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糖的夏天 发表于 2018-2-13 23:33:44

寻梦到徽州之文化博物馆

徽州,是皖南的一片山区,它的最高峰就是天下闻名的黃山。有人把徽州比做一把伞,黃山就是伞尖,徽州所辖的几个县就是伞面。“上山看美景,下山赏文化”,已成了徽州旅游的一句经验之谈。徽州,作为地名,已经有近九百年的历史了,那是北宋的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的。关于徽州一名的来源,还有好几种说法呢。其一是说,徽州境内的绩溪县有“徽岭、徽溪”等带“徽”字地名的,就是说这里原有了徽山、徽水的,所以叫了徽州;其二说,“徽”字有“美、善”的意思,因为徽州有天下第一奇山黃山,和作为我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的齐云山,有美丽如画的新安江和黃山的情侣湖――太平湖,这个地方的山水太美丽了,所以给它一个美丽的名字。

    还有一种说法是,徽州人方腊举旗造反,这一年朝廷消灭了方腊,镇压了起义,平定了歙州,于是宋徽宗赵佶把自己的名号“赐”给了歙州,原来“徽”字还有“捆绑、束系”的意思。持这种说法还有一个有力的旁证,就是朝廷同时把方腊起义的地方,睦州也改成了严州。严者,整肃也。多才多艺的宋徽宗究竟出于什么考虑,是欣喜、重视,还是心有余悸,才把个“徽”字给了歙州的呢?但无论是某种原因,或是兼而有之的,徽州人到底沾上皇帝的荣光,终于随后就一路发起来了。

    徽州,本是山越之地,古称蛮越,历史上中原人口有三次大的迁入,第一次是在两晋之间,第二次是在黃巢起义之后到五代之间,第三次是两宋之间的靖康之后。这三次人口大迁移的原因都是中原战乱,逃离的也都是士大夫们举家、举族的南迁。他们的南下,给徽州不仅带来了财富,更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文化,这种中原文化与南越土著文化的撞击与融合,给徽州大地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和力量。就拿徽派民居来说,至今还既有北方四合院的痕迹,又兼有了山越“干栏”式建筑的特点,因南方多雨潮湿,房屋多做成两层,人住楼上。从徽州现存的明代民居中仍可以看到,楼上的高度超过楼下的高度,楼上是人们生活起居的主要活动场所。到清代楼下也做高了,并且地面铺了木地板,人们的住处才下移了。

    徽州古建三绝指的是民居、祠堂和牌坊。马头墙是徽派建筑最显著的标志,它是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结合。马头墙,又叫防火墙、封火墙,它是明代的歙州太守何歆发明推广的,当初是用来分隔木结构密集建筑群的,何歆原来规定五户为一个防火分区,后来缩小到一个住户为一个防火分区,这样就变成了每个住户都是高墙四立的四合院了。马头墙是用黒色小青瓦杀脊的,在五行中黒属水,而水能止火,这就又从思想观念上给徽民们带来很多的寄托和安慰。祠堂,在徽州几乎是每姓都有,每村都有,除宗祠以外,有的村还有支祠和房祠,有的村还有官祠、商祠、农祠等等,人们说“无徽不成镇”,我要说“无祠不成村”了。它是举行祭祀和议事等全族重大活动的场所,它是封建宗阀制度的集中体现。它那旷古深奥的空间,那硕大无比的木石用料,让你望而生畏、不寒而栗!如果说祠堂,虽为精神性建筑,但多少是要容纳一些人的,让人在里面要进行活动而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的话,那么牌坊真可以说,它完全是精神性建筑了。旌表“忠、孝、节、义”是它永恒的主题,并让旌表者流芳千古!

    古徽州,虽是商贾之地,但因儒风浓郁。正如已故徽学专家张海鹏先生所说的:徽商贾而好儒,徽商是徽州文化的酵母。徽之商有儒的品位,徽之儒有商的财富,儒而能仕,仕又护商。从而形成了商、儒、官,三位相融相携的空旷局面,共创出灿烂无比的徽文化!徽州的文化有人把它分析成三个层次: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那么现在徽州大地上的一切建筑遗构,便是第一个层面的文化;而在徽文化的精神层面中,朱熹的理学便是它的最重要、也是最高的内核。也正因为有了程朱理学这个封建社会后期最为先进的旗帜,才让贾而好儒徽商富可敌国、昌盛三百余年,才能造就出那么多的高官与硕儒,并在他们共同联手下创造出如此博大而精深的徽州文化!

   徽州,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是富庶无比的;在明清帝国里也能安然自洽的;在这山高水远处也还能有点象是世外桃园!如果说,北京是封建社会的皇家文化博物馆,那么完全可以说,徽州乃是达官贵人的文化博物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寻梦到徽州之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