。王茂荫乃马克思《资本论》唯一提及之中国人,毕生致力于经济变革,尤其是货币学研究与实践,其造诣被业界推崇为“中国封建社会货币理论之最高成就”。

朱升:1299年-1370年,字允升,休宁县人。著名学者、政治家。元至正四年(1344年)中举,后授池州路学正。红巾军起义后,避兵乱弃官隐居歙县石门山。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兵克徽州,因大将邓愈推荐,被召见垂问时务。对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项策略,皆被采纳。此后备受朱元璋器重。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称王,被授予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明洪武元年(1368年)擢为翰林学士,制定宗庙时享斋戒之礼仪。不久,受命集古代后妃事迹,与诸儒编修《女诫》。大封功臣制词,多是朱升所撰,当时称为典核。次年,请求告老还乡。朱升一生勤勉,著作等身,尤精通经学。所作的诸经旁注,言辞简约,意义精辟,学者称他为枫林先生。

胡光墉:1823年-1855年,字雪岩,绩溪县人,著名徽商。早年在杭州经营钱庄,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创办胡庆馀堂中药店。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宗棠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靠湘军势力,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成为红极一时的红顶商人。

陶行知:1891年-1946年,原名文浚,曾改名知行,再改名行知。歙县人,著名教育家。民国16年(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师范,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后又相继创办浙江省湘湖师范、江苏淮安新安小学、山海工学团,并支持新安小学生组成新安旅行团。“一二九”运动后,与沈钧儒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任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民国35年(1946年),与李公仆、史良等在重庆装扮社会大学,任校长。后回上海从事反内战、反独裁民主运动。毛泽东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尊称他为万世师表,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诗歌集》等。近现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创办了举世闻名的南京晓庄学校,上海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苏雪林:1897年-1999年,籍贯黄山区,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县县丞衙门里。民国4年(1915年),就读于安庆省立初级女子师范。四年后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民国10年(1921年)前往法国留学。民国14年(1925年)归国后,出版散文集《绿天》和自传体小说《棘心》,是她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之作。先后在沪江大学、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将个人多年继续薪金、版税和稿费,换成五十两黄金捐献对日抗战。1949年去台湾,先后在台湾师范大学、成功大学任教。她是“五四”新文学开拓者之一,是与冰心、凌叔华、沅君、丁玲等齐名的五四后文坛五大女性作家之一。一生笔耕不辍,被喻为文坛的常青树。

詹天佑:1861年-1919年,字眷诚,号达朝。祖籍婺源县,生于广东省南海县。近代著名铁路工程专家、中国铁路事业的创始人。12岁留学美国,清光绪四年(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铁路工程专家,奠定中国铁路事业基础,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著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

俞德魁:1900年-1936年,乳名如意。原籍休宁县中岩溪,自祖父起定居屯溪区上黎阳。少年入读私塾,后拜名漆工范整顺习艺,学有大成。擅长仿制明清漆绘,云雕漆碗、漆盒制作尤著。从明《髹漆录》(新安黄大成著)发现失传的徽州传统公益“菠萝漆”后,精心仿制,获得成功,制螺钿漆器砚盒,配以仿乾隆歙砚,堪称珠联璧合,被黄山市博物馆收藏。

黄宾虹:1865年-1955年,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原籍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歙县潭渡村。著名画家、学者。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6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珊,陈崇光等学花鸟。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中年以后重在师法自然,晚年游蜀地后画风大变,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作品深厚华滋,意境深远,精于墨法,善用焦墨与浓墨,与齐白石并称为“北齐南黄”。总结出“平、留、圆、重、变”五字笔法和“浓、淡、破、泼、焦、积、宿”七字墨法,具有较高的美术理论价值。精通诗词,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等。

李文俊:1893年-1982年,乳名来富,祖籍婺源县,出生于屯溪黎阳新亭下。父辈清末来到屯溪,以纸扎谋生。文浚擅长制作徽州民间焰火,被誉为“焰火大王”。民国12年(1923年)9月,屯溪观音山菩萨开光,来富纸扎店承制一架64根柱子落地的焰火,首次采用红绿火柴,配以彩色烟花,制成十余丈长的大型双龙。民国18年(1929年)4月,杭州举行万国博览会,浙江省建设厅邀请文俊制作验货50架。燃放时,中外观众数十万人,轰动杭州。民国23年(1934年)秋,又至上海新世界、半淞园、皇家花园和浦东等地制作焰火燃放。民国25年(1936年)冬,应新加坡邀请赴南洋献艺。

