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太阳的你 发表于 2018-2-10 08:27:20

徽州文化探寻:家乡年节风俗拾遗



我的家乡是座落在古徽州歙县西乡、与休宁交界、位于金竺山南麓的竦塘村,现在属徽州区管辖。
据史料记载,自南宋末年竦塘黄氏从祁门左田迁入竦塘之后,村落逐步得以拓展,人口很快增加,成为歙县西乡的大村落之一。特别是在明朝中后期,随着徽商的逐步兴起,竦塘这个不起眼的小村一下子涌现出一大批徽商头面人物,尤其是在淮扬盐界,更是首届一指,名震天下,占住了徽商半壁天下近百年之久,毫不夸张地说竦塘是徽商故里。
而且竦塘也是文人聚居之地,虽然全村不曾有一人中举为官,但是国予生、郡府县诸生夫有人在,而且多有诗人,著书立说者,县中乡里一些传说轶事也均出自竦塘。竦塘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不仅有楚越旧痕,又有东吴陈迹。余出生在1945年,那正是风火硝烟、浴血八年、抗击倭遥、取得胜利之年,同时又是蒋介石集团阴谋发动内战之时,苦和平夕短,恨战火更长。九州上空乌云密布,四海之内鬼哭狼嚎、中国人民饱受战火兵 之灾,流离失所,飘泊无定,哀鸿遍野,万户萧疏。解放之初,百废待兴。封建陋习,消声匿迹。
六十年代,文革又起,许多风俗习惯大多乜风消云散,我所见的实属寥寥。现将我幼时所见所闻稍加回忆,疏于梳理,一鳞半爪,挂一漏万,寄于笔端,以求闲乐,并希望能对故乡后人产生一丝一缕的乡愁和眷恋感。更进而希望这些零零碎碎能算作古徽文化的残砖破瓦,以了本人抛砖引玉之痴。为了便于叙述有顺序,年节风俗从旧历年的春节开始依序道来。
春节系一年之大节,古人认为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对于起始,古人犹慎之重之,加上春节之时亦是农闲之日,以农耕为主村人大多无所事事,隆重过年,恰逢其时。那时过年的准各是从一进入腊月就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的。
首先是做米粳,这种食品过年用得着,可作供品、可作礼品,且藏得住,又便于食用,可谓一举多得。做粿首先要选上等籼白米或是糯米、粟米,经浸泡洗净,碾粉过罗筛,力求米粉的质量纯净、细腻。然后用开水泡粉反复揉团入模成型,上蒸笼蒸透,等冷却一衙后徙缸用清水浸泡备用,如果能坚持经常换水,则可以存放三、四个月之久。做裸,村人又称之为“打桃”,称做裸用的木模为“桃印”。做粿的桃印最普遍用的是寿桃,但有刻有黄金万两的元宝,有麒麟送子,有寿糕,有鸡有鱼,可谓五彩缤纷,要有尽有,当然电有干脆用双手拍圆的扁糅。每家还要做金盆银盆,这可真是精雕细刻的艺术品,用着色的米粉做成盆状,盆中有用各色米粉做成的元宝、水果、书卷、各种吉祥物,专门以供祭祖之用。族里有添丁之户,本族各户年节都要送麒麟送子做成的红色米糅,还有插上梧枝的小红包,村人称小红包为“八卦”,我亦不知何戴。女儿出嫁之年娘家年节也要送红色的元宝和麒麟送子做成的米糅及各色果盒,其中米裸以送六、八、十、十二合分等,每合为二十四个红色元宝或麒麟送子,意为祝贺女儿家四季发财、早生贵子之意。礼品送得越多,娘家越有面子。女儿婆家收到这些礼品也分别转送族久,有的自家还要添上若干礼品,这也是显示女儿亲家的面子大。村人还要切冻米糖,芝麻糖,这是春节家家必备的副食品,也可以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又是过年待客的茶点。
