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柠檬 发表于 2018-2-12 15:43:03

皖南古村落历溪王姓渊源

姓氏是一种文化,它关系着我们的历史与血脉。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我们的生命之所由来,从而打开久郁心中的大结:“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自己肉体、心灵、心理之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已不致于太昧于自已之短暂人生。“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寻根问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于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
王姓位汉族五大姓(张、王、李、赵遍地刘)之列,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世界三大姓氏之一,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对全国户籍人口的2007年统计分析显示:王姓超过李姓成为中国第一大姓,有大约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除中国外,在朝鲜、韩国也有王姓分布。在广,“王”与“黄”在粤语上读音相同,为分别两姓,王姓通常被称为“三划王”或“三横王”。河北、辽宁、山西、山东、江苏等省王姓均为第一大姓。古时的太原郡、琅琊郡、京兆郡是王姓重要的发源地,王姓历史悠久,名人众多,如书法家王羲之,改革家王安石,思想家王阳明,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等等。
历溪村的王姓系山东琅琊王氏的后裔,根据有关史料和宗谱的记载,王姓来源的大致脉络是这样的:在远古夏、商、周三代的周代,有位国王叫周灵王,他有个太子名晋,后人尊称为王子乔,生于公元前565年,聪明早慧,幼有成德,年少册立,十五岁就辅佐父王治国,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洛二水泛滥,危及王宫,灵王决定壅塞二水,他直谏阻塞之不当,主张像大禹治水那样因势利导,不料触怒父王,结果被废太子,贬为庶人,逐出王宫,流落民间。太子晋被贬后,郁郁不乐,于公元前549年,赍志而终,年仅十七岁。太子晋虽一生短暂,但他作为王氏立姓开始之始祖,王姓人对其始终不忘,有着追思敬仰之情。太子晋的儿子姬宗敬,做官做到司徒职位时,痛恨祖父对自己父亲的不公,冒着大不敬的骂名,就着民众对他出自王家的叫法,将自己的姬姓改成了王姓。


历溪古村太子晋后人即为王氏,至其十七世孙秦朝武城候王离有王元、王威两个儿子,王元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迁到山东琅琊郡,成了琅琊王氏的第一世祖,王威则居太原,是为太原王氏的祖先。琅琊王氏到东晋时,宰相王导的十六世孙,唐朝丞相琅琊简怀公王屿有两个重孙,一位是唐朝最后一位丞相鲁国公王抟,一位是居住民间的王璧。王璧字太献,生有奇节,好读书任侠,和王抟是堂兄弟。唐朝未年,黄巢起义,王璧于是和女婿郑传集众保乡里,每次都击败起义军,使当地的四乡邻里得以保全,这时杨行密为宣州、歙州观察使,命令陶雅守卫歙州,陶雅屡次上报王璧的功劳,于是王璧在军中屡次加官。唐朝乾宁初年,王抟拜为丞相。这时,董昌在浙江东部判乱,皇帝召镇海节度使钱鏐讨伐董昌,皇上封王抟为右仆射去平定浙江判乱,王抟在动身之前就请其弟王璧带上亲笔信去杭州告诉钱鏐皇上的旨意,待王璧到杭州时,钱鏐已平定并诛杀了董昌,于是钱鏐就请王璧留下来做了镇东节度判官。唐光化三年,王抟被另一丞相崔胤设计所害,王璧悲痛万分,力陈钱鏐出兵问罪崔胤;不巧这时宣州将领田郡正急力攻打杭州,钱鏐于是一面派顾全武去向杨行密求救,一面派王璧带上自己的儿子钱传瓘,到田郡那里做人质,田郡于是退兵宣州,同时准备阴谋叛变于杨行密,杨行密知道后,派兵一举攻打并诛杀了田郡,因为王璧是宣歙的旧人,于是将王璧留在身边做了副将,派王璧的小儿子王思谦送钱传瓘去杭州归还其父钱鏐。后来,王璧受命李从福,往西讨伐起义军杜洪,又属从王茂章,往南击败起义军全义,都大获全胜,功劳是越来越大。这时杨行密受南唐皇上重用,被拜为丞相,于是奏请皇上封王璧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杨行密死后,他的儿子杨渥嗣位,却淫欲无道,将王璧贬为祁门县令,王璧于是带上家人在祁门西乡的苦竹港定居生活下来,没有上任祁门县令,最后于家中寿终正寝,享年六十八岁,葬于文溪社湾坦国(今闪里镇铜锣湾)。因王璧是进入新安祁门的王姓第一人,当为祁门琅琊王姓第一世祖。


