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你过分美丽 发表于 2018-2-13 23:46:29

寻梦到徽州 之潜口

潜口,位于黄山南麓,是屯溪、歙县上黄山的主要通道,合(合肥)黄(黄山)高速在潜口留有出口,故说潜口是黄山的南大门;而潜口的紫霞山,乃黄山南麓第一峰,相传潜口是由陶潜(陶渊明)曾在此隐居而得名的,虽只是传说,不必信,但一个“潜”字,还是让人能生出些幽情的,想象中,这是一个潜藏在大山深处的好地方。紫霞山,旧为佛教圣地,清黄宗曦、施闰章等名人曾游,留下文字,“文以地生辉,地以文益秀”,如今这里建成了潜口民宅博物馆,更是闻名于世,游人不绝的了。

    潜口民宅博物馆,采用拆旧复原的办法,将分散在徽州各地的有代表性的、也急待保护的各种建筑物移集于此,分明清两园,明代民宅依紫霞山南麓而建,始于1983年,1990年峻工,共复建了包括山门在内的桥亭、牌坊、祠堂、民居等共十一座,后来又添建了胡永基、罗小明两座明宅。初名为紫霞山庄,或潜口明庄,1988年被国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潜口民宅。1998年起,又在紫霞山对面的观音山上构筑清园,历经8年,到2006年完工,共拆迁修复了11座典型的清代民居,至此潜口民宅博物馆明清两园全部告峻。

    我们来到潜口时,全国的博物馆都已宣布免费开放,不用买票了。清园门口有个很大的停车场,下车即见门楼,“潜口民宅”的门匾,乃我国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古建专家单士元先生所题,古朴典雅,就是他说过“观皇宫去北京,看民宅到潜口”的话,而大大提高了潜口的知名度,他对潜口民宅的开辟和宣传,做出了重大贡献。参观潜口民宅给我们的最大感受就是,这么大拆旧复原工程,是多么的繁复,是要多么的爱心和细心,这里必然充满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之心,一梁一柱、一砖一瓦、一卬一榫,都得要小心小心再小心的啊,对施工人员的勤劳和智慧,不由地心生赞叹和敬仰之情!

    这里的每一个建筑背后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原来在哪里,建于什么年代,主人是谁,是怎么移来的,移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难题,复建还原操作上又做了怎样的处理,为什么要移它入园,这座建筑有什么特色,它有怎样的文物价值……诸如此类,我们一边听导游讲解,一边向导游询问,不时与之交流,将我们的平时所知与现场实物相对照,收获良多。比如说枫栱,过去我就不知道有这个词,《中国建筑史》上各个朝代营造法式里都要讲到斗栱的不同称谓和式样,就是没见过枫栱,在这里的“司谏第”,导游的讲解中出现了枫栱一词,我听了不知就里,经导游的手一指,哦,它原来就是栱的一种造型,“栱”通常的形状是弓形的,然而这里却做成了枫叶形的,所以就叫它枫栱,这雕刻成枫叶形的栱比通常的,好看多了,有了更多的装饰意味,显示出了“司谏第”主人的富贵与不凡。

    清园的建筑,相对于明园来说摆布较为整齐,进园门是宽广的入村铺石道路,依山势缓坡互逐级上升,各式建筑基本上安置在道路的两侧。有民宅、商宅、祠堂、古戏台,还有一座收租房,“万盛记”是一座前店后宅、商住合一的结构;“汪顺昌宅”是家里带了私熟学堂,该房三进,一进比一进高,取了步步高升的喻意;“谷懿堂”的大门门向偏西了5度,这个商人之宅是为了“以邪制邪,辟邪纳吉”,才做成了如此这般的;还有那“耕礼堂”,共有32间,前后两个大天井,二楼有两个跑马楼,这在徽州也是非常少见的。其中有一宅木雕的位置很特别(“程培本堂”,记得不一定准确了),大门没开在正中,而是偏在右边,进门于中堂的太师椅上落座后,即可看到与中堂对面的一大片木雕,象个古戏台。原来这位房主别出心裁地将大门靠边,而腾出这个空间位置来做木雕的,可见这户主人对木雕的热爱程度!

    从清园的边门出来,走过池塘的堤岸,即到明园,两园是建在两座小山上的,中间这一低洼处,辟一大水塘,池水清澈,岸柳依依,桃花灼灼,柳暗花明。站立此处,无论是看山上建筑,绿树掩映,还是看水中倒景,云影山光,都让你心旷神怡,忘乎所以,我以为,这才叫潜口的意境。走进明园,有一溪围山而流,溪上架一小拱桥,单孔茶源石,雨洗石桥,古老而清新,秀美得让你舍不得移步,怪不得这样的秀气,原来它是一个尼姑所做。过桥不远处即见一石坊,坊的龙凤榜处无字,但有画,是一“鬼画”。石头上刻着一个呲牙列嘴的鬼,一手持笔,鬼前一个大石斗,合起来成一个“魁”形,背面刻的是“蟾宫折桂”图案,这座无名坊,一般称它为“魁坊”,或“文魁坊”,又因它自方氏祠堂移来的,所以名牌上写着“方氏宗祠坊”,恐怕是为了不忘它的出生地吧?自魁坊迂回沿山石路而上,道上一亭,名曰善化。“善化亭”匾额三字,系欧体楷书,让人一眼看见,便能体凉心静,但坐休息无妨。柱上两联,亦能让你玩味不已:

    阳春有脚九重天上行来,阴德无根方寸地中种出。
    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从容步出,急不来的心事想一想暂且丢开。