再接下来就是杀年猪,这可不是小事。村人杀猪力求屠工要一刀把猪杀死,不能补刀。而且要给猪烧纸燃香送上路钱,以示人类对它类生命的敬畏。而且家家杀猪都要请亲朋好友,隔壁邻舍吃“散伙”酒一,席上还要奉上“猪八碗”,显得非常的热闹。
腊月二十四,树人谓之过小年,这一天家家要祭祖挂容,所谓挂容,就是在厅堂上张挂祖宗画像或祖先牌位,我在村里看到的族家祖容有两人画像:有三人画像、有四人画像,最多的则是画有祠堂正面大门,横匾上标有祠堂堂号,两边对联无非是“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勤”之类,大门边石狮一对分列左右,院内松棺森森,祖先牌位,依序肃列,每见恭楷书写神位,亦生庄严肃之感。挂容之后要祭祀,谓之“请祖宗”,供馔常为红烧肉、肉圆,全鱼,唯独鸡不能作供品,家人以辈份之先后跪拜,要点燃香烛,敬酒,焚化冥币纸银。有的人家还要张灯打爆竹,以后每日早晚供香,一直到来年正月初八日下容为止。另一件大事就是要拜祭灶君,村人为之送灶司菩萨上天述职,家家都要虔诚上供。那时村里的家家灶头上都砌有一个小神龛,从上开始依次用大红纸写上 “稿”字、“司命府”横匾、两边的对联是“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l神龛中心位黄中心写的是“九天东厨司命五帝灶君之神位”、两边斜书供奉二字、左边挑柴童子、右边运水仙官。神龛下面有连体的香炉和烛台。虽然就是一个小小的神龛,就是这几个人为的小字,但威力可大着呢,村人一般不能在厨房内相争吵架,不熊在灶头骂人,不能在灶头摔筷摔碗,过年过节要祭供如仪,不能草率。就连男婚女嫁的庚帖也要端正地放在神龛的面前,在灶司老爷面前烧香、上供、祝愿七天,以待灶司老爷冥冥中的暗示和指引,如此可见一斑。
腊月二十四,村人家家都有大扫除的习惯,房前屋后,厅堂厨房统统要打扫清洗,村人谓之“扫灰”。小年过后,各家各户进一步各年货、做新衣,在外经商为宦者。也陆续回归故里过年。尤其是一些贫苦老百姓,欠债主的钱还上不,就东躲西藏,乡间谓之“躲债”、 又谓之“逃年关”,这种流浪式的游击生活一直要持续到大年三十晚。
到了大年三十晚,这一天是家家最忙的日子,早上主妇们起得特别早,早上吃红豆烯饭,至少要备四色小菜,村人谓之“富粥”,意祝儿孙代代富贵。中午一般是吃炒裸,电是今天讲的炒年糕。从早上开始家家就忙着烧年菜,为除夕的年夜饭操刀掌勺。男人们一般都拦住房前屋后,及毗邻的大路小路打扫一番,以示迎新。
管年的族人则要大开祠堂门,族中青年男丁也要帮忙,里里外外打扫干净,以便大年初一供族人祭拜祖先。而管年的族人显得特别忙碌,他们要为祭祖做好各种准备。午后,随着此起彼伏的零星爆竹声响起,家家都忙着贴春联,有的人家还要贴土“小心火烛”、“百无禁忌”的警词祝语—农村的冬夜得早,下午五点钟就要开始祭祖了,祭祖之前,大人要照例给孩子们用手纸擦面颊嘴巴,谓之“撩屉股”,寓意就是过年、祭祖大吉大利的时刻,孩子们可能口无遮拦,说错话,擦擦屁股就可以百无禁忌了。另就是在祭祖前,要先请灶司老爷,传说这一天他又从灭庭述职完毕,风风光光地回到人间重司要职,所以要家家户户隆重礼拜。而此时屋内所有房间都要点上腊烛,以示满堂红之意。爆竹一响,祭祖开始,供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供品,绝大部份是年夜饭的菜馔,还有各包果品,供观赏的有前面提到的各色米粉所制作的金盆银笳,真可谓是琳琅满目,富有的人家更是奢华无比。