胡适:字适之,绩溪县人。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出生徽商之家,清宣统二年(1910年)留学美国,民国4年(1915年)成为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的学生。学识渊博,拥有三十多个博士头衔。民国6年(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当年发表《文学改良会议》,揭开中国现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第一页;次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并赚些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任务之一。民国8年(1919年),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在全国影响极大。著作甚丰,治学方法上具徽派朴学遗风。

江瓘:1503年-1565年,字民莹,号篁南子,屯溪区南溪南村人。本位儒生,博学多才。明嘉靖年间考取秀才后,因劳累过度,患呕血症,于是放弃科举,专心研究医理和医方,终成名医。历经20多年,编成《名医类案》初稿。次子江应宿经父指教学医,博采验方医案,历时19年,五易其稿,其伯、兄参与考证校订,万历十九年(1591年)《名医类案》(12卷)刊行,后东传日本。书上采扁鹊、仓公、华佗诸家,下讫元、明诸名家医案,分205门,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是中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医学名著。

吴谦:字六吉,御医,歙县人,清代三大名医之一,官至太医院判。乾隆间奉命主编《医宗金鉴》,广罗医书,分门别类,删其驳杂,求其精华,发其余蕴,补其未备,于乾隆七年(1742年)书成刊行,为中国十大医学全书之一,影响深远。


黎阳
黎阳拾遗:黎阳(古称犁阳),始建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归新都郡管辖,黎阳县南宋大明八年(464)并入海宁县,南梁乘圣二年(553)复建,于陈天嘉三年(562)再次并入海宁县(隋改休宁)。唐宋时,黎阳率水码头上下即形成街市,明弘治《休宁县志》始有屯溪街的记载。嘉靖十五年(1536)位于横江口的镇海桥建成,黎阳街与屯溪街相连接,屯溪成为“一邑总市”,因此素有“唐宋之黎阳,明清之屯溪”一说。






贾家大院:贾宅始建于光绪年间,砖木结构,战地一亩六分,青砖黛瓦、白墙内天井。民国18年,土匪在火烧屯溪街后,扬言要继续在黎阳防火,贾家主任贾日华自愿留下保卫家园,最终以死抵抗,壮烈牺牲,土匪感其仁义,遂撤出黎阳。贾日华舍命保黎阳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民国18年(1929年)清明,朱富润(绰号朱老五)不纵火屯溪街,与屯溪街一桥之隔的黎阳街却幸免于难,賈日华功不可没。朱部进驻屯溪,因索要屯溪商团40支枪未果,怒烧屯溪商会、商团、公安局等处,火势蔓延,屯溪街化为灰烬。期间,朱老五部下先是误将住在黎阳街屯溪商会副会长陈尉斋对门的賈日华当作屯溪商会会长兼商团团长汪仲容,后又威胁他找不到汪仲容,即在下黎放火烧街。賈日华时任屯溪江西同乡会会长,竭力劝说不要放火烧房,以免殃及无辜。交涉过程中,賈日华不幸被兵士开枪打死。保住黎阳街,好的賈日华。为褒奖賈日华舍生护街义举,民国休宁县政府、屯溪镇公所分别赠送“大慈至仁”、“成仁取义”匾额,屯溪地方绅士也赠贾府“五世同堂”匾。







文峰桥
      2013年8月31日,黄山市首座横跨新安江南北的仿古徽派文峰大桥正式通车。文峰大桥全长249米,宽28米,双向四车道。2011年底开工建设。文峰大桥是融古朴意蕴和现代交通功能于一体的廊桥桥型结构,中间是一座飞檐翘角高达27米的莲花形观景台,左右人行道采用了具备遮雨、遮阳功能的仿古桥廊,桥上雕刻、楹联等都充分展现了徽州古往今来的历史文脉,成为黄山市地标性建筑。



