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阶夜雨 发表于 2018-2-11 13:35:01

千年古渠—麻果堨

绩溪东北家朋乡有个千年古村落—— 竹里,史书记载为唐中和元年任歙州刺史的孝惠公三子囦公,性情淡泊,生性爱竹。黄巢之乱后隐居不仕,好为山水游。偶至今竹里之地,见山水清幽,便定居此地,以种竹赋诗为乐,名其地为“竹里”,为囦公后代周姓族人的聚居地。


竹里村落俯瞰图
竹里村南北山岭对峙,村落处于低山包围的狭长盆地之中,河流无蜿蜒曲折之势。随着人丁兴旺,建筑频增,村落不断拓展,水源日渐紧缺。当地族人便至村落东北向笔架山与饭甄尖两山间的山云洞口开渠引水,引水渠上游从半岭山腰流过至江成墓,经转头桥、过大岭头顺地势自流至竹里,全长约5公里。


引水渠上游为古地质时期形成的花岗岩地貌,地表崎岖起伏,笔架山与饭甄尖山洪爆发搬运而至的巨石散落山涧。当其时,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凿一条水渠无疑需付出巨大的劳力和物力。族人凿石挖土为渠,夯实渠底,以红泥土和熟石灰的混合体涂抹渠道两侧内壁,以防渗漏。可绩溪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每年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不期而至的山洪或泥石流每每会使水渠淤塞、决口,进而影响当地人的日常生活。


麻果堨分水口
随着人口增长,竹里部分后人迁移至一岭之隔的梅干定居,耕地不断扩展,为保证生产、生活水源稳定,囦公22世孙应爵,受族人推举主持修缮引水渠。为使工程一劳永逸,供水稳定,四处招募能工巧匠,精工细作。水渠最上游就地取材,将散落山涧的花岗岩巨石凿开,分割成1至2米长、30公分宽的石条,再由石匠精雕细琢,将石条上部加工成半圆状的槽型,然后嵌入原水渠的胚型中,石质水槽逐根相接,粘接石枧对接缝隙的材料,采用精心加工过的桐油、石灰拌和的混合剂,其粘性强且不变质,由此形成的花岗岩石枧,巧夺天工,不仅使渠水可顺畅流淌,而且无下渗,不侧漏,更无决堤、冲垮之虞。或许是石枧的做工耗时太大,取水源头以下几十米后,水渠改用花岗岩石板铺底、两侧辅以花岗岩石条构成拦水板取而代之,这样的施工方法既保证了引水的功效,又节省了水渠修缮的工时。也可能当时修建工程本就是分段施工,上游石匠凿石枧铺渠,下游普通劳工用石条修渠,目的是加快施工进度。


引水渠取水于山云洞口,水源充足,满足了梅干、竹里几百亩农田用水。后来山云河下游又有了外来居民聚居,村落取名尚村。当地居民在山云洞口之下的尚村塔开辟了两百多亩农田,并开挖了“三眼塘”、“朝天窖”等蓄水设施,这些水利设施蓄积雨季降水,以备旱季灌溉之需。由于无水源注入,每当夏季风较弱的年份,降水锐减,农田便旱情严重。为保证农田用水稳定,当地居民也打算从山云河引水灌溉,因上游地区已被麻果堨截流,河流水量较小,尚村人便欲在麻果堨之上开堨引水,从而引发了村落间的纷争。


传说当时为确定水权所属,两村商议采用“穿铁鞋定水权”的方案解决。即将备下的铁鞋用炭火烧红,召集两村族人,有敢赤脚穿入铁鞋的一方便获得取水权。面对这样艰难的格局,竹里一后生勇敢地站了出来,光脚踩入铁鞋中,虽然后生的双脚由此糜烂致残,可这一壮举为竹里村获取了山云洞口取水权。尚村人叹服这年轻人的勇气,便在竹里引水渠下游开渠引水。
为保证引水渠沿途不被外姓截流,为族人争水权挺身而出的后生夫人每晚在家做好挞果当干粮,翌日清晨只身前往取水口看守水源,为打发时间,大娘携带苎麻,在水渠边用一瓦片搓麻捻苎,制作麻绳,数年如一日,后人为纪念这位先祖大娘的善举,便称引水渠为“麻果堨”。(堨(ye):当地人对人工修建的小水渠的俗称)


竹川河防洪闸
关于“麻果堨”名称的由来,梅间先辈有另一版本的传说:据传在竹里族人修缮引水渠之时,孝惠公次子国公的部分后人已定居半岭山麓,村落名松木岭,见胞族修渠从村畔经过,便向同宗提出借渠水满足生活、农事用水之需的要求,囦公后人念同宗情义,应允在满足自身用水的前提下,分一瓦槽水给松木岭。由于供水有限,松木岭村民为求生活、农事用水能长流不断,在每年小麦、油菜收割完毕,稻秧落土之后的传统“安苗节”期间,家家户户以节日家庭用糯米、芝麻加工的芝麻粿为祭品,去引水渠取水处举行祭祀活动,以求水源充沛,五谷丰登。此后,此引水渠便被族人称之为“麻果堨”。


如今虽无从考证引水渠名称由来的准确出处,但“麻果堨”蜿蜒十余里,曲折前行,是沿途松木岭、梅干、竹里、乃至下游地区霞水村生活、农事用水的保障,千百年来恩泽沿线居民。
由于水利工程的用料坚固,做工精致,一直供水稳定,无需修护。如今上游地区水渠已被灌木草丛淹没,难觅这一古代水利工程之踪迹,周姓族人后代大多也只知其名,未见过先人历经艰辛造就的水利工程之庐山真面目,可千年水渠记录着周姓先贤们的艰辛付出,彰显着周姓先贤们的聪明才智。
水流无声,默然向前,静谧的麻果堨注定在历史长河中仍然会闪熠着其特有的光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年古渠—麻果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