当然也有赤贫之家,借米下锅,但也不忘拜祖宗,以求祖先保佑,能够有一日苦尽甘来,但供桌上凄凉可见,所谓“三个纸垠两张纸,个个祖宗多欢喜”,说的就是此等人家。家家户户祭祖之时,爆竹声声,香烟缭绕,红烛高烧,酒香四溢,显得非常静穆庄严,一家人按辈分大礼跪拜,敬酒,连小孩也乖乖地听大人指挥,不敢乱说乱动,显得和大人们一样毕恭毕敬,虔诚有仪。乡俗还有一规,即债主从三十晚祭祖之时开始,再也不能上门讨债,故云:“三十夜不见面,初一朝叫吆吆”,意思就是躲债躲过三十晚,大年初一见了面还是要互致新年祝贺。
祭祖之后,就是年夜饭开始之时。这餐夜饭应该是一年当中最丰盛的家宴,一家人团团吲坐,大家庭人多几个八仙桌拼起来,那怕是兄弟分了家,年夜饭也要聚在一起吃,以在祖宗面前显示儿孙有志,家业发达,人丁兴旺,和谐圆满。因为年三十,一夜分两岁,故年夜饭又称“分岁”。
席上下荤要向长辈们敬酒,祝长辈健康长寿,新春如意。长辈们也要向儿孙们祝贺新年大吉,招财进宝。家宴一定要尽兴、尽欢而告结束。有钱的大户人家要延至新年钟声敲响之后,真正达到分岁之时。年夜饭之后,即开始进入晚间的“守岁”活动。其最主要的是守烛,前面已经提到,祭祖之时,各房都要点上红烛,须要详细说一流的是,那时备房的烛台大多是嫁妆之物,一般人家用之终生。烛台为锡制品,底座稳重。有的烛台造型很别致、很漂亮,有方型的,有圆型的,中间还有一个托盆的造型,点烛时里面要放上银元、铜板或成串的铜钱,这不仅显得富贵润阔气,而且增加了底座的分量,使烛台更稳重。制钱上要盖着红字,放上梧枝枣栗等物,红烛开始点“平第”,一种最小的腊烛。接着点“足两”,再点“半斤”, 然后点“一斤”的龙风烛,新媳妇一般要点两对龙风烛,对是娘家送的,一对是公婆送的。这个守烛可是苦差事,要从三十晚祭祖开始一直到大年初一的晚间,期间还要及时发现腊烛的瓜正常变转巧蕊时采取补救措施,还要按时剪烛花。由于当时结婚年龄偏小,守烛又没有经验,许多人家往往不是婆婆代劳就是嫂子照看。红烛点完,不能说完了、灭了,一定要说“圆了”,这可是千万不能说错的,所以当时新媳妇过年也是很可怜的,真叫不能多说一句话,不能多走一步路。三十晚上,长辈还要给儿孙辈压岁钱,富有的人家多给,贫穷的人家少给,一百个银元是压岁钱,一个铜板也是压岁钱,村人谓之“干层饼,比不尽”。夜半之际还要举行“封门”、“开门”仪式,那时树里人家有座钟的并不多,不可能有今天倒计时这样准确的时间来迎接新年,大多只能 “作摸数”,打爆竹的人家多起来,自家也就跟着封门、开门。封门预示着旧的一年过去了,村人谓之“辞年”。开门宣告新的一年开始了,村人谓之“添岁”。封门、开门时要烧门神纸,封门纸烧在大门里,开门纸烧在大门外。这是专门感谢门神的。开门时还要玛备一份香纸“接汞地”, 意为新的一年迎接天地和各路神仙,以求保佑平安祥和。开门大多由家中辈长的老人担当,开门时要讲吉祥语,例如:“大门一开,财禧都来。紫气祥光,平安清吉。大吉大利,福寿安康。子孙贤惠,五福临门……”等等,开门后,一家老少要互祝新年,孙辈要向爷爷、奶奶拜年,长辈都要小辈咆点糖果,祝小辈一年甜到头。到此时大年三十晚的重头戏才算降下帷幕。
大年初一,村人谓之“初一朝”,也是热闹非常。家家开门之际都要打爆竹。一家人要衣着齐整,女人要梳头戴花,年轻的女入还要插上柏枝:入席喝茶,吃茶叶蛋,糖点,然后吃糖汤。糖汤由栗子、枣子、莲子、薏米等熬成。寓意是早生贵子、早早得利之意。有的人家还要吃盖交面。村人邻舍见面都要作揖打躬,微笑相呼,口称:“恭喜、恭喜”。族中管年之家要大开祠堂门,摆好供品,燃放爆竹,告知族中各家各户准备祭祖。