   程氏三宅程氏三宅,是明代民居的典范之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安徽黄山屯溪区柏树街,有三处明代古建筑,位于屯溪柏树东里巷6号、7号、28号。为明代成化年间礼部右侍郎程敏政所建,名"程氏三宅"。程氏三宅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程氏三宅在安徽黄山屯溪区柏树街,有三处明代古建筑,位于屯溪柏树东里巷6号、7号、28号。为明代成化年间礼部右侍郎程敏政所建,名"程氏三宅"。程氏三宅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建筑专家傅喜年教授誉为"明代民居之瑰宝"。三宅的7号、8号楼相连,28号楼居东。三座楼结构相似,但各有其特点。7号楼始建于明朝初期(公元1368年),距现在有600多年,明代房主是唐伯虎的主考官礼部右侍郎程敏政的族家。8号楼文化内涵最为丰富,有"滴水石穿"警示石,108块图景构成的大型木刻组画展现了徽州木刻的精华。8号楼是官商宅第,门罩独特,为徽州石雕的代表。
      三宅中以程梦周宅为典型。该宅五开间,二层楼房。进深16.1米,开间13.6米。两侧带厢房,中为院落。平面呈不明显凹字形。五架梁面上均施有图案彩画,色彩有明代风格,为徽州明代住宅中所罕见。楼上前檐垂莲柱装置飞来椅靠背,柱的断面四方抹角,柱侧上端插拱二挑,托住檐檩。屋顶形式为硬山,封火山墙高低错落,显得宅深院静。存有明天启元年(1621年)该宅卖房契约,契约为绵纸、墨书,计10行,落款有"天启元年闰二月十二日立卖契人程伯銶(押)"字样。2001年06月25日,程氏三宅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门票价格:30元 程敏政(1446年1月7日-1499年7月11日)明代官员、学者。字克勤,中年后号篁墩,又号篁墩居士、篁墩老人、留暖道人,南直隶徽州府人,后居歙县篁墩(今屯溪篁墩),时人称为程篁墩,南京兵部尚书程信之子。10岁时,以"神童"被荐入朝,由皇帝下诏,就读于翰林院,成化二年中一甲二名进士,为同榜三百五十余人中最少者。历官左谕德,直讲东宫,学识渊博,为一时之冠。孝宗嗣位,擢少詹,直经筵,官终礼部右侍郎。后涉徐经、唐寅科场案被诬鬻题而下狱。出狱后,愤恚发痈而卒,赠礼部尚书。敏政生而早慧,少承家训,人方之孔文举、李长源。十三岁随父宦游四川,侍郎罗绮异之,以神童荐于朝。大学士李贤试以圣节及瑞雪诗并经义各一篇,敏政应对自如,援笔立就。诏读书翰林院,师从李贤、刘诩、吕原、彭时诸公。及至壮年,李贤以女妻之。十九岁,以《尚书》中顺天府乡试第一人;二十三岁,举成化二年一甲二名进士,为同榜三百五十余人中最少者,授编修,同修《英宗实录》。翰林院中,"学问该博称敏政,文章古雅称东阳,性行真纯称陈音,各为一时之冠。"成化五年,同考礼部贡举。后又同修《资治通鉴纲目》。十一年,廷试进士,为受卷官。二十二年,主考应天府乡试。二十三年,迁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弘治元年,同修《宪宗实录》兼侍文华殿讲读。时台臣汤燕论奏,请退奸进贤,各有所指,敏政在所进之贤中。由是有阴忌之者,必欲去之。旋有御史王篙等,以暖昧之言中伤敏政,诏令敏政致仕。礼部尚书丘浚劝其自辩以明,敏政答书谓:"欧阳公、朱文公当时各遭谗谤。时欧公在执政,故力可辩;文公在庶僚,故不可辩,恐反遭锻炼故耳。况上有老母,下有弱子邪!"即归,读书讲学于休宁南山精舍。郎中陆容、给事中杨廉、进士夏超、锦衣千户叶通先后上书讼其冤。弘治五年冬,昭雪复官。七年,升太常寺卿兼侍讲学士,掌院事。十一年,擢礼部右侍郎,任《大明会典》副总裁,专掌内阁诰敕。十二年春,与李东阳主考礼部会试。会试未发榜,给事中华昶等弹劾敏政鬻题与举人徐经、唐寅。事即午门前置对,敏政不服,且以昶所指二举子卷皆不在所取之中。复校所黜可疑十三卷,亦未尽经敏政校阅,既而同列言官,再有劾者,敏政乃请与廷辩。华昶等人于廷辩之时语塞,以言事不察被谪。时值酷署,敏政出狱四日,以痈毒不治而卒,赠礼部尚书。沈周闻讣,慨然悼之,发"君子不知蝇有恶,小人安信玉无瑕"之痛。《孝宗实录》论此事为:"言官驳其主考任私之事,实未尝有。盖当时有谋代其位者,命给事中华昶言之,遂成大狱,以致愤恨而死。有知者,至今多冤惜之。程敏政自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有"神童"之称,人们把他比作东汉神童孔融和唐朝神童李泌。他十余岁时随父亲在四川藩郡参政,巡抚罗绮很欣赏他,以神童把他推荐给朝廷。