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llenge 发表于 2018-2-7 09:39:51

飘荡在林海云颠的深闺古村 | 休宁杨源

干净的村巷、清澈的河道整齐的柴垛、漂亮的篱笆墙角的小花……

三个相隔几里的村庄,如几颗散落的珍珠,被河流串连在一起。小家碧玉般被包围在满目苍翠中。目之所及,山清水秀,民风淳朴、风景如画。
这就是休宁杨源。


杨源村是休宁西部边陲的流口山区汪村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1300多人,由杨村、广源、左源三个自然村组成。

杨源地处偏僻,深居高山峡谷,零星3个村落分布在海拔1000余米之上。
没有通公路之前,重重叠叠的大山阻碍了山重与外界的交通,三地乡民衣食完全依靠肩挑背担来解决。


驱车从休宁溪口沿着蜿蜒曲折的公路盘旋而上,经江潭、冰潭,绕碜溪,过汪村桃源,便是杨源村。这也是目前村庄唯一一条通往山外的交通公路,亦是至今未开通县城至杨源班车的村庄。


杨源和徽州大部分村落一样,都是聚族而居,杨村自然村居住的胡姓,广源自然村的黄姓,左源自然村的汪姓。


杨源虽偏,但村民的宗族意识、风俗仍十分受尊崇,传统的宗族文化在这里根深蒂固。现存有胡氏宗祠、义胜堂、广德堂三个宗族祠堂,都规模宏伟,做工考究,小小的村庄在今天稍显落寞,但三座风格各异、雕龙画柱、年代久远的祠堂,以当年的体量和规模,仿佛在述说着村庄和宗族曾经的辉煌。


杨源村的三座祠堂,成为当地最重要的场所,每逢中秋、春节祠堂都会点起香火,舞起香龙,祭祀先人。同时,村人的婚丧嫁娶宴席都会在这里进行,是全村人的精神家园。

杨村自然村
杨村是是去广源、左源的必经之路。村庄四面环水,清澈见底的溪水穿村而过,俨如“水上古村落”。


踏入杨村村庄,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比较古老。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青砖黑瓦马头墙的明清徽派古宅,安然耸立精神气质,仿佛默默诉说着这个山村千百年来的悠长传奇。


杨源村党支部书记胡焕弟介绍说,村里原本徽派古建有50多幢,都是众家共建房。由于产权复杂,加上年久失修以及村里外出求学创业人员陆续增多,目前村里无人居住濒临倒塌的古居也有不少,对于一个村庄来说,他认为,居住就是一种最好的保护却又显得无奈。


杨村,村里人不姓杨,但以“胡”为主姓。传说杨村原有三姓,上村姓吴,下村下碣姓朱,中村姓胡。上村吴姓已断,下村朱姓尚有几户,还有从左源迁移来的几户。村中明经胡祠堂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享堂上方挂有鎏金匾额“明经世家”,两边楹联“派自明经居考水德重后裔,迁移演口择杨川功念前人。”大体交代了杨村的演变脉络。


杨川为杨村古名,从楹联中就可以看出这个村胡姓的演变过程。杨村胡氏宗祠不大,仅有一百余平方米,貌似没有徽州一些地方的古祠堂那么雄伟,但享堂两侧的斑驳墙面上那“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苍劲有力的硕大黑字,足以凸显胡氏宗祠的历史厚重感。杨村胡氏祠堂算是村里的标志性建筑,是岁月和历史的重要见证,这些年村里后生们通过集资等方式进行了整体修缮,还原了古祠的原貌。


广源自然村

广源自然村又称“里广山”“广山金大坞”,因是1958年村里发现的锑矿而闻名方圆数十里。



在徽州,凡是有百年以上的村庄都建有同祠堂、庙宇一样不可缺少的水口,广源亦不例外。不仅有藏风聚水得水口,还有一片茂密的水口林,银杏、千年枫、红豆杉、香榧树、望春花等珍稀树种,高大无比, 茂密翠绿,掩映青砖黑瓦马头墙,如同构成了一幅诗意画卷。


从水口林往村口山头高处俯瞰,广源村庄呈燕窝状,四周群山环抱将村庄围得严严实实。一幢幢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隐秘在山林之间,宛若乳白色的薄纱晨雾,轻轻弥漫,时隐时现,朦胧中透着神秘。如果遇上雨后天气,云雾缭绕镜美,那勾魂摄魄之态,注定让人挪不动魂牵梦绕脚步。山区本身山多地少,寸土寸金,各家房屋总是一幢挨着一幢而建,密密匝匝,似乎感觉很亲切。


