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访问权 发表于 2018-2-20 21:35:58

穿越到古代徽州去读书

“看古代徽州人是在什么地方读书”



徽州书院源远流长。据廖腾煃《海阳纪略·瞻云书院序》记载,"郡邑之有书院,自南唐始也"。宋元以来,徽州的书院出现非常发达的局面,成为全国书院最多的一个地区。今天就来看看徽州几处少有名气的书院,感受下古徽州人的书院情怀吧。





歙县

紫阳书院










紫阳书院位于徽州歙县,为郡守韩补始建于南宋淳六年(1246年),初建在徽州府南门外紫阳山麓,理宗皇帝御题“紫阳书院”匾额。紫阳书院以祭祀朱熹,宣扬朱熹理学思想为主旨。元代至元年间迁于南门内,延二年(1315年)又迁于南门外,后毁于兵。正德七年(1512年)郡守熊桂重修紫阳书院,并亲自主教.正德十四年郡守张芹,别建书院于紫阳山中,从此,歙县有两个紫阳书院,讲学之风称盛一时。明末四毁书院,两书院门庭冷落。清代,康熙,乾隆先后御题"学达性天","道脉薪传"两匾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歙人曹文埴,鲍志道等于县学后朱文公祠建"古紫阳书院",重振讲学之风,桐城姚鼐曾讲学于此.咸丰,同治年间,两书院均遭兵毁。后筹工局拨款重修古紫阳书院,并改为校士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紫阳师范学堂设此。以后,书院旧址均办有学校。现存有"古紫阳书院"碑坊一方耸立在歙县中学后的一个高坡上。
宏村

南湖书院









明朝末年,宏村人在南湖北畔建了六所私塾,称为“依湖六院”。清嘉庆年间,将六院合并重建为一所规模极大的私塾,取名“以文家塾”,又叫“南湖书院”。书院是一座具有浓厚徽州建筑风格的古建筑,外面与一湖碧水相邻,里面有玲珑的假山,场上有株百年圆柏松。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祗园六部分组成。“志道堂”是先生讲学之场所;“文昌阁”奉设孔子文位,供学生瞻仰膜拜;“启蒙阁”乃启蒙读书之处;会文阁供学子阅鉴四书五经;“望湖楼”为教学闲暇观景休息之地;“祗园”则为内苑。书院前临一湖碧水,后依连栋楼舍,粉墙黛瓦、碧水蓝天、交相辉映。书院大厅巍峨壮观,门楼保存完好,原有“以文家塾”金色匾额,是清朝翰林院侍讲、大书法家梁同书93岁时所书。西侧有“望湖阁”,卷棚式屋顶,楼窗面临南湖,上挂“湖光山色”横匾一幅,登高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雄村

竹山书院









清乾隆二十年,曹干屏、曹映青兄弟遵父亲曹堇饴遗嘱,在雄村桃花坝上建竹山书院。竹山书院是一处典型的徽派园林式建筑群,由书院、清旷轩、文昌阁、桂花圃、眺帆轩、百花头上楼等组成。“竹山书院”门额为清代书法家邓石如书写。书院厅堂宽敞明亮,正壁悬蓝底金字板联:“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巧妙嵌入“竹山”二字,为族人户部尚书曹文埴所撰,寄寓宗族治学与处世的观点,勉励宗族子弟虚心求学,积累有成。清旷轩又名桂花厅,轩厅正壁嵌有族人乾隆戊辰进士曹学诗撰《所得乃清旷赋》,轩柱悬隶书楹联“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轩外为桂花圃,遍植桂树。桂花圃边是重檐楼阁式砖木结构文昌阁。文昌阁曾是曹氏藏书楼,登楼远眺可见远山近水之佳景。解放后竹山书院为雄村小学校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竹山书院是一所宗族书院,目的是鼓励宗族子弟读书应试科举。书院不仅有专人督课,而且常请名流学者来书院讲学,诗人袁枚、沈归愚,状元金榜都曾应邀来讲学。书院定有奖励制度,去南京参加乡试,每人可得三十六吊钱资助;中举后准许其在桂花圃中栽桂花树一棵,以示荣耀。曹氏宗族借助书院重教育崇科举的做法,确有成果,清代曹氏宗族子弟考中进士、举人29人。

黟县

碧阳书院










碧阳书院创立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即公元1563年,就城南儒学原址扩建而成,因地处碧山之阳,名碧阳书院。明天启时毁塌,崇祯时修复。清乾隆时,撤书院,儒学复移城南。现存的书院建筑是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复建的。它坐落在黟县县城以南迎霭门外的山头上(原在县城南,因地处碧山之阳,故为碧阳书院。)这里古树参天、古建成片,既无闹市之繁杂喧嚣,又可隐隐望见县城街道,其环境十分幽静,确实是办学读书的理想之地。据史料记载,书院有朱子殿、崇教词、书斋词、尊道堂、诚意堂、正心堂、修身堂、迎蔼堂、敬义堂、致知堂、观善堂等祠宇、讲堂、书舍共一百一十余间,崇教祠、致知苑、泮池、碑廊、古树等明清名胜古朴雅致。而如今保存完整的便只有这书院的"崇教祠"了。
歙县

问政书院









徽州人杰地灵,历来达官显贵、乡绅巨贾、圣人雅士层出不穷,歙县有山名为问政山,山间有一书院,乃众人谈论政事之地,是为问政书院。古之问政书院,各地前来寻访之士甚多,院内香火不断,院外门庭若市,近来却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一半矣。后因抢修,用料粗犷、梁柱硕大,将徽派建筑造型雄伟、庄严的特点尽数展现,又因其独特历史价值为文人墨客、有志之士所青睐——以别名“徽州文昌”而赞之。是以游者愿睹文化之髓,学着愿展平生之志,故而书院起死回生,远近参观者络绎不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穿越到古代徽州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