各家各户,男丁不管老幼着装齐整,携带自家的供品香烛按时进入祠堂。祠堂的大厅上红烛高烧,桌台上放满了供品,桌台两边还有许多食盒,因为桌台小,一些人家的供品只好连食盒一起陈列。祭仪开始,由族长和年高者带族中拜祭者上香,行三跪九叩之礼,这时祠堂大门爆竹轰鸣,堂上祭拜者庄严肃穆,人人都在新年之际表示对祖先的一份虔诚和感澈。跪拜结束还要向祖先敬酒,祝贺新年。
应该说初一朝的开祠堂门祭祖是新年第一天的大事,祭祖礼毕,各家各户就显得清静了一些。正如村人所说,夹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当然当时的有钱大户还是灯红酒绿地热闹下去。而清贫之家已是过了年关,初一朝晚饭也就凑合开始了,那时村人说青菜煮豆腐,日子长如路,穷人贫家,大多如此。不过穷苦人也有穷苦人的喜乐,他们给牛马头上披挂着红绸条,给猪圈贴上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对联,还有的八家给锄头柄,刀柄绕上红纸圈。以示勤劳生福,,节俭积财,家庭喜庆之意。有的老人还走到田问地头,看到绿油油的麦苗、油菜哈哈大笑,祈望丰收。
接下来,年节进入拜年阶段。村人常蜕初一亲,初二邻,初三初四拜史人,初五初六拜别人。这也道出了拜年的基本顺序。拜年之际,晚辈要给长辈送四色礼,俗称草纸包,其中红包即麻酥糖必不可少,其于果糖糕饼随意搭配。长辈只能收其中一半礼品,要回礼一半,俗称“回篮”,并且还要给小辈一个红包。下辈给长辈拜年要规规矩矩,乏跪九叩,长辈也要起立在一旁示意答礼。还要招待客人吃鸡子菜面,中午要设家宴,菜馔分八碗八、八大碗、四碗四,四个碗等多种,还要备上烟酒款待来宾,所以老辈人常说,长辈不好做,草纸包不好吃。
同辈人拜年就显得随意一点,但必须回年,否则就算有来无往非礼也。有的人家上祖上代人丁兴旺,亲戚多、朋友广,拜年要拜好长时间。村人有拜年拜到三月三,有的吃,无得拿一说。村里人还有“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这种流传已久的讲法,意思就是说冬至天睛,大年初一就会下雨,否则则相反,这里的“遣通”就是指下雨、下雪的天气,而往往新年期间下雨下雪的时间多,机率高。拜年的人往往要顶风踏雪,不过那时村里通往各村各处都是石板路,也算方便。村人当时还有一种说法,从正月初一到初十,晴天多,就是丰年,说什么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八、八谷、九菜、十麦,那天天晴,轮值数来的那种动植物就平安茂盛,当然这不很准,我以为这不过是表邀了广大劳动人民一种良好的祝愿罢了。那时村人还以为一年之内投有立春日,就是“瞎年”,年景不会太好,人家结婚、做房子在逸一年统统不办而宁可顺延,以直到解放了好多年这样的旧意识尚未革除,至今尚留有余痕。
这期间还有一项活动就是舞狮子。舞狮子由邻村莘墟人组班来闹腾。每年正初,他们总要扛着旗儿,带着行头道具,打锣敲鼓,吹着喇叭唢呐入村拜年,凡有添丁之户和婚庆之家都要入宅表演一番,添丁之家还要插演一段大狮子生小狮子,以示庆贺。演出从来不收费用,只应主人盛情随意笑纳一些年间小食品或糖果之类。据传竦塘曾是莘墟人的外婆家,当年作为徽商中赫赫名人的外公和外婆曾在女儿的嫁妆中预先给未来的外甥送过一对活泼可爱的小青狮作礼物,故其后入留传下来春节舞狮子的村俗,以示喜庆、迎新和热闹。并尊敬长辈,知恩图报,年年舞着狮子到外公外婆家拜年,然不知果真是否是实。
