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浅唱 发表于 2018-2-9 23:15:49

徽州文化探寻:休宁还古书院

休宁的书院最大、最有气派、最有影响的就是“还古书院”了。省志教育卷,选介了十九所著名书院,还古书院就是其中之一。(歙县紫阳书院也在其中)
今休宁城东万安古城岩,是“还古书院”旧址所在。在休宁县现存的明万历丁未版《休宁县志》上,留有一张弥足珍贵的还古书院建筑示意图,这应当是还古书院留给世人最完整的印象了。从图上不难看出还古书院确是一片非凡之建筑。它坐落在古城岩狮峰之下,面对轻盈的横江,波光粼粼;背靠如黛的青山,绿树葱葱。环境十分优美。它依山叠石而建,前后共有五层,层层拔高,整体看上去显现出一种无比的气势。无论前厅、中堂、后院还是两厢,房屋都很考究,既开阔又高大。中层还建有一高阁曰“中台阁”,有资料说其“环筑石栏,高四丈余,三层八窗。” 这在整个书院中应是最为显眼的建筑了。整个书院为一长长的粉墙所环绕,极显幽静与淡雅。虽为示意图,但描绘得却很仔细,几幢主要建筑的匾额清晰可见。“还古书院” 的匾额高悬于前厅大门之上,中厅匾额则大书“归仁卫以” 四字,右首文昌阁匾额上书写的是“中台下卫” 四字 。《休宁县志》还搜集了还古书院各处楹联十余幅,其中一幅:“世道今还古,人心欲归仁”,这与前面两匾额的内容相互映衬,融为一体,充分突出了孔子“仁”的核心思想。还有两幅亦很雅致,一曰“山郭翠成围,吞吐日月;松风净于洗,拂拭图书。” 好景致从来就是读书的好所在。另一幅原悬于中台阁,曰:“平窥海岳千家郭,高拥云霞万岁山” 这是对还古书院所处地理位置无比优越的高度概括。古城岩又称万岁山,由山顶西望,海阳城近在眼前。就还古书院的建筑规模和位置环境而言,这都是徽州其它书院难以比拟的。
据史料记载,徽州书院多推崇朱熹、信奉朱子学说。至明代中叶,儒学界出现了阳明(王守仁)和朱子两大对立的学术流派。时任休宁县令的石林祝世禄正是王门弟子,于是他联同邑人給事中邵庶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共同倡建了“还古书院”,用作休宁儒生的讲学之所,并聘请了官至南京兵部待郎的王门弟子王畿来院讲学。由此可知,还古书院属讲会式。


自此,阳明学派开始在休宁盛行。由于“还古书院” 独推王阳明,只祀孔子,因而,逐渐成了王学讲会中心。从万历到崇祯不过二十余年间,“还古书院” 曾七次举办“新安讲学大会” ,每次会期长达七天,听众都在千人以上。天启元年,“还古书院” 还特邀当时的东林学派与会主讲,对方以“新安大会王学势力很大,难免口舌之争。”为由,竟未到会,“只寄教言15条,以示己见。”此时“还古书院” 声势之大, 影响之远不难想见。
到康熙时期,“还古书院” 已创建百年,始由独祀孔子改为兼祀朱子,并与歙县紫阳书院同为朱派讲会中心,每年春秋各举行一次讲学大会。每次听众亦在千人以上。此种状况延续有60余年,直至乾隆二十年(1755),讲会开始衰落。“还古书院” 转以课艺为主,逐渐失去了往日昌盛之局面,明天启年,宦官魏忠贤鬻天下之书院,还古书院被毁三分之一。崇祯年,士民以汪先岸牵头募款重修。后,清顺治、康熙、乾隆年,县人赵吉士、汪晋徵、赵景从、赵淇滨、黄庭松、汪柽等一再募资重修。最后一次是嘉庆十八年(1813年),由邑人公同捐资重修。
咸丰五年(1855),书院毁于兵。当时仅存瓦屋3楹,嗣后,所有学产被移作全县修葺古迹经费,至清末已片瓦无存。还古书院前后存世268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州文化探寻:休宁还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