明英宗朱祁镇见他应对拜起如老成人,很高兴,赐他在宫里用餐,范妃曾亲手为他总髻。英宗又下诏馆阁即日考考他,馆阁叫他作《圣节瑞雪诗》及《经书义论》各一篇,敏政援笔立就,文采灿然,诸位阁老都感叹诧异。馆阁官员把程敏政的作品进呈给英宗,英宗高兴极了,下诏叫程敏政破格到翰林院读书,朝廷供给他食宿。翰林院大学士李贤、彭时都是当世硕儒,给他讲课。李贤把女儿许配给程敏政,请他在家吃饭,李贤指着席上果品出对:"因荷(谐何)而得藕(谐偶)。"程敏政立即对出下联:"有杏(谐幸)不须梅(谐媒)。"李贤很惊奇。有一次,程敏政和好友李东阳同游安徽和县采石矶,正值雨季,李东阳出句:"五风十雨梅黄节。"程敏政对下联:"二水三山李白诗。"一时服其巧丽。一次,程敏政应召与英宗皇帝共进晚餐。席间,英宗皇帝欲试程敏政的才学,就以宴席上的螃蟹出句:"螃蟹浑身甲胄。"程敏政略加思索,应声续了下联:"凤凰遍体文章。"下联"山珍"对上联"海味",一雅一俗,堪称妙对,英宗皇帝听后不禁大喜。明代张谊《宦游纪闻》载:"安南(即越南)使入朝,出一对云:'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脑。'程敏政对曰:'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肚肠。'" 折叠会试泄题案弘治十三年,京城会试主考官为程敏政和李东阳。两人皆饱学之士,出题十分冷僻,很多应试者答不上来。惟有两张试卷,答题贴切,且文辞优雅,程敏政脱口而出:“此两张卷子定为唐寅、徐经所做。”在场人听见并传了出来。会试中三场考试结束,便蜚语满城,盛传“江阴富人徐经贿金预得试题。”户科给事华昶便匆匆弹劾主考程敏政鬻题。事连徐经、唐寅。明孝宗敕令程敏政毋阅题并所录之卷。大学士李东阳会同其他试官进行复审,证明徐、唐两人皆不在录取之中。鬻题之说,虽属乌有,但舆论仍喧哗不已。明廷为平息舆论,便着锦衣卫加以审讯,查无鬻题实据,最终以徐经进京晋见程敏政时曾送过见面礼;唐寅也因曾用一个金币向程敏政乞文,送乡试座主梁储,两人均遭削除仕籍,发县衙为小吏。程敏政罢官还家。华昶坐奏事不实,降职处分。一场科场大狱,以各打五十大板结案。程敏政归家后愤郁发疽而亡。唐寅耻不就吏,归家后夫妻反目,消极颓废,筑室"桃花坞"以自娱。 徐经:
自幼酷爱诗书,乐学不倦。一切家计,都由其母薛氏与妻杨氏掌管,自己则埋头于举业。平时足不出闾,目不窥市。家富藏书,梧塍徐氏所筑"万卷楼"中藏有大批从宋、元两代兵荒马乱中幸存下业的古文献。其中有不少天文、地理、游记之类的著作。丰富的藏书,为徐经提供了优越的涉学条件,故弱冠即中弘治乙卯(公元1495年)乡试举人。有人说他与唐寅同榜。唐寅系弘治戊午(公元1498年)解元,而徐经则是弘治乙卯第四十一名举人,其中举时间比唐寅为早。徐经与吴郡文士多有交往,与唐寅最为莫逆,欲以才名相引重。至弘治己末(公元1499年)大比之年,两人相约同船赴京会试。抵京,客于施舍,"六如文誉籍甚,公卿造请者阗咽于巷。徐有优童数人,从六如日驰骋于都市中,都人瞩目者已众矣"。由于徐、唐两人在京师的行动惹人注目,会试中三场考试结束,顷刻便蜚语满城,盛传"江阴富人徐经贿金预得试题。"户科给事华昶便匆匆弹劾主考程敏政鬻题。事连徐经、唐寅。明孝宗敕令程敏政毋阅题,其所录之卷,由大学士李东阳会同其他试官进行复审,结果证明徐、唐两人皆不在录取之中。鬻题之说,虽属乌有,但舆论仍喧哗不已。明廷为平息舆论,便着锦衣卫加以审讯,查无鬻题实据,最终以徐经进京晋见程敏政时曾送过见面礼;唐寅也因曾用一个金币向程敏政乞文,送乡试座主梁储,使两人均遭削除仕籍,发充县衙小吏使用。程敏政因此罢官还家。华昶因奏事不实,也遭降职处分。一场科场大狱,以各打五十大板结案。事后三个被告均不服,程敏政归家后愤郁发疽而亡。唐寅耻不就吏,归家后夫妻反目,自己消极颓废,筑室"桃花坞"以自娱。徐经加梧塍后,闭门读书,并作《贲感集》以明志。至公元1505年明孝宗死,徐经一心盼望新天子的赦令,希望再返科举仕途。次年以慕司马迁的齐、鲁、燕、赵壮游为名,北上京师探听消息,但因科场失意后体质一天比一天差,不胜旅途劳顿,至京便卧病于永福禅寺,于正德丁卯(公元1507年)客死京师,归葬于江阴砂山。年止三十有五。徐经是徐霞客的高祖,他是梧塍徐氏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对徐氏家人影响颇大。特别是弘治己未会试科场大狱,是徐氏家族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大事,对徐霞客的思想不可能没有一定的影响。