    再往前走,我们看到的第一座明宅即是“乐善堂”,又叫“髦耋堂”,它虽是祠堂,但却是村上老人相聚和议事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老年活动中心。有点好笑,我才从善化亭中走出,“停一停、想一想”的才走了几步,就到了这“髦耋”之堂了,光阴如箭,这般的快?我不知这几座建筑位置的摆放,是无意的巧合,还是出于匠心,一桥、一坊、一亭、一堂,溪流如带,山道弯弯,紫霞林茂,野草山花。人们都称赞明园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完美和谐”,大概此地是最能副合称誉的吧。

    过乐善堂拾级而上,便到了达本园的最高一处建筑:曹门厅,它原来是潜口汪姓的一个祠堂,九开间,前廊的八根献柱一字排开,十分雄伟壮观,有皇宫之气派,的确它己违规了,民间的建筑竟然做到了老阳之数,比山东孔庙还多出了两间。自曹门厅顺着石铺路逶迤而行,一路上倚山就势地布置着七户人家,高低错落有致,既相互独立而又俯仰相望,构成一个别墅山庄。这七户明宅分别是:方观田宅、司谏第、吴建华宅、方文泰宅、苏雪痕宅、胡永基宅和罗小明宅。当你下山走到苏雪痕宅以后,位于左手,也就是明园的最拐角处,那一宅就是胡永基宅,而位于右手,往园门出口的路上的,那是罗小明宅。这两宅在明园90年建成之时是没有的,所以《黄山旅游文化大辞典》等著作都没有收录,甚至连徽州自家的一些网站,至今也没有将它们补上,那就更难得知它们的移入时间和经过了,于是乎,一些写明园的文章中,明宅数量经常出错。

    我们一路参观了明园里的这七座民宅,以及前面说到过的曹门厅、乐善堂两座祠堂,把这些明代的建筑与清园里的清代建筑加以对比,从中就能见出这些明宅的特点和风格,现概说出几点来。首先是,东瓜梁、复盆础、芦苇墙。明代的梁栿用料硕大,常常做成中间粗两头细,并且向上略成弓形的,断面做成椭园形,整体形状象东瓜,所以叫做东瓜梁,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月梁。柱础,就是磉石,垫在柱脚下端的,明代的柱础多象倒扣脸盆的形状,所以称为复盆础,方文泰宅的柱础雕刻得极其精美,方观田宅在柱与础之间还加了一个方形木楔,它具有着防震、防潮、防腐等多种功能。徽派建筑多为木架构、穿斗抬梁式,清代以后用砖砌墙,墙与屋架相离,只起挡护不起承重作用,所以能做到“墙倒屋不塌”,明代建筑采用芦苇墙,就是在隔扇的梁枋间先隔芦苇,再用泥封,轻巧美观,经久耐用,具有古越建筑的遗风,方观田宅就是芦苇墙。

    其次是楼上厅、高天井、深明堂。徽派民居多为二层结构,明代时二楼厅堂宽大,一楼堂前面积较小,楼层高度也是二楼高一层矮的,二楼是居家活动中心,到清代人们的活动位置下移到楼下,所以变成了一楼高且大,二楼矮小了。据说这与明代的法律有关,明代是根据一楼堂前面积来收住宅税的(方观田宅是一户普通百姓人家,一楼堂前面积十分狭小);另外与生态也有关系,一楼潮湿,常有蛇兽。明代堂前的明堂较深(司谏第很典型),常常下凹成水池,能养鱼养龟,蓄水防火,也能调节空气,还能水中观天。正因为明代的明堂深、楼层高、出檐深,所以天井就显得格外的狭窄而高深。

    第三是人字墙、砖铺地、石门窗。马头墙是徽派建筑最明显的特征,因为它具有防火功能,所以又称防火墙,是在徽州知府何歆的政策推动下才得以普及的,这事发生在明代中期的弘治(1488-1505)年间,徽州人为不忘何知府的伟大功绩,于1506年为他立了个德政碑,《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记》此碑尚在。也就是说,马头墙在徽州盛行是在明代中期以后的事,而此前的徽州建筑主要还是人字山墙的,从人字山墙能看出它的建筑年代来,现在徽州人字墙的明代早期建筑已经不多见了,成了稀罕之物。明园里的司谏第,建于1495年,它具有着宋元的遗风,它在没移来潜口之前就已被收录进了《中国名胜辞典》。之于说到砖铺地,是说楼上的,因为明代徽州人活动主要在楼上,日常生活离不开火,加之冬天烤火时间长,木楼板最易着火,所以木楼板上加铺一层砖,这就叫砖铺地,清代以后不在楼上活动,所以楼板省去了铺砖。明代民宅的大门框常常是用大青石做成的,上有砖石的门罩或门楼,称做石库门,大门板上也要贴上一层厚重砖头,称做砖钉门,用以防火防盗的。明代楼上的高而小的窗户,常常也是石窗框、石窗芯的,总起来说,就叫石门窗。

    从总体风格上来看,明代木石材用料较大、木石砖三雕简洁明快,清代后用料小而简,雕刻走向细腻繁复,这从祠堂的斗栱式样和材料最能见出这种变化来。至于说到这种古建的异地移迁保护,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褒贬不一。我以为,从古建的保护和展览来说是值得的,这种没出徽州的就近移迁,是最宜于建筑文物等方面的文化修学,所以被称为“潜口模式”;但仅从风景旅游方面来讲,当然不是最理想的,终究它们被挪动了地方,失去了原生态环境,没有了人气和人脉,一座座建筑看起来,很大程度上成了博物馆的准展品,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寻梦到徽州 之潜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