王壁画像王璧生有九子二女,除小儿子王思谦仕吴越为客省舍人外,其他八个儿子都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做官,其中第八子王思谅为通议大夫,其孙王贴为宋处士,约在宋初期间迁居历溪。是为历溪村琅琊王姓第一祖。每当清明节祭祖扫墓时,历溪村四周,只要稍古老一点的坟墓上都会见立有琅琊郡的墓碑,无不在诉说着琅琊王氏的辉煌。

历溪自第一世祖王贴(坟葬狮山)迁到牯牛降这深山脚下建村后,一直是官员辈出,人才不断,自元朝王槐禄(1373年——1413年)任教谕,到清朝的王修昂(1815年——?)例授登士佐郎候补州右堂止,共有42位(有名有姓有宗谱可考)。其中较为有名的是:王玠,明朝(1484年——1560年)字邦信。原名邦锡,号石泉,附贡生,初任济宁州判,后补任沅洲武康知县,浙江巡按检察史(笔者之祖先):王琠,明朝嘉靖(1497年——1594年)字邦贡,号意庵,别号小乐山人,太医院御医,直圣济殿事加登仕郎。历溪村的合一堂便是他因治愈太子顽疾有功,借宏杨王祥孝行之实奏请皇帝批准依最高规格而建;王三策,明朝(1516年——1637年)字子献,号岣嵝,岁进士,以醇笃者,授鸿胪寺祭酒,他是明朝大学士许国的启蒙老师。


王琠画像从西汉王吉为琅琊王氏这个宰相世家开辟历史以来,经东汉,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未年,大约一千年时间,族中有六百余人的名字永远刻在人类文明史上,同时,到唐朝未代宰相王抟止,还造就了有名有姓,有据可考的九十二位宰相,其中权位最为显赫的要属东晋宰相王导,他因拥立司马氏建立东晋政权有功,几乎使王姓之人占据了东晋朝廷的所有重要官职,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与马,共天下”是琅琊王氏势力达到巅峰的标志,同时也标志着琅琊王姓是为天下第一旺族。同时在讲究“忠孝节义”的封建社会里,生活在汉晋时期的王祥、王览兄弟,更以王祥“卧冰求鲤”,王览“舍身救兄”被誉为“二十四孝”之一的美名,从而使琅琊王氏显赫一时。不仅如此,琅琊王氏的女子也不简单,在自西汉景帝皇后王氏始至明熹宗生母王皇太后止,有名有姓,有据可考的三十六位皇后中,就有十二位是出自琅琊王氏,王家三十六位皇后是十二个王朝三十二位皇帝的配偶,又是十六位皇帝及四位太子,六位王爷,十五位公主的生母;在其所配皇帝之中,有吴主孙权、唐玄宗李隆基、宋太祖赵匡胤等盖世明主;在所生皇帝中,有汉武帝刘彻、晋武帝司马炎、北魏昭成帝什翼健等英明帝王。



历溪村基图

历溪合一堂现今闪里铜锣湾璧公墓,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二其诞辰日,来自全国各地王氏子孙近万人,风雨无阻,扫墓敬仰,是日闪里镇热闹非凡,就象过节一样,当年璧公下葬时“铜锣一声响,遍地是王家”的偈语,如今几成现实,无不让人欢欣鼓舞,今天历溪的历史传承到我们这一代,能否重振琅琊王氏雄风,有牯牛降作证,世人当试目以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皖南古村落历溪王姓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