丄蒂の左手 发表于 2018-2-11 07:24:24

祁门:文化古村文堂游记

文堂村位于祁门县闪里镇,距县城40余公里,坐落于历山南麓,因村前朝山名横山,故古时取村名“横头”,后经文人更名“文堂”。

村口马头墙三月里,烟雨过后的一天,我和中职教的朋友等一行26人乘车来到了文堂。车才停稳,早已等候在路边的向导“上街小龙”迎了上来。互相交流后,我们决定即可出发。


青石板古路离开沿边的公路,我们一路沿河而上前往文堂村。文堂依山傍水,坐西朝东,北眺历山,背依西峰,东傍三溪。一路上,那宽阔的河面,碧绿清澈见底的河水,如绢的波光辉映白云,倒影两岸的金灿灿的油菜花,在水底悠悠地摇曳。时而有河鱼在水中穿梭,打闹嬉戏。大小不一的石头也被河水冲刷得光滑润泽。盈盈一水.柔情依依,婉转萦回,清波碧浪,纹波粼粼,淙淙流淌,欢快跳跃。在欣赏沿途的景致中,不知不觉走近了村口。




文堂村口,古树参天,旧时路亭、楼榭现已无存。村前遗有一人多高的石质断墙,这是文堂旧时的护村坝。若沿转水湾河畔古道继续前行百米左拐,但见一堆青条石横亘道上,这便是奎光牌坊的遗址。此坊三间四柱五楼式结构,高大恢宏,雕琢精细,其额坊、上坊、定盘坊及石柱浮饰图纹精美华丽。按向导指引,在石堆里找着一块石刻,记载着的文字表明,此坊是为明代嘉靖年间所建,后期应毁于“破四旧”之时。如今青石仍在,默默地述说着历史,仿佛向我们阐述着古时“文堂十景”自然景观之美。




牌坊遗址走进文堂村你会发觉她是白居易《长恨歌》里面的“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那样秀丽,矜持、脱俗。在她那淡淡忧伤的深处你可以隐约看出她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天使,富有诗情哲理的思想内涵,深藏画意激情的心灵田园。


永锡堂历史记载,文堂始居者为陈氏。人丁兴旺时达2000余人,逐分上中、下三村。其子孙每支一个祠堂,分别是仁和堂、修睦堂、光裕堂、一本堂、敦本堂、四维堂、永锡堂,此外还有支祠日新堂、新馨堂、敦宝堂、惊庸堂、本政堂等。如今这些祠堂多数已毁,只剩敦本堂、一本堂、四维堂和永锡堂4座,其中又以永锡堂为最佳,是族人用来祭祖、议事、解决纠纷、规范礼制以及举行大规模活动的场所。


永锡堂沿着由清一色石板铺筑而成的古道,在向导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文堂村最大也是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永锡堂。该祠建于明洪武年间陈舍升公之手,取名于《诗经》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句。此堂占地广阔,气势非凡。尤以一对石鼓出名,其来历传说有二:相传石台阳坑头出了个李布政司,得知家乡修谱建祠,便找人造了一对汉白玉石鼓叫手下送达阳坑头,手下人未曾听清,以为是浑头(文堂古时又称浑头),匆匆将此物送达浑头便丢了下来,这就有了今日永锡堂的汉白玉石鼓;另一说法是明代江西一陈姓与文堂陈氏沾亲,文堂上村筹建永锡堂时,正值奸佞严嵩被抄,其家珍贵宝物汉白玉石鼓就这样被当作礼物送往文堂栖身。当然传说是否属实,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乡约家法

石鼓文堂自古民风敦醇,后生齿日繁,风习渐趋浇讹。隆庆六年,合族议定乡约,呈报县衙批准。每月初一,全族齐集宗祠依序肃立,由司讲宣讲圣谕、乡约,宣毕议事,善恶者分记其簿,以正村风。整个活动过程复杂,礼数讲究,读祭文、讲古辞、奏古乐、高引赞,三拜九叩,每一样都要精心安排认真操作。近年来,该村古法祭祀更是开展的如火如荼,多次被省级、中央级媒体报道。


祭祀现场 该图来源:网络出了永锡堂,穿过文堂新街上了公路,往村西行约百米后过桥,再行两余里有一坞口,这里便是西乡文堂三烈士的安息之地,青松翠柏掩映着一座庄严肃穆的烈士墓,高大的墓碑上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祁门第五区区武装部长李发胜、排长张雪林和牛战士三人为捍卫新生的革命政权,与当地反动匪徒进行了血与火的战斗。三位南下老战士被活活地埋在了黄坑的一个山坳里。为铭记一腔热血洒三溪的革命战士,县里于1976年在烈士牺牲之地修建了烈士墓。


祭拜烈士墓随后,大仓村民老王哥为我们带路去了趟金竹庵遗址,并翻越了桃源岭至闪里桃源村,结束了一天的行程。


行走于三月里的古徽州文化村,最大的好处可能不是我们能见到多少人,能看到多少风景,而是走着走着,在下一个际遇,突然重新认识了自己与家乡的情愫。(胡国新 操乐志/图)


古徽州土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祁门:文化古村文堂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