正月的喜庆日子也过得特别之快,转眼就到了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半,古称上元节,又称元宵。这预示着春节这场大戏就将落幕。因此这一天各地要大放花灯,家家家户户门口,大厅都要挂灯展彩。农家小院往往多是挂上一盏五谷丰登灯,也有挂上各种动物如红鲤鱼灯、小白兔灯、鸡公灯、白金猪灯,意为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大户久家则挂各种吉兆灯,如龙风呈祥灯、五子登科灯、十全十美灯、八卦如意灯,最有意思的是点起腊烛可以转动起来的三英战吕布的“走马灯”,小时候看到这种灯部不由得啧啧称奇,流连难舍。除了各家各户张灯以外,村里在晚间还要“游烛”,那就是现在人们说的板凳龙。那时我们村里的社屋里有一个制作精细、构思巧妙的龙头,每到二月二就要给它披上描龙绣风的锦缎外衣,打扮得威风凛凛,富丽堂皇,一到下午就要移到祠堂坦前,等到夜幕一降临,爆竹飞天,锣鼓声喧,各家各户点亮板凳龙,村几又称之为 “烛排”,“烛排”统一型号,由每家自行定制。每节烛排底板长丈余,宽尺许,有八个灯笼的固定位置,正中间有榫头,用时插上掌杆即可用。到时由家中壮实男丁举着到祠堂坦前按序连接起来,前后配上龙头龙尾,随着锣鼓声爆竹声沿村中大路顺道游起来,远远一看真象天龙下凡,烛光闪闪,威风八面,首尾相谐,游云弄雾,煞是婀娜多姿、活灵活现。村里要路经每家每户,有些人家还要在大门口燃放爆竹烟花助兴。烛排还要游经上塘尾,金竺坞、郑家园、莲花塘,一直到深夜,游回到祠堂坦前,在欢快的锣鼓声、欢呼声巾尽欢而散。至此新年节庆也随之告一段落。
村人对二日二节也颇重视。二月初二日是社公诞辰,就是土地老爷的生日。中国农民以士地为本,以土地为生,因此对土地老爷崇敬有加,各村各处,村头村尾都有土地庙, 脑虽小但香火旺盛,过年过节、家逢喜庆谁都不敢忘记这位老爷。村中还有社屋,也是村几供奉土地老爷的场所。二月二日这一天晚间家家耍螽土地农,摆酒设宴,点烛上香拜祭这位尊神,并焚化土地衣等。以求保佑地毒出杰寿年事,平安吉祥。每逢大年村中电要公祭社公菩萨。我们村里的社屋属黄氏族人所共建,是上下廊对应的四合院,中问有灭井,大门门槲上刻有“竦塘祖社”四个楷书的石匾,正厅中间的神座上供奉的就是社公菩萨, 右边供奉的是机天玄女娘娘,左边供奉的则是竦塘黄族的大恩人程相公、傅相公两位菩萨,逢村中的大庆或保安胜会等典礼都要给两位恩人菩萨穿止锦衣冠带,请到祠堂坦前供村人瞻仰礼拜。二月二日这一天村人男弦和大人们都要理发,村人谓之“剃虫窝”,还要炒豆子、瓜子、花生等快炒熟时,放几根寸许的稻草,才寸人谓之“炒虫豸”,意为把庄稼地里的虫子全部炒死,以图一个大丰收的好荤景。
接下来的节气就是清明了。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说明春天真正到来了。气温上升,桃红柳绿,景色盎然:农民开始种瓜点豆,播种育秧。同时清明更是一个传统的祭扫祖先的节日,村人谓之“挂钱”。解放前,管年的族人早早就要打扫祠堂,以便让外地回乡祭祖的村人拜祭祖先,要妥善按排好这些客人的食宿,还要准备清明糠,以分送族八、来宾。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解放。清明糅要选用上等糯米碾粉为原料,用嫩艾芽加工成配料,佐以上等白糖等,开水冲泡,揉粉为团,入模成型后上蒸茏蒸制。清明粿出笼时通体碧绿、清香四溢、入口绵甜、清凉健体、老少皆宜。村人对清明节非常重视,俗有 “只带儿孙挂钱,不带儿孙拜年”之说。许多在外地谋生的人大多在清明节回家扫墓祭祖。