茶叶徽州产茶,最早追溯到唐代,当时的茶圣陆羽,攥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歙洲茶的记载。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为一体,涉及茶叶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花茶等。前身是清朝光绪元(1875)年由古徽州漕溪人谢正安所创的谢裕大茶行,至今近140年悠久历史。公司由谢正安第五代嫡系玄孙谢一平于1993年在徽州区富溪创立的黄山市徽州漕溪茶厂。谢正安,字静和,光绪元年带领家人到充头源茶园选采了一批肥嫩芽叶,精心制作,制出一种形似雀舌,汤色清冽,芳香沁人的新茶叶,因其“白毫批身,芽尖似封”而命名毛峰。

文化小龙山,原称主簿山、响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黎阳镇西南。旧传宋初有位主簿,羡此溪山之胜,居此而得名。抗日战争期间,山前古刹重修时,又以丫状石峰似龙首,山后土山山势如长龙盘卧,改名为"小龙山"。主峰海拔150.8米,悬岩壁立,拔地而起,有"二童讲经"、"螺蛳脱壳"等怪石奇景,是屯溪西部游览胜地。山下则为龙山寺,始建于唐,原名"仁寿尼寺"、三簿庵,明清时重建。古人有诗云:"山阴道上人如织,唯一禅林是小龙",有"江南小九华"之称。龙山寺是徽州的风水宝地,龙脉所在地。也是黄山屯溪佛教最早期的发源地。龙山寺主殿供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西边是地藏王菩萨殿,东边是弥勒殿和南海观音殿。寺院依小龙山而建,背倚龙头,主殿供千手观音菩萨,据说是比较灵验的寺院,香火很旺,当地人每逢初一、十五来寺院烧香拜佛求佛祖保佑。主殿前有一口大钟,据讲为武则天所建,压制龙脉,保住自己的权位,现存的大钟是当地人捐款仿制的。寺前耸立一邑人旅美华侨所捐五层“万年宝鼎”,每层有十个风铃,山风徐来,铃声悦耳,更显古寺清幽。寺的门眉上“龙山寺”三个大字为赵朴初手书,与千年古寺气韵相合。


