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名的亲和力 发表于 2018-2-12 10:47:55

文韬武略显英雄——汪溱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每当吟诵这首南宋豪放词人,军事将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就会想起和词人一样境遇的明代中叶进士汪溱。汪溱的名字现己沉湮历史铅华当中。倘若提起明朝有一位军事家、心学大师王阳明(王守仁)时,也许你不会陌生。在明朝,王阳明平定了几次叛乱,功劳全计在他一人身上,其实替他率领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将领正是汪溱。我想,有必要拨开‘迷雾,还原一个曾影响过中国历史进程,文韬武略的汪溱。〈一〉身世不凡,初露头角
汪溱(1493一1552),字芝芳,又字汝梁,号蛟潭,又号新安梅南人。南直隶徽州祁门人,查湾汪氏第八十一代为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汪标三子。(注:笔者考究汪溱姓名溱的读音,溱读qin阳平音,为地名,在江苏泰州;溱读zhen阴平音,为溱头河,水名,在河南驻马店。又知汪标有深、洧(wei上音)、溱、淀、潢共五子。后发现《诗经:郑风溱洧》中有诗句,"溱与洧,方涣涣兮。"方,正。涣涣,河水解冻后奔腾貌。原来,溱,洧为双泊河,东流入贾鲁河。故汪溱中溱字读zhen阴平音)。

汪溱生于明弘治六年(1493),溱自幼颖异,壮貌魁梧。正德五年(1510),方年十七中举人,即未冠而领乡荐,就是人们常说的,未到成年时就是举人了。正德十二年(1517)时,时年二十四岁中进士。在封建科举森严的社会中,既使像汪溱这样聪明的学子,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从他丁丑(1517)阁前应试诗中可见一斑。
贤网罗多士,明庭愧见甄。
雨余飞马息,春莫啭莺频。
黄阁风光迥,丹墀画景分。
肃戈酣蚁战,香砚戏龙宾。一代文章数,三千礼乐陈,许身惭古道,何以答君恩?


〈二〉公正严明,不畏强权。心系百姓,倾情关切。
汪溱初任大名府推官,执法严明,不畏权努,铁面无私,豪贵往往恐之以虚声,是有名的清官。一次,皇上巡幸大名,凑进谏,备陈军民疾苦。此时,有一位从驾官取驿道马匹出逃,汪溱马上派人把那位从驾官员连马追回。皇帝不但没责备溱,而且还对身旁人,赞赏说:"汪溱,是做边督的人才啊!"太监张永(程成贵〈查湾三进士〉及徐海啸〈祁门风俗与氏族>为太监刘瑾。有疑,因刘瑾及张彩党羽与正德五年〈1510〉已倒台)私下对人说:"汪溱只要求见我,就可以做边督。"汪溱听后笑道:"张永想用边督官来收买我,我是不会去的。"不久,溱出任京郊保定府知府,此时溱多次便服护圣上巡查。溱在诗词中写道:庚辰(1520)送驾,自天律过独流,宿王家口。不久历任兵部主事(正六品)、湖广按察司分巡上湖南道监军佥事(正五品)、江西布政使司参议(从四品)、河南按察河道副使(正四品),立有政绩,迁升江西布政司左参政(从三品)。


如今的汪溱被盗墓地(平里花桥村梨源坟形下)
汪溱对污流之众及奸佞之徒敢于斗争,且善于斗争,宁屈不挠。但对被官吏地主压迫的百姓,充满同情和关切。他在保定府主政时,有一次路过房山县,游览县西北山麓时,正遇上朝庭大兴土木,营造乾清,坤宁二宫。征用农夫在此开山采石。溱用诗词真实地记载了艰辛的采石场景:
过房山作
忆昔游清都,道出涿鹿阴。……我来值岁晏,木肃空条森。冻雪薄日光,长风发寒吟。野叟悲褐穿。啧啧陈衷忱:"近年营新宫,取石西山嵚(qin山高的样子)。小运或以车,大用千人擒。众力轻九牛,旱船动万音。老弱斧冰极,水注如冬霖。挈家效力役,谁复工织纴?为宫官府帖,敢谓私难禁。但见致一石,一石乃一金。"听之未及终,仞恒优怀侵。中夜起叹息,泣下徒沾襟。……诗人借一采石野叟之口,陈述百姓劳役之苦,对统治者极欲腐化生活进行无情地抨击和揭露。对广大劳苦民众的同情溢于言表。汪溱就是这样一位不畏权势,清正廉明的官吏。此时他年龄正二十有余,精力充沛,凭着坚定的锐力,还有更艰巨的重任等着他……。


汪溱被盗墓的朝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韬武略显英雄——汪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