广源村的姓氏以胡氏和黄氏为主,村干部胡永红告诉我们,村里原有三座宗祠,两座胡氏宗祠、一座黄氏祠堂,其中胡氏两座宗祠早年因遭遇一场火灾被毁于一旦。


如今,黄氏的“义胜堂”是村中仅存的唯一祠堂,约200平方米。“义胜堂”进深长,属于宽窄式,祠堂上方刻有“义胜堂”三个流金大字,分外醒目耀眼。祠堂两边的柱联清晰可见,上联为“左田发祥念祖宗报世民保士土声振中泽”,下联为“天渠告锡愿子孙经壹文习壹武胜镇江山”。进入寝楼参观,雕梁画栋依稀可见,门口静卧一对刻有花纹抱鼓石,营造一种威武高大的气氛。


祠堂现在除了供族人祭拜先祖外及平常给游客参观外,一般很少开门。村里一黄姓组长称,该祠堂建造年久,前些年通过村民集资形式对右侧墙体进行了修缮维护。目前,“义胜堂”已列入黄山市百村千幢保护工程。


左源(梓槎)自然村

左源自然村距离广源村庄路途不远,拐入一座山谷,驱车不到一根烟功夫即可抵达。左源这座村庄,古名叫“梓槎”, 相对于广源、杨村两个组来说,人口密度较小,大大小小人口才有300多人,但村落小却很精致。一下车,眼前左源豁然开朗,三株高大的五百年红豆杉群蓊蓊郁郁,像一把把撑开的大伞,枝繁叶茂高入云天。


杨源村村委会主任汪柏根说,左源的红豆杉树在整个皖南山区都久负盛名,树龄百年以上的,不少于40-50株,分布在山岗坡地里,它们像一个个历史老人,守护着这座古意盎然山村。为了倾力打造美丽乡村,近年来,该村还发动村民自觉栽植红豆杉,以每栽活一株补助30元形式,鼓励从左源石一直栽到村头,使该村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豆杉"之村。


沿着村头水口轻轻地走进村庄,这个藏于深山的古村经过雨后润色,显得格外秀美,漫山遍野的翠竹随风摇曳,清澈见底的溪水穿村而过,一幢幢粉墙黛瓦徽派民居依稀散落绿色山间中,仿佛一不小心掉入一幅水墨画中。


左源居住的全是汪姓。汪氏宗祠“广德堂”在杨源村三座宗祠中保存得最为完美。“广德堂”宽敞高大的厅堂,古色古香的梁柱,平整大气的天井,美观大方,引人夺目。和徽州其他地方祠堂有所不同的是,内部构建有独特风格,祠堂所有柱子,根根都是方柱,根根皆为枫树,单论这些柱龄就有上了千年。其中大厅正中那4根大方柱,传说是一棵大枫树一分为四做成的。旁边的汪柏根指着厅堂每个柱子上的纹理让我们仔细比对,每根柱子两边果然是缺损不一,那心心相印的疙瘩印痕,无不寓意着梓槎人“世世同心、代代同德”。


左源亦是“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它自然有着独立的民俗单元,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和民情。比如,以往村里人年轻人结婚,娶来新娘必须先到汪氏宗祠“广德堂”拜堂,才能名正言顺地领娶回家;女儿出嫁,则也必要先去宗祠祭拜行礼后才能出村。老人寿终正寝,可在享堂存放几天,非正常或在外亡故,则只能先存放寝楼。


“广德堂”名不虚传,一脉相承的梓槎人始终广布恩泽,德润万家。最令人感怀的小村里有一个公益基金,是村民自发成立的。而发起活动人则是左源村有志青年汪社峰。


20多年前汪社峰,因为家境贫困,考取了大学,却没有钱读书,是村人为他捐款助他念完大学的。后来,汪社峰不负众望,凭着自己的奋发图强,取得事业成功回报桑梓。2011年,汪社峰得知村里部分民房因遭遇百年一遇的“6.9洪灾”倒塌消息。迅即发动在外创业打拼的30多位年青人组建了“左源一家人”公益群,自发为村庄发展募集公益资金,募集了20多万元,用于村民受灾或患重病救助。这些年来,该基金会已先后为受灾户、困难户以及村庄公益事业等发放资金十多万元。


来到杨源,
闻着熟悉的泥土芬芳,便有一种特别亲切和久违的感觉。路遇村民,都会收获到温暖的微笑和软言细语的问候。这里的乡亲们善良朴实,这里的泥土和我家乡的泥土一样芳香馥。

它虽然隐匿于大山深处,却沉寂于喧闹的城市之外,宛若散落在徽州大地一粒珍珠,自在安宁地衬托出美好,温柔着岁月时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飘荡在林海云颠的深闺古村 | 休宁杨源