祭扫活动一般都在祖先茔台进行。那时村中黄氏各支部有本宗室的墓地,很少有乱葬现象。对于村中先祖古墓全村各户都要派出代表在族中管年人的组织下,在族长的带领下,到墓地祭拜。在扫墓过程中要给坟头插上纸钱,纸钱用白纸剪制而成,有的人家剪技高超,能在纸钱上剪出漂亮的刑字花,寿字图案,正因为如此所以扫墓乡间又称之为“挂钱”或 “挂纸”。扫墓中要焚烧冥品,有的人家还要给山神土地、隔壁邻舍烧上一份,以求先人地下安息。还有一些长者要带著学弯刀和铁锹,把祖先墓地上的荆棘一类尽行割削,再给坟头添上土。也有在这一天动工修理古墓。每年的清明时节满山遍野,茔台墓地到处都是携儿带孙的扫墓者,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爆竹声起伏颠频。扫墓者JL经过无主坟,部要在坟头压上一张纸,充分表达出一份后人景仰先人的赤诚之心。那时村人对回乡扫墓的族人和亲戚欢迎之热烈周到是很感人的,客人们随时都能受到礼遇和款待,血肉亲情,族规宗法,无与伦比,从来无须“牧童遥指杏花村”。
村人对端午节也是忒重视的,端午节是在五月初五日,故称“端午”。典传是为纪念楚国屈原大夫的,我们徽地古属荆楚,后归吴越,所以端午节也留下许多旧俗。家家户户都要在节前裹棕子,粽子有甜咸蕈素之分。要选上等糯米,经水漂淘净晾干,再选火腿心,切成薄片裹挟其中用头年所采若叶包成长型、两头角对、中间稍圆的粽子,煮熟,这就是 “火腿粽”。舟样夹心放入蜜枣栗子就成为“甜粽”。穷人家吃点糯米也就算不错了,什么佐料也放不起就裹“白水粽”。除了裹粽子,还要做发酵甜面饼,这种饼面料多,个头大,可放糖,放彩丝,面上还可以用黑芝麻写上字,烫得金黄,色香味共赢,很适合大众口味,制作也很简单,家家户户都可以做,直至今日,依然是地方大众的传统食品。乡俗还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意为端午设供请屈大夫,拜五猖神。家家要挂艾叶,洒雄黄酒,用雄黄给孩子们头面上写上王字,画上图案,‘以驱毒避邪,还要喝雄黄酒外婆家还要给外甥辈送上小红布绣制的肚兜兜,还要给孩子们织上各色各样,花样翻新的 “端午锦”,端午节,孩子们最威风,最张扬了。但是我们家乡的端午节唯独不划龙舟,因为家乡没有河,故缺一景,深为遮憾。
端午节之后,家乡还有七月初七“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传为牛郎织女每一年棚会于天河鹊桥之上,民间同情而设供,因织女心灵手巧,怜贫惜苦,为广大妇女所景仰崇拜,视为楷模,故以乞巧名之。七月半,即七月十五日,旧称中元之节,也是村人一年之中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那时族中管年人要早早打扫祠堂,以给各家各户准备祭祖。这一次祭祖都将在祠堂里举行,由各家各户选定时间,准奋供品和香烛。而且这一次祭祖一律用索菜肴,一般常用的素菜是洋角,就是豇豆,村人谓之为“阁老”、还有就是油煎豆腐、南瓜煎饼、茶散,这是一种用面粉捍皮做成各式花样,经油炸成为焦黄香脆、可甜可咸的大众食品,孩子们很爱吃,有的人家一次要做很多,既可馈赠亲友,又可留着自家慢慢食用。要拜祭祖先时还要供上一碗大米饭,必不可少。祭仪同过年拜祭相同,不再赘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州文化探寻:家乡年节风俗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