歙县       万年桥位于练江上,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徽州知府崔孔昕、歙县知县姚学敏初主持修建此桥。此桥为九孔石拱桥,长155米,宽6.6米,高10米多,是通歙北、歙西、太平和省治安庆的要道。桥东端原有一石牌坊,上有“北钥云龙”、“道岸津梁”等题额。还有一种说法,“万年”是万历元年的缩略语。建国后为交通要道。2006年歙县人民政府按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了大修。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陶行知纪念馆
    陶行知原名文浚,1891年10月18日诞生于安徽歙县黄潭源村。他自幼聪明好学,青少年时期受西南文化、辛亥革命思潮和西方现代文明的激荡熏陶,奠定了他伟大一生的基础。陶行知青少年时期来往于歙县和休宁之间,新安文化的两位大师朱熹和戴震对他教育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1914年秋,陶行知赴美留学。初入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学,获政治硕士学位。1915年秋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教育史学家孟禄。1917年夏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怀着“我要使全国中人民都受到教育”的大志,谢绝留美,毅然回国。    1917年陶行知学成回国,积极提倡教育改造,反对“沿袭陈法”的传统教育和“仪型他国”的洋化教育,成为新教育运动的旗手。    1917年秋,陶行知应聘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次年3月代理教务主任。1921年夏,南京高等师范并入东南大学,陶行知任教育科主任。他提倡“教学合一”,改“教授法”为“教学法”,并促成学校首次招收女生。    陶行知主张以“教育上的革命”来配合“整治上的革命”。1921年底,陶行知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教育学术团体——中华教育改进社,积极推进教育革新运动。    1923年5月,陶行知于蔡炎培、朱其慧、袁观澜、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行平民教育运动,9个月推行到20个省区,读《平民千字课》的由50万人。    1923年8月,陶行知辞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等职务,一头扑进平民教育运动,他脱下西装,穿上平民服装。    1923年秋,陶行知与姚文采在南京创办安徽公学。陶任校长,姚任副校长。    1928年春,为发展苏北乡村教育,陶行知派晓庄学生李友梅、吴辅仁、蓝九盛到淮安创办新安小学。陶行知兼任校长,后由汪达之接任校长。    晓庄师范诞生后,又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一批中心小学和民众学校。形成了活的乡村教育的大联环,敲响了向旧教育宣战的晨钟,迎来了中国教育的曙光。    1930年4月,晓庄师生参加“四五”南京学生反帝示威游行,支持下关和记工厂工人罢工斗争。4月12日,蒋介石下令封闭晓庄师范,并通缉陶行知。晓庄师范封闭后,国民党南京政府将该校师生三十余人逮捕入狱,其中,叶刚、石俊、郭凤韶、谢纬、汤藻等先后在雨花台壮烈牺牲。陶行知草拟《护校宣言》,愤怒揭露国民党当局暴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教育立国”、“科学兴国”,从日本回国的陶行知隐居上海,从事抗日救亡和科学下嫁运动。他创办山海工学团,创立“小先生制”,大力推行普及教育。    晓庄师范被国民党封闭后,余儿岗庄小学随之停办。1932年,学生们自动办起学校,互教互学。    1910年,陶行知信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改陶文浚为陶知行。1928年,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1934年正式改名为陶行知,以后又署名“行知行”。1935年“一二九”爱国运动爆发后,全国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陶行知成为全国救国会领袖之一,积极推行国难教育,1936年7月,陶行知受全国救国会的委托,两年内以国民外交使节的身份出访了欧、美、亚、非28个国家和地区,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救国主张,并未国际反法西斯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胜利后,陶行知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投入反内战、反独裁、争和平、争民主的斗争,同时提倡民主教育,创办社会大学,始终站在民主运动最前列。    1936年11月,国民党政府以莫须有的为害民国罪,将7位救国会人士逮捕入狱,同时陶行知也再次被通缉。(王造时、史良、章乃器、沈钧儒、沙千里、李公仆、邹韬奋)陶行知在美国发动杜威、爱因斯坦、罗素等世界著名人士,联名致电蒋介石,营救七君子。    1937年七七事变后,陶行知把教育当作“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的武器”,积极推行战时教育和全面教育。    为配合全面抗战,培养抗战见过人才幼苗,1939年7月陶行知在当时的整治中心四川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    1940年9月28日,周恩来、邓颖超专程赴育才学校看望师生,看到一代创造性人才茁壮成长,欣然在学生笔记本上题词“一代胜似一代。”    1945年10月,陶行知参加组建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民盟中央常委员会,负责主编《民主教育》和《民主》星期刊。    1946年7月25日12点30分,陶行知因突发脑溢血在上海不幸逝世,享年55岁。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永垂不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醉美徽州:屯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