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过往秋收 发表于 2018-2-10 08:51:30

休宁赴美留学第一人



现今很多人对出国留学都梦寐以求,赴美留学更是趋之若鹜。有些家长甚至把小孩送到外国去读小学、读中学。
休宁迄今有多少学子赴美留过学,没人可以弄清,但休宁最早赴美留学的人却是有史记载的,他叫吴敬荣,生于同治二年(1863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被选派赴美留学, 1881年回国才18岁。
很多人都以为官费留美,最早是 “庚款留美”。庚款留美始于1909年,每年一批。到清末只派出三批,共计180人。最后一批派出不久,清王朝便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中覆灭了。徽州胡适是第二批,时有400多人报考,胡适以第55名的成绩入选。三批之中没有一个休宁人。
而吴敬荣留美是同治年间,显然早于胡适们。清朝在同治年间,曾先后分四批向美国派遣了留学生共计120人,每批30人。这是中国最早向外派遣官费留学生。只是这些留美学生的年龄都被规定在10岁到16岁之间,平均年龄只有12岁,所以史称 “留美幼童。”
同治时期之所以有此举动,实为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兴起,国家对新式人才的需求急增。洋务派不只在国内大办新式教育,而且开始创办出国留学的事业。正在此时广东有个叫容闳的人极力向曾国藩建议派人出洋留学,并提出了一个派遣留学生出洋的“留学计划”。这个容闳本人就是一个留学生,毕业于耶鲁大学。他是受美国传教士的资助到美国留的学,此时正担任曾国藩的译员。曾对容的留学计划深以为许。便让容闳代为起草一道名为《挑选幼童赴泰西肄业章程》的奏折,约上李鸿章、丁日昌一起签名上奏朝廷。第二年,清廷同意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同时做出了派遣留学生的决定。留学生所需经费由海关支付,毕业后一律回国,安排差事。
可是由于长期闭关锁国,老百姓都把到外国去当作流放。更何况送自己的孩子出洋必须画生死押,许多家庭都不大愿意冒这个风险。而保守派更是以为到国外留学是“背宗叛祖”。结果是自愿报名的寥寥无几。最后只得在穷人一向有出洋传统的东南沿海作为任务进行“摊派”。就这洋,首批30名学生还是没有招齐。具体负责此事的容闳只得回自己老家香山做工作,又到香港新式学堂招了些人,才完成了招生任务。30人中除江苏3人、山东1人、福建1人,其余26人都是广东籍。被誉为 “中国铁路之父”的詹天佑就在这30人之中,只是他是以广东南山籍录入,而并非以徽州婺源人的身份。詹天佑的父亲原只想让儿子走科举成才的“正途”,不想让他出洋留学。最后是他的一个在香港做事的邻居反复劝说,并答应将自己的女儿许給詹天佑,詹父才勉强同意了。此事雪颐著《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一书有载。首批30人,先被安排在上海进行中西文训练,并做一些出国前的准备。公元1872年8月,第一批官费留学生登上赴美的远洋巨轮,自此掀开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一页。
接着,连续三年,一直到公元1875年10月,清政府总共如期派出四批120名幼童赴美。据统计,所有留美幼童中广东籍占71.7%,其他分布在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安徽、上海六省市。
这些幼童来到异国他乡,被安置在54户美国家庭中,接受家庭式的教育和监护,过了语言关后,再送进中小学校读书。几年后,这些留美幼童,大多数学有所成。其中共有34人后来分别进入了美国耶鲁、麻省、哈佛等名校。詹天佑就是在耶鲁大学顺利完成了学业。他们中的著名人物还有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校长唐国安等。
这些留美幼童原计划要在美学习15年,后因国内反对势力太盛,清廷于1881年下令撤回全体留学生,经办多年的“留学计划”就这样半途而废了。
吴敬荣是第三批,他是休宁哪里人、他怎么被选中、又是在何地入选,不得而知,但他在表格中填的就是徽州休宁人。四批留美幼童中,安徽连詹天佑在内只有4人。除一个是怀远籍,其他三人都是徽州人。婺源詹天佑(第一批)、黟县程大业(第三批),还有一个就是休宁吴敬荣(第三批)。三人留美时,年龄最小是吴敬荣,只有11岁,另两人为12岁。
吴敬荣回国后,很得直隶总督李鸿章赏识。不仅奏请奖励,而且授意下面对他要尽先拔补使用。吴敬荣先被分发到天津海军学校,不久就担任了广甲舰管带(舰长),曾经参加过鸭绿江海战。后任黎元洪总统府侍从武官、海军少将顾问等职。民国11年(1925年)吴敬荣病逝于天津。享年59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休宁赴美留学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