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 发表于 2018-2-9 23:16:04

徽州文化探寻:歙县紫阳书院



南宋淳祐六年(1246),为纪念朱熹生前三次返里讲学,宣扬其思想、学说。郡守韩补在府城南门外(今水电局一带)创建紫阳书院,宋理宗赵昀御题“紫阳书院”匾。先有朱松治印章曰“紫阳书堂”,朱熹以“紫阳书堂”命名厅堂,后有学者皆称朱熹为“紫阳夫子”,故称紫阳书院。南宋垂亡,书院也随之毁废。元代初期,改府城南门内江东道院(今新安宾馆一带)为书院,进士汪一龙、曹泾先后为山长,书院因此得到中兴。
明正统九年(1444),迁县学右之射圃。正德七年(1512),知府熊桂修葺书院,将白鹿洞学规刻石,砌于书院屋壁,作为诸生为学准则,并亲自主教、课艺与讲会,拔七校之士四十余人肄业其中,唐皋、郑佐均在内。
正德九年(1514)唐皋考中状元,轰动一时,书院从此声势日隆。正德十四年,郡守张芹又在城南紫阳山创建紫阳书院,两座紫阳书院并存。明末党祸,毁书院、禁讲学,处分、削夺主教诸人,于是两座书院门庭冷落。清代学风复兴,两座紫阳书院率先恢复讲学。施璜(虹玉)等率生徒“寝食于斯,朝夕瞻仰,又联月会,讲习不辍”。康熙皇帝为紫阳书院御题“学达性天”匾、乾隆皇帝为紫阳书院御题“道脉薪传”匾。此时,书院办学经费充裕,学额倍增,颇具鼎盛气象。后因经费不济,而支用浩繁,又因讲学乏人,两座紫阳书院均日渐衰微,县学右的紫阳书院因岁久失修,已是败壁残垣,一片荒凉,后来也就没有修复。
乾隆五十五年(1790),歙人曹文埴等倡议,在文公祠遗址建书院,名为古紫阳书院。诸商捐银一万一千两,其中鲍志道捐银三千两。桐城姚鼐(姬传)讲学两紫阳书院。咸丰、同治年间,紫阳山紫阳书院和城中古紫阳书院均遭兵毁。后筹工局只拨款修葺古紫阳书院,并改为校士馆,作为书院仅徒具虚名而已。
紫阳书院历经四朝六百六十余年,是全国最著名的书院之一。书院山长,宋代由官充任,元、明、清聘学者充任。
据《紫阳书院志》等资料,紫阳书院山长:汪一龙,字远翔,休宁人,至元十五年(1278)江东道按察副使奥屯希鲁请充;曹泾,字清甫,歙人,至元十五年,江东道按察副使奥屯希鲁请充;程逢年,字信叔,休宁人,元贞二年(1296)行省任命;张炳,字文虎,歙人,延祐中(1314—1319)行省任命;史仲衡,江苏溧水人,至正二年(1342)任;程大年,字伯固,歙人,至正十五年(1355)任;黄宣,字仲宣,屡任山长。张珽,元末为山长;唐桂芳,字仲实,歙人,明初 太守魏均祥请任;姚琏,字叔器,歙人,明初任;唐文凤,字子仪,唐桂芳之子,初任歙县儒学教官,后任山长;程定夫,字天保,程大年六世从孙,正德年间任;方楘如,字文辀,浙江淳安人,乾隆十五年任;夏宗澜,江阴人,乾隆十五年任;赵青藜,字然乙,泾县人,乾隆十七年任;吴炜,字觐阳,歙县南溪南人,请获御书“道脉薪传”匾,乾隆年间任;沈荣仁,字连筑,浙江归安人,乾隆二十五年任;戴天,字孟岑,休宁人,乾隆三十一年任;郑虎文,字炳,浙江嘉兴人,乾隆三十二年任;尚有王宽、黄钺、叶藩、吴赓枚等。古紫阳书院山长:孙绍曾,恽敬身。两院山长:施闰章,姚鼐,淩廷堪,李昌昱,王泽,谭廷献,汪宗沂等。
紫阳书院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朱熹理学,倡“文公之教”,讲学人员也都是当时的理学家。诸葛泰在《紫阳书院记》中说:“道之统,学之的,在乎以朱子为师法而已。则夫游乎书院者,沈潜乎四书之妙,玩味乎易诗之秘,涵咏乎太极通书两铭之解,而终之以通鑑纲目。”当时紫阳书院读的是朱子之学必读的书,如《四书》《易》、《诗》、《太极通书》、《两铭》、《通鑑纲目》。目的是“师法朱子”,“明明德”,侧重讲明道,不全是为了应科举。紫阳书院的教学方式是主讲与自学相结合,最具特色的是紫阳讲会,其次是课艺,教授生徒应科举考试,以及塾讲,培训徽州六县塾师。讲会始于朱熹归里讲学,朱熹曾三度归里扫墓、讲学。淳熙三年(1176)第二次归里,讲学于婺源汪氏敬斋。庆元二年(1196)九月第三次归里,在郡城天宁山房讲学,并与来听讲的人进行问答。元至正二十三年(1362)春,朱升、赵汸从学九江黄楚堂回来,约同里郑师山、倪士毅、金元忠、汪蓉峰等,在紫阳书院读书、讲学、著述,阐明朱学,达到鼎盛时期。
明朝前期有两次比较盛大而重要的讲会。正德十年,熊桂亲临主讲朱子学说,与诸生质疑问题,孜孜不倦。嘉靖三年(1524)十月,徽州知府郑玉主讲紫阳山紫阳书院。紫阳讲会有月会与大会,月会每月初八及十三,巳时聚集,申时散会。大会每年九月十五日朱熹诞辰之日,间或在三月十五日朱熹忌日,每年举行一次或两次,每次三日。
紫阳讲会前后施行过四种规约:最早也是带纲领性的《白鹿洞学规》,方本庵的桐川《崇实会约》,洪德常的《紫阳规约》,康熙八年诸会长集议的《紫阳讲堂会约》,即有统、有期、有议、有录、有论、有程、有章、有戒等十二条。比如 “日行何事,接何人,存何念,读何书,吐何论,或善或不善,咸备录之”,谓之有录。一方面供自己“晓夜披阅,独觉然”,另一方面在会日呈堂审阅,以便进行赏罚。书院课期,每月二次,定期于初五、二十两日。用四书文一篇,经文一篇,五言八韵律诗一首。再于正课之外,定期于初六日考试诗古。均由书院山长出题阅定甲乙发案,其案送监院学师铃印,粘贴于书院照墙。至肄业生童中有不长于诗古,不愿应试者,听其自便,不须勉强。其考试诗古题目,亦不拘定应试体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州文化